APP下载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怎么就这么难?

2023-12-07金姬

新民周刊 2023年44期
关键词:课间校园家长

金姬

学校在课间十分钟组织学生做游戏。

“听那叮铃铃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来吧来吧大家都来轻松轻松。让我们那疲劳的眼睛看一看蓝天,让紧张的大脑吹进清风……”1987年,首届"星海杯"全国大中学生青春之歌歌曲创作大奖赛一等奖的《哦,十分钟》红遍大江南北。谁也不曾想到,36年以后的今天,“课间十分钟”再次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欢歌笑语充盈走廊,运动声音填满操场,本就该成为校园常態。然而,如今的一些学校,课间十分钟正在“消失”。而“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的呼声也愈发高涨。

《新民周刊》调查发现,“除喝水和上厕所外,不能走出教室活动,甚至不能随意离开座位”等课间十分钟“消失”现象的确在部分学校存在,而其中的缘由也值得深思。正如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对《新民周刊》表示,“课间十分钟”不仅仅是课间的问题,而是“双减”之后的学校管理、家校关系、学生身心健康等各种问题的集中体现。

其实,教育部早就对“课间十分钟”三令五申——

由教育部颁布、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规定:“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而教育部办公厅还曾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的要求很具体:“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即便如此,不少学校的“课间十分钟”仍然消失了,首当其冲的原因是“校园安全”。

有的校园面积不大,但楼层多,楼道、走廊较狭窄。短短十分钟,如果有成百上千名学生在楼梯上下奔跑,确实存在安全隐患,容易产生拥挤踩踏风险。因此,对于这样的学校来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把孩子“禁闭”在教室里最省事。

在徐汇区资深教育人士于东航看来,学校不能是“无限责任”,不能把孩子在学校发生的所有问题都让学校承担责任。家校关系比较脆弱,甚至有点类似医患关系。

学校的担忧并不是毫无来由。某地法院近年来审理的29起校园人身伤害类案件中,91%发生在课间或放学期间,86%发生在操场和教室。从判决结果看,学校被判承担30%以上责任的占比50%,原因是,“学校教育、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未排除和未能及时救助”。

如此说来,孩子一出事,学校就可能吃官司。在这种背景中,有的学校干脆一刀切,禁止孩子课间玩耍。一到下课铃响,就严阵以待,有的学校甚至安排班主任“盯班”,不能空岗。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以下简称“临港小学”)校长杨丽莉告诉《新民周刊》,她所在的学校并不存在“课间十分钟消失”的情况,但学校十分注重“课间十分钟”的安全问题。临港小学是一所新建的学校,目前只有一到三年级的学生,低幼年级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多留意,因此下课时班级里通常都有老师在,走廊上也有护导老师巡逻。

即便如此,也不能百分百确保小朋友在校园里“0事故”。前不久,一个女孩下课期间先去做了其他事情,临近上课才想起来要喝水,在返回教室时因为动作太快,避让正在整队准备上体育课的小朋友而一脑袋撞在了墙上,脸上需要缝针。“我们老师都提醒过小朋友下课先去上厕所或喝水,也提醒大家在教室和走廊要慢慢走,墙壁转角等地方我们也有贴防撞贴,一些拐角的建筑材料也经过打磨处理,但这个女孩还是受伤了。”杨校长感叹,这件事校方查了监控,也请警方介入,可以证明校方和老师没有过错,幸好女孩家长也通情达理,最终事件妥善解决。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校都像临港小学那么幸运。《新民周刊》调查发现,校园安全事故有时候会存在这样情况:如果存在监控死角,家长不依不饶,即便校方没有明显过错,家长一次一次去学校或者教育部门反映问题,或者发点小作文或者拍个小视频发到网上,这就让学校很被动。一些学校不得不为此做出一定赔偿,相关老师也为了处理这样的事情而身心俱疲。

在上海市正高级教师、上海市心理特级教师杨敏毅看来,“课间十分钟消失”的原因要分年龄,小学期间可能集中在安全问题,而这又和很多家长的观念有关。她告诉《新民周刊》:“我们那时候的家长觉得孩子在学校挂点彩并不是什么大事,毕竟孩子天生好动。而现在的部分家长或老人特别宝贝自家的孩子,稍微有点擦破皮就觉得是不得了的大事,把学校放在了对立面。”

因为个别“难搞家长”的存在,也让部分学校选择把孩子在课间“圈养”起来,不动就不太容易出事,这样的懒政似乎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一个残酷的现实是,虽然社会对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有普遍共识,可一旦意外落在了某个具体学生头上,家长恐怕还是得去找学校负责。

在徐汇区资深教育人士于东航看来,学校不能是“无限责任”,不能把孩子在学校发生的所有问题都让学校承担责任。他对《新民周刊》坦言:“现在的家校关系比较脆弱,甚至有点类似医患关系。”

而对于中学生而言,“课间十分钟消失”的原因往往和学业有关。

在升学压力下,有的主课老师争分夺秒“抢”时间。上节课老师怕落下进度拖堂两分钟,下节课老师怕学生进入状态太慢提前两分钟上课,还有不少老师布置了“课间作业”,在“争分夺秒”的紧迫感之下,令学生们头疼的“无缝衔接”就自然形成了。

位于黄浦区绍兴路的上海民办永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民办学校,对于拖堂现象下了“撒手锏”。副校长俞越告诉《新民周刊》:“铃声响了,老师总想着说完这个点下课,在老师看来可能也就拖堂两三分钟,但下课一共才十分钟(还包括两分钟预备时间),下课后学生还要简单收拾一下,忙乱中,没调节好状态,影响到下一节课,下节课的老师觉得自己四十分钟课堂时间受影响,没讲完,又拖堂,就是恶性循环了。所以我们规定,一打铃必须下课,校长、行政会巡楼提醒,校长室里有全校的安全监控,有时候罗永祥校长会亲自打电话提醒老师下课。当然,学校也安排比较多的教师课间值岗,以防安全隐患,但我们的老师不干预学生符合天性的自由活动甚至所谓的‘喧响’。”

