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文化的高校钢琴教学创新策略
2023-12-07罗亚琴
钢琴享有“乐器之王”的美称,钢琴作品的创作受到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等多元因素的影响,因此,了解多元文化有助于钢琴作品的赏析和创作。在多元文化视角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效率,结合文化背景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本文阐释了多元文化教育,分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钢琴教学原则和目前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基于多元文化的高校钢琴教学创新策略,以期能够提升钢琴教学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钢琴人才。
1 多元文化教育
要想更好地将多元文化运用到教育中,就需要对多元文化的教育内涵有所了解。多元文化教育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教育机构将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纳入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多元文化的学习机会,使得学生既能夠充分学习和热爱本国文化,又能够尊重和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1]。其主要的教学观点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强调对多元文化的平等和尊重,通过教育渠道让学生接触、学习到更多元、更具特色的文化,无论其文化背景如何,学生能够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多元文化更具包容性,看待多元文化更加理性;二是关注文化交流与融合,多元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得不同文化在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能量,学生能够以开放心态,接受新的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文化中,在不同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和实践力;三是要客观对待多元文化,教师要客观地将多元文化输出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客观理性地判断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使他们了解更多不同文化的历史、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环境。要让学生在了解不同文化的过程中,既能尊重和欣赏其他国家的文化,也能不断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牢牢树立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2 基于多元文化的高校钢琴教学原则
2.1 渗透性原则
在钢琴教学的每个环节要积极融入多元文化,深度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学习的意识。在课堂开始前奏,教师可借助某钢琴作品的创作文化背景、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元素开启导入环节,以此为前提来探析作品的内涵和演奏要点。在教授学生学习演奏技巧时,教师进行多元文化渗透,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乐曲意境,在整个曲境中,灵活把控力度和速度,尽可能地完成完整的钢琴作品。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明确教学目标、设定好模拟主题的前提下编排好微课内容,具体包括与演奏技巧和作品创作背景相关的一些文化内容,通过情景模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2.2 生本性原则
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钢琴高质量教学的真正主体,因每个学生的文化底蕴、音乐优势、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所以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落实因材施教,以现实学情来整合人文素材,同时结合教材内容选取相关专题,来确保学生对文化专题、钢琴音乐作品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需注意的是,要有选择性地对有争议的钢琴历史文化内容进行筛查,提高钢琴作品鉴赏内容的质量。具体可以将“中世纪文化对钢琴作品产生的影响”“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人文内涵”等纳入专题内容,同时与钢琴演奏技艺、钢琴音乐赏析同步进行,有的放矢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知识底蕴[2]。
2.3 客观性原则
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中国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彰显大国文化风范,对于基于多元文化的高校钢琴教学更是要坚持客观性原则,积极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同时要尊重各民族、各地区以及各个国家的文化,对不同的文化内涵一视同仁,以更加理性的态度教导学生深入学习多元文化,从而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相关素材同样也要以客观、理性、全面的教学原则加以呈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
3 基于多元文化的高校钢琴教学现状
3.1 课程教学模式束缚于传统教学
部分钢琴教学模式相对传统,开放性和多元性程度不高,教师因没有很好地利用线上钢琴教学方式致使传统文化并未得到有效传播,并且部分教师以个人理解进行课程内容的文化定位,在讲解钢琴演奏技巧的同时无意识地强调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课堂上并未留有足够的时间构建及时互动的探讨机制。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降低,积极思考性变差,自主创作的意识也逐步在退化,再加上课堂时间限制,教师在讲授作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并未对作品涉及的创作文化背景展开详述,最终导致固化的传统模式影响了钢琴教学质量,学生的自主创作和实践演奏能力出现偏差。
3.2 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越来越注重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钢琴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却对其的文化属性不够重视。教师有时过于注重学生钢琴学习的书面成绩,甚至培养目的只是为了培养未来一代的钢琴教师,侧重对学生钢琴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演奏技能的培养,课堂上往往忽视了文化教育。教师在教授学生读谱、识谱、触键、手型、指法、演奏音色等理论内容的时候并不会及时渗透文化内容,弱化了对学生艺术人文思想的教育。因文化底蕴的缺失,学生只能片面地理解和学习理论知识,实践表演时,情感表达空泛,无法真正演奏出作品的灵魂。可见,教师对文化教育的不重视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导致教学效果得不到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无法提升。
3.3 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的钢琴教师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还需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多元文化教学的素养,随着学习钢琴的大学生队伍逐年扩展,师资力量不足是阻碍当前高校钢琴多元文化教学落实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的一些师范类院校钢琴教师相对缺乏,即使有较高专业级别的钢琴教师,但他们的教育经验却有可能不够丰富,对“线上+线下”混合式钢琴教学模式不熟悉,为学生提供优质文化教育内容的思想积极性不强[3]。在实际开展钢琴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还有部分教师因深受西方钢琴教学模式的影响,钢琴教学内容单一化,缺乏多元文化的相关学习内容。
3.4 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发展,高校的钢琴教育也受到了高度关注和重视,为了深入培养高专业素养的全能型钢琴人才,围绕完善钢琴教学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下钢琴课程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衔接力度不够,钢琴教学评价形式仍相对单一化,评价的标准和整个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中应添加多媒体技术应用、优质网络教学平台的选择和利用、钢琴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等方面的考核,让教师在提升教学技能的同时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从而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更多有关多元文化的内容[4]。另一种评价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表现也是较为单一化,没有将文化内容纳入重点评价范围内,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的钢琴演奏技能和知识掌握程度,这也是导致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忽视钢琴文化学习的重要原因。
4 多元文化下高校钢琴教学创新策略分析
4.1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一是创新差异化的教学模式。高校应当循序渐进地开展钢琴教学创新工作,在教学中凸显学生作为课堂主人公的地位,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化的教学,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钢琴教学教师可以将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整合,把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多元文化,提高艺术人文素质。
