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南排瑶“瑶老制”的传统社会治理智慧

2023-12-07陈思颖张霖露卢丹梅

文化产业 2023年33期
关键词:瑶民民俗传统

◎陈思颖 张霖露 卢丹梅

中国传统乡村治理具有国家权力和地方自治双轨并存的特点。受特定地理、社会环境的影响,民族地区产生了许多独特的地方社会组织,其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蕴含着优秀的人文、道德伦理等精神内容,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整合作用,对当今的乡村社会治理仍具有独特的价值。随着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实施,乡村治理工作被摆在重要位置,学界对民族地区传统社会治理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国内相关研究集中于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对广东省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研究较少,缺乏对广东民族地区传统社会制度的系统性剖析。

瑶族是广东三大少数民族之一,在广东粤北地区较早形成聚集,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百里瑶山是我国排瑶的唯一栖息地。连南瑶族分为排瑶和过山瑶,自隋唐时期起就逐渐有瑶民从湖南道州等地迁徙至连南山区游耕。过山瑶先民喜散居,因其“食尽一山过一山”的粗放游耕习惯而得名;排瑶先民喜聚居,宋代始在连南建寨定居,因其房屋依山而建、成排相叠的特点而得名。为适应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排瑶先民需要从全局出发组织和管理社会,“瑶老制”由此应运而生。虽然新时代“瑶老制”的性质已不同往日,但其仍在婚丧嫁娶、祭祀等民俗性活动和民事调解等社会性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对“瑶老制”的历史演变与具体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归纳、分析其蕴含的传统社会治理智慧及传承意义,以期丰富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理论成果,为连南“瑶老制”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瑶老制”的历史演变

“瑶老制”是连南排瑶在历史上自然形成的一种管理社会和公共事业的政治制度与组织形式,兼具自治、团结、宗教等职能,是维持传统排瑶社会秩序的重要制度。排瑶社会尊老人,主要领导通常由年事较高的人担任,故名“瑶老制”。

形成基础

1.社会基础

瑶族是不断迁徙的民族,是由不同姓氏的族群在不同时期从不同地区迁居到一处,经长期发展融合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具有地缘聚居的特点;并且在结成部落后仍保留按血缘关系远近划地而居的习惯,又分为多个血缘亲属集团。瑶族由若干姓氏家族组成政治公共体,为整合协调群体与个体间的复杂关系,维护公共秩序,塑造和谐的民族共同体,需要建立特定的社会组织。

2.经济基础

稻作技术的掌握和生产水平低下奠定了连南排瑶定居和聚落形成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家庭开始独立生产并拥有私有财产,逐渐取代了家族共耕生产模式。由于生产关系受到制约,土地和山林等主要生产资料权属出现多寡不均。因此,建立得人信服,而且具有保护私有财产、调解纠纷职能的组织成为民众的共同愿望。

演变过程

频繁迁徙使瑶族社会最初形成了以血缘氏族为主体的族长制。战乱和人口增长使族长制逐渐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明洪武中,由血缘和地缘两重关系结合的“瑶老制”在族长制的基础上产生。据史籍记载,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前,“瑶老制”未受到外界政治的影响,仍保持着原始民主色彩。道光十二年(1832)后,封建统治者实行“以夷制夷”政策,设“瑶长制”加强统治,但其所任命官员为排瑶推荐,使得历任瑶长、瑶练皆为瑶老,即使在行保甲制后,瑶老制仍发挥着主要的政治组织作用。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瑶排政治制度才发生大变革。1953年,连南瑶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改称为连南瑶族自治县),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瑶老制”的性质自此发生改变,“瑶老制”失去合法性,但是仍存在影响力,并在排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长期存在的原因

1.阶级分化不明显

首先,从长期来看,瑶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集团仍以血缘关系或地缘关系划分,贫富阶层的利益基本一致,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并未由于财富不均而产生阶级对抗。其次,“瑶老制”的民主选举、定期轮换和民主议事等制度有利于制约阶级产生,也有利于“瑶老制”的延续。

2.外部统治力量薄弱

由排瑶推荐、官府任命的“瑶长制”在封建统治时期属于较柔和的统治手段。这种间接统治之法最终徒流形式,未触动“瑶老制”的根基。

3.民众认可度高

“瑶老制”多选择德高望重之人,选出的瑶老们平日与民众无异,也需要参与劳动,不享有特权,仅有一些微薄的报酬。这使得“瑶老制”在民众内心有较高的地位和认可度。

■“瑶老制”内容探讨

南岗排被称为“中国瑶寨第一寨”,同油岭、横坑、军寮、火烧、大掌、里八峒、马箭等几大排瑶共同组成连南八排,是连南八排之首,也是八排之中“瑶老制”组织结构最为全面、传承较好的瑶寨。本研究以南岗排为主,同时结合其他排的资料展开对“瑶老制”的内容探讨。