遗憾的是,像永昌学校这样严格实行“不拖堂”的学校并不具备代表性。

“我们实行了双减,一直提倡‘减负’,但家长的焦虑并没有减少。学校也有升学的压力,在校内就想方设法让孩子多学习、多做题。”张端鸿表示,以前在学校可能是副课被侵占的现象比较多,因为教育部门有规定,现在学校就可能去挪用课间十分钟。

在于东航看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课间十分钟其实也是学校教育的一环:“我当年在华育中学工作过一段时间,学校成立五周年的时候,我们去拜访了谈家桢先生,希望谈老给学校提一点期望。谈老当时就提到‘德智体群美劳’,德智体美劳是大家都知道的‘五育’,但‘群’的提法并不常见。在谈老看来,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要学会与人相处,在群体中的学习和生活要有一种健康的交集。”于东航进一步表示,“课间十分钟”不仅是学生休息的时间,也是和同学打交道的时间,是张弛相得的空间,谈老提到的“群”,既有班级集体,也包括学生自主选择交往的群体。

于东航提醒说,教育高质量发展不等于学校是“无限责任”,即使是十分钟课间的更充分释放,也应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发力之下:孩子规则意识、行为养成越好,课间快乐的安全底线越牢;家庭对孩子间的小冲突或意外受伤有法治上的宽容、社会对小概率事件更好地兜底,加上学校科学地设计、引导与管理,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更理想的课间十分钟。

针对近期各界热议的“课间十分钟消失”问题,教育部有关人士表示,将进一步督促地方和学校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将指导地方和学校科学实施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室外场所设施排查和人员值守,加强学生安全常识教育,把安全事故风险降到最低,让孩子们快乐放心活动。同时,将要求学校密切家校社协作,争取家长理解和社会支持,共同努力保障学生课间正常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前教育部对于课间的规定也很具体,但“课间十分钟被消失”现象依然发生,这值得反思。

针对校园安全问题,《新民周刊》采访的教育人士一直呼吁,不能让校方无限承担责任。

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在侵权关系中,唯有学校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才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教育、管理职责其实很宽泛,在今年3月公布的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司法解释的征求意见稿中也没有具体明确。因此,很容易把学生在学校发生一切意外都包含进学校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

教育部有关人生表示,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

不少學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丰富课间活动的可能性。

就拿课间十分钟来说,学生嬉戏打闹发生意外,若老师不在走廊,也可以解释为学校未尽到管理职责。法律尚不明晰,就必然导致裁判尺度不一,使学校“多多少少”承担点责任,而这实际上对学校来说是一种无限责任。

因此,要让学校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光靠行政命令和舆论施压意义不大,即便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有了休息时间,那也是以加重一线老师负担换来的,不值得提倡。关键还是在明确责任分担机制,通过司法解释对“教育、管理职责”作出详细规定,这样才能使学校挣脱无限责任的束缚。在课间十分钟的具体场景中,尤其要明确:若因其他孩子调皮致使另一个孩子受到人身损害,或者一个孩子自陷危险发生损害,学校是否应当对此承担管理不力的责任。

与此同时,在给孩子加强校园安全的同时,也可以为孩子购买保险产品。比如,为了减少玩闹带来的安全风险,以及减轻家长的负担、“分解”学校的压力等,应有的保险产品必不可少。教育部也发布过通知,要求全员购买校方责任险或者校园综合险,建立社会化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

此外,在给孩子加强校园安全教育的同时,学校也响应政府倡导,宣传动员家长为孩子购买优质保险产品。比如,为了减少玩闹带来的安全风险,以及减轻家长的负担,永昌学校所有学生都购买了上海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少儿学生住院),大多数学生还自愿参加了“学生平安保险”,以建立起社会化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另外,学校临近的瑞金医院,正是上述“少儿住院互助基金”划区定点医院,长期以来,第一时间为学生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赢得家长和学校的高度信任。

而一旦涉及纠纷,学校应有的法律资源也必不可少。这一点,浦东新区就做得很不错。据临港小学校长杨丽莉透露,浦东新区从2014年开始就实施全区公办学校“组团式”聘请法律顾问——按学籍、学区分组,平均每10到20所学校对应一家律所。这些法律顾问虽然受聘于学校,但他们维护的是校方、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共同合法利益。签约律所将充当起学校“法律智囊团”的角色,为学校提供各类法律服务,包括为学校的对外合作把关,帮助学校草拟、修改、审查合同、诉讼文书和其他相关法律事务的文书等。同时,还将为师生及家长提供相应的法律咨询。一旦发生校园安全事故,法律顾问就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既能保障学生的利益,也能免去校方的后顾之忧。

至于因为学业繁忙而剥夺“课间十分钟”,这在张端鸿看来,主要是校方怎么想。“我去过很多学校调研,校长的想法很重要,他可能严格执行政策,也可能部分执行,甚至不执行。100个校长,就有100种管理风格。”

让俞越感到自豪的是,永昌学校建校近30年来从来没有剥夺学生的课间十分钟,老师还会主动带孩子们走出教室去呼吸新鲜空气。“午休的时候,我们会让低年级学生到操场晒太阳,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每天中午带不同年级学生去附近的公园休憩。此外,每天会有半小时大休息活动时间。”

不难看出,课间十分钟如何安排,也是这所学校的一种教育理念。把课间时间还给学生,既体现了尊重规律,也体现了教育远见。这样的回归,多多益善。

猜你喜欢

课间校园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