在差异化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按照由浅入深、层次化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关于多元文化的探讨与交流,促使学生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对学习的兴趣,加强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推动高校的钢琴教学工作顺利有序开展,钢琴课程的教学效率不断提高,从而取得更为显著的教学成果。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进一步增强学生在文化上的敏感度,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养成深厚的文化基础与底蕴。学生只有充分了解钢琴文化,对人文艺术有着高敏感度和高感知力,才能在演奏过程中将钢琴作品的广度与深度充分表现出来[5]。作为一门艺术,钢琴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对文化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刻的思考与学习,让学生的文化底蕴变得更加深厚。还应当主动在教学中拓展教学的内容与范畴,在教学实践中融入钢琴文化。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应当将欧美、拉丁美洲等世界各地的经典作品引入到课堂中,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在这些优秀作品中追古溯今,有着超越时间、空间的大视野。
二是实行“多元文化+”的教学模式。高校音乐教师可以在授课时实行多元文化、学习小组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接受程度、专业素养等进行分组和组员的确定,实现每个小组组员在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运用上具备相当的实力[6]。然后要给每个小组列学习任务清单,比如,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完成既定钢琴曲目的賞析、搜集并整理与曲目相关的资料、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曲目尝试进行改编等,让学生在了解曲目背景、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对多元文化建立更全面的认识,提高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接受度,在增强知识、拓宽视野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水平与素养的提高。与此同时,教师也可实现多元文化下高校钢琴教学水平的高质量发展。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实行多元文化+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在钢琴授课中使用数字信息技术与手段,将与钢琴作者相关的纪录片、钢琴的创作背景以及所属国家的人文、乐评等内容加入其中,促进学生在多元化的生态学习环境中,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主动参与钢琴课程的学习。与教师直接向学生介绍钢琴作品中的多元文化相比,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探索精神,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究的潜能。学生在相互讨论中,互相学习,能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技巧,得到逻辑能力的提高。
三是创新师生互动教学模式。高校音乐教师在钢琴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方案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学要求优化教学方案,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对课堂时间进行更加合理的安排与规划,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练习,让学生多思考多提问,而教师则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将学生学习钢琴课程的潜能激发出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感受钢琴的魅力与精彩之处,从内心深处喜欢上钢琴课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自己的未来自主合理地做出有想法的规划。例如,教师在讲解钢琴曲谱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使用媒体设备播放钢琴曲目,引导学生鉴赏与学习曲目,吸引学生的关注。随后教师就可以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在为学生讲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的课堂时间进行自主练习,并及时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2 树立多元文化观念,提高教师水平,改进评价方法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当将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不断地更新与完善,明确当前多元文化在钢琴教学中的意义与发展趋势。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民族文化及时地对自己的讲述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调整。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位学生并在教学中注意增强学生间平等的观念,不仅需要活跃课堂的气氛,还应当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教师树立多元文化观念,不仅需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拓展,还需要适当拓展教学的范围。从多个角度为学生解读钢琴作品,介绍国外经典作品的同时提醒学生关注中国钢琴的发展变化,帮助学生树立使命感与责任意识,在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
多元文化下,高校应当对教师进行培训,并定期考查钢琴授课教师的水平与能力,促使教师时刻保持一线水准[7]。学校也应当对教师进行积极的鼓励,鼓励教师在课下对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情况进行充电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与业务素养。教师也应当主动学习,探索具有发展性的教学方法与观念,引导学生不断发展与进步。
完善高校钢琴课程的评价体系可以指导并促进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学评价体系应当公开、透明进行,不应当将教师的个人喜好与偏好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应当是通过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分析与运用多元文化上的不足之处,在这一基础之上促进自身的实践活动。同时注意评价体系应当兼顾创新性与实效性,教师在钢琴授课中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创作过程与演奏表演通过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既可以将视频作为教学档案进行存档,也可以用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与评价,帮助学生找到改进的方法与技巧,促进学生的进步。也可以选择其中的视频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让学生通过互相观看与交流实现共同进步[8]。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增加教师的自评模块,让教师基于教学档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师在使用教学档案中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短板等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为教师在多元文化下的钢琴授课提高提供基础,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促进学生钢琴素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5 结语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在钢琴课教学中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有助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将钢琴课教学目标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凸显学生在课堂中主人公地位,根据学生间的差异创新教学模式,实行多元化教学模式等方式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表现力与学习能力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高校力量。这便需要高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经验总结与创新,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切入点,让学生熟练地掌握钢琴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实现高校钢琴教学新的篇章;教师还应当以当前的發展理念为基础进行深入探索与创新,以实践为中心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感知力,让学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了解钢琴文化。
引用
[1] 王妍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1):89-92.
[2] 孙威.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钢琴音乐教学实践探索——评《高校钢琴教学改革与实践路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20):86.
[3] 佟婧.高校钢琴教育的文化价值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0,38(03):69-74.
[4] 于亚男.创新型音乐教学模式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艺术研究,2020(04):144-146.
[5] 汪沛雯,郑建辉.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路径的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 (2):97-98.
[6] 陈俊桥.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演奏能力培养路径探析——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J].北方音乐,2019,39(12): 217-218.
[7] 杨春霞.对基于民族化的高校钢琴教学创新途径的探究[J].艺术科技,2018(09):263,265.
[8] 刘安丽.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8):16.
本文系铜仁学院2021年一流本科教育专项项目(YLBK-2021037)
作者简介:罗亚琴(1979—),女,土家族,湖南衡阳人,本科,教授,就职于铜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