组织结构

“瑶老制”的成员被称为瑶老,分为全排瑶老和各房瑶老,因具备特定条件而受群众爱戴自然形成。全排瑶老负责排瑶每年的经常性任务,遇事故、纠纷或重大事件发生时,由全排瑶老和各房瑶老共同商讨。

南岗排“瑶老制”是基于三条“龙”开展的,所谓“龙”是指邓姓、唐姓(又分大唐、小唐)、盘姓、房姓五个族系按照山脉地势聚族而居形成的三大聚落。“瑶老制”成员从各条“龙”中推选产生,不同排的“瑶老制”组织结构和名称会有所不同。例如,南岗排中天长公是一排之首、瑶老之首,每年从各“龙”中轮选,不可复任;大掌排则从负责全排治安的“兵”中选出;油岭排则以瑶王为瑶老之首。南岗排的头目公是每条龙的头目,也称“龙头”;大掌排的头目公以“户”为单位选出,称为户长公。南岗排的掌庙公和烧香公在油岭排和火烧坪排则合称掌庙公。放田水公和放食水公有时亦合称放水公。掌事公(管事头、管事公)在严格意义上不属于“瑶老制”成员,但是其职能也极其重要;在油岭排,瑶王兼任掌事公。

图 南岗排与油岭排“瑶老制”组织结构框架对比(作者自制)

瑶老的角色与作用

1.文化层面: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瑶老负责安排及主持“开耕节”“尝新节”“耍歌堂”等瑶寨传统民俗节日以及祭祀活动等,瑶寨中的婚丧事宜也会邀请瑶老参与。许多瑶老也是瑶族民俗技艺的传承者与发展者,如瑶歌、长鼓舞、瑶族长鼓制作等。因此,瑶老与连南排瑶的民族文化密不可分,对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作用。

2.社会层面: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因族源多元而隐藏的矛盾隐患和因外力入侵产生的冲突威胁着排瑶的生存发展。“瑶老制”在排瑶中具有审理偷盗、纵火等案件,调节排内纠纷,管理日常公共事物,处理一切“涉外”事宜等重要职能,负责维护村落和谐、安全,对稳定排瑶社会、维系民族内部团结、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3.经济层面:生产生活的保障者

瑶老多为年岁大、威望高的老人,有丰富的生产经验,负责组织群众开展生产和日常排瑶维护工作,如开耕、插秧、修桥补路等,以及不时巡查水渠、水筒,保障农业灌溉用水、饮用水的清洁和正常供应。

治理机制

1.族谱与网络化

族谱是传统宗族社会的核心纽带,是由血缘关系形成的相互依赖、提携互助的社会网络。排瑶中的同一姓氏群体基于血缘关系聚合性强,通过婚姻、认契爷(拜干爹)等形式加强群体间的联系,形成利益共享、团结、和谐的熟人社会,以便“瑶老制”开展治理、协商等工作。然而,单一血缘社会易形成“裙带风气”,继而出现腐败、衰落现象。费孝通认为,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排瑶中的地缘关系使不同姓氏群体拥有各自不同的行为规范,有利于维持群体内部秩序,如天长公由各“龙”选拔轮任的机制。“瑶老制”正是在二者相互制衡的过程中得到了良好发展,形成了紧密有序的社会网络。

2.祠堂与认同感

祠堂的主要用途是祭祀,旨在通过祭祀、民俗节庆等活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其也是促进团结交流,传承和发展乡俗文化的场所。在排瑶社会中,瑶老负责安排举办传统民俗节庆和祭祀活动。除了传统祠堂之外,歌堂坪(传统民俗活动“耍歌堂”的举办地)等民俗活动举办地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祠堂。排瑶人民由瑶老组织,聚集举办连南排瑶特有的民俗活动,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参与个体对排瑶社会集体的认同感,增强了连南排瑶的凝聚力,有助于治理工作的开展。

3.乡约与系统化

乡约是农村非正规制度的制度化、乡土伦理的成型化,可以使社会管理有章可循。“瑶老制”依靠排瑶群众公认的习惯法,通过民主选举(罢免)定期轮换制度、民主议事制度、全体民众大会制和服务社会报酬补贴制等相沿成习的制度,能达到管理社会的目的,使“瑶老制”保持较为公正、公平的合理化、系统化治理,得到民众的信服和支持。

■“瑶老制”传统治理智慧的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

文化是制度之母,是治理之根。“瑶老制”在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地保护、传承了民间文学、民俗习惯、传统歌舞、民俗工艺等排瑶传统文化,使其至今仍在不断焕发新活力。排瑶传统文化包含民俗文化、宗族文化、地域文化等,是排瑶土地上的“社会记忆”,其以“瑶老制”为纽带将排瑶社会凝聚成区域文化共同体,塑造了共同的文化认知。“瑶老制”通过组织传统民俗节庆、祭祀等文化传承活动,增强了排瑶居民的集体归属感和身份共同感,对建立和睦、融洽的家庭、宗族与邻里关系等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教化人心的“软约束”作用,有利于提高瑶民的整体道德修养和排瑶社会的文明程度,有效促进社会治理与和谐建设。

群众参与

瑶老制并非官方政治组织,是瑶民自愿选择、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具有原始的民主性质,是群众参与的治理制度。传统排瑶社会的所有事宜和问题,大至排际间的斗争、偷盗窃案的判决,小至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协商不定之时便会召开瑶老会议,由天长公主持集体民主公议。各瑶老都属于会议的普通一员,没有特权。若瑶老间的意见分歧较大,无法抉择,则必须交由全体民众大会再商讨决定,这使排瑶所有重大事宜和问题都能得到较为公平合理的解决。民众参与决策使“瑶老制”保持了原始民主性质,并受全体瑶民信赖。“瑶老制”留存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了群众参与治理对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三治”合一

“瑶老制”中的自治思维不仅体现在群众参与治理方面,还体现在瑶老组织生产管理和处理修缮村寨、庆祝、祭祀等日常公事方面。“瑶老制”以传统文化和生产经济为积极因素促进瑶民参与公共事务,增强瑶民在治理中的主体意识,继而推动瑶民在各类村寨事务中发挥主人翁精神并自觉肩负起服务治理的职责。

承担排瑶社会治理主体责任的瑶老们为人正直,在工作中坚守公心,切实起到了道德示范作用,被所有瑶民尊敬爱戴。同时,瑶民们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相互扶持生存,形成了坚韧的品格、淳朴的民风和良好的道德价值观。瑶老们是道德标杆,瑶民们则是优良道德观的践行者,二者共同保证了社会“德治”的良好发展。

“瑶老制”依据相沿成习的制度或惯例开展治理工作,若有族群的行为失范,将被各方力量抵制;瑶老和普通瑶民皆受约束,一视同仁,体现出了法治思维。“瑶老制”所蕴藏的“三治”思维推动瑶区向“善治”发展,有助于拓宽现代民族地区治理思维。

人才治理

根据排瑶历史资料记载,瑶老通常具备年岁大、通情达理、德高望重、懂巫经、会汉话等条件。因此,瑶老通常拥有大量社会经验,熟悉地方文化,有良好的交际能力,是出色的人才。长期以来,瑶老们没有利用权力在政治上压迫奴役群众,在经济上逼取掠夺群众财产,这些是瑶老们质朴敦厚的本质与为民奉献、廉洁奉公的精神,以及“瑶老制”良好的习惯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排瑶在瑶老的治理下得以于崎岖山脉中安身立命,和谐生存,虽然“瑶老制”现已退出政治舞台,但是其公信力仍能在乡村治理中为乡镇政府提供有效帮助。

综上所述,“瑶老制”是连南排瑶人民在历史迁移中形成的有系统的组织结构,成员各司其职,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治理机制。其蕴含的文化传承、群众参与、“三治”合一、精英治理等传统社会治理智慧,对当代民族地区服务新时代社会治理、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前,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挖掘迫在眉睫,尤其是非实体存在的优秀民俗文化、治理文化。社会治理过程是长期、动态的过程,其研究需要根据不同时代的情况与需求,开展跨学科研究探讨,从而得到优化与充实;连南“瑶老制”研究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研究方面不断深入。

猜你喜欢

瑶民民俗传统
冬季民俗节
明清时期桂北瑶民起义与朝廷治边策略的调整*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民俗中的“牛”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民俗节
老传统当传承
瑶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瑶民为何迁而复返?
——太和新农村系列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