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理念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
2023-12-06周治萍李丙东
周治萍 冯 静 李丙东 韩 伟 朱 禹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必要场所,也是学生锻炼实验能力的主要基地,实验室安全是科研、教学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1]。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技术研发、科技创新等专项计划的大力支持,高校实验室建设迎来了蓬勃发展。然而,由于实验室类型多、科学研究方向杂、科研任务重、校企合作时间紧、学生以及外来人员复杂等原因,实验室成了引发安全事故的“高危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也变得格外复杂[2,3]。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更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过程,如何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相应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并改进,以满足实验室日益发展的安全需求是本研究的重点。
1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事故主要由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两大因素导致,而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4]。频频发生的实验室安全事故严重威胁师生安全和校园稳定,更是高校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5]。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省教育厅等各级部门不断深入研究高校的实验室安全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更严标准”“更实举措”和“更细检查”等指导意见。实验室的安全重在“以人为本”,必须严把“人防”关,提高“人”的安全和责任意识,扼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只有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切实保障实验室安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实验教学、科研创新。
2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实施的现实困境
2.1 安全管理意识不强
意识不到危险是最大的风险。没有安全意识,事故就会悄然发芽。目前高校师生安全意识淡薄的现象依然存在,如,(1)不少高校对实验室安全不够重视,师生安全教育参与度低[6];(2)教学实验存在重理论、轻管理的现象,实验课缺少针对该课程的实验室安全、救护和三废处理的教育,忽略了实验室安全在高校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3)教学、科研实验中,师生实际操作时存在侥幸心理,安全防护不到位,缺乏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
2.2 安全教育对象不全面
很多高校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主体为学生,忽略了对师资队伍的系统培训,故其在实验室安全、应急知识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一旦出现事故难以及时给出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7]。此外,师生的安全教育缺乏阶段性“再教育”或持续性巩固培训,实验室安全难以入脑入心。
2.3 实验室安全管理文案不健全
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普遍存在“不全面”“不具体”“不明确”等典型问题;仪器设备,尤其是机械类大型仪器设备缺乏具体的仪器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存在学生误操作而造成设备故障或安全事故的事件[8];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缺失或不全,学生不能准确认识危险化学品的化学特性,容易在储存、使用、废弃处置等环节出现操作失误,造成重大安全事故[9]。
2.4 实验室安全管理不规范
化学实验室药品试剂多、仪器设备多、科研实验方向多等特点使得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更加错综复杂[10]。不少高校存在危险源管理混乱、安全检查不全面、信息化管理滞后、安全监管缺失等问题。此外,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较为经验化,缺乏规范化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疏漏或盲区[11,12]。
3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研究策略
3.1 构建“PDCA”型实验室安全教育管理机制
PDCA循环理论中,PDCA摘取于英文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修正)的首字母,强调每一环节的主要问题,分析关键要素,在“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框架内循环持续性改进,已广泛应用于企业、医药和政府管理[13,14]。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改进的过程,将PDCA循环理论应用到泰州学院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管理是一种可靠的、创新的策略,构思如图1所示:
图1 “PDCA” 型实验室安全教育管理机制思路Fig. 1 Laboratory safety educ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PDCA
3.1.1 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制度体系(P)
健全实验室安全文案体系,做到“有据可依、有制可循”,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意识和行为规范提供制度规范。
完善涵盖实验室危险源全流程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责任制度、应急处置预案等,细化组织构架、横纵向管理和职责联络关系、职责范围、工作流程、实施细则、检查考核奖惩办法;校级、院级相关实验室安全制度做到“一事一制”,针对特殊情况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和相应工作机制。
特殊仪器(包括大型、精密、特种设备等)制定详细、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
危险性化学药品或试剂安全技术说明书配备齐全。
3.1.2 建立“理论+实践”安全培训长效机制(D)
加强师生分级专项安全培训。专任教师和科研团队针对不同实验室的安全风险点和危险源开展专项培训,重点问题具体分析;管理队伍针对实验室“6S”管理、危险化学品管理等进行专项培训,注重安全环保和实验室的绿色健康发展;学生安全教育培训采取多元化方式,如安全知识讲座、“学习通”APP、虚拟仿真软件等,通过网络共享呈现实验室安全“辐射式”教育。
督促安全制度执行。在教学和科研实验中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指导学生按需做好必要防护,正确使用各类药品试剂和仪器设备,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规范化使用试剂和仪器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安全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开展专业性安全现场演练。通过安全逃生、安全急救、安全消防等实地演练,锻炼师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师生组织人员安全疏散、紧急事故处理、应急求援等各环节的应变能力,减少事故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3.1.3 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实施效果进行检查(C)
全校师生均须在实验室准入考试合格后方可开展教学或科研实验。每学期定期组织1~2次突发事故现场应急演练,检查学生应急处置能力。开设安全事故虚拟仿真课堂,在事故情境下检验学生安全急救、紧急疏散和应急处置的灵活性和准确性,按操作点赋予相应分值来评估学生的事故处置能力。定期组织安全知识竞赛或安全事故、案例解析分享会,活跃安全文化气氛的同时评估安全培训效果。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实施安全教育培训评价,验收安全培训效果并根据调查结果不断改进安全培训方式。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安全检查,检查师生是否将理论安全知识正确地应用到日常实验中,不断强化实验室安全规范化管理。
3.1.4 对检查结果进行处理修正(A)
将成功的安全教育经验标准化并贯彻实施,修订实验室安全文案,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档案。对未解决的问题或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纳入下一轮安全教育循环中,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验室安全教育质量的良好循环。
3.2 构建“安全常态化”实验室安全双重预防机制
针对实验室存在的隐患和风险,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事后处理”变为“主动预防”,培养学生对危险的洞察能力,进一步提高对实验室风险的预见识别能力,强化对实验室隐患的排查处置,建立实验室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具体思路如下图2所示。
图2 实验室安全双重预防机制构建思路Fig. 2 Construction idea of a dual prevention mechanism for laboratory safety
启动校级、院级、实验室“三级联动”,从“人员、物料、环境、管理”4个因素着手,全方位、全过程辨识教学科研项目、设备设施、操作环境、师生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判定风险等级。此外,配套制定相应的实验室风险识别评估表、实验室风险分级管控责任清单和风险管控方案,从风险识别评价、人员责任制和落实风险管控措施3个方面开展实验室风险的分级管控。
成立泰州学院实验室安全检查小组,强化实验室督查检查的频率和力度。制定全范围覆盖的检查计划,细化检查项目、范围和要求。对排查出的问题进行通报,落实整改责任人和时限,督促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消除隐患,并对隐患治理结果组织闭环验收,形成安全隐患排查台账。
风险分级管控作为第一道防线,避免出现安全隐患。隐患排查作为第二道防线,避免事故发生。两者相结合形成双重预防,培养师生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从而自觉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维持实验室“安全常态化”。
3.3 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安全管理有效融合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现代化管理手段被应用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上,推行大数据、人工智能、二维码、无线射频自动识别技术(RFID)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安全管理深度融合,有利于实时掌控实验室状况,及时给予安全预警,提升现有安全管理水平及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信息化安全管理平台,如危险化学品信息化管理平台和信息化备案系统,借助现代智能科技人脸识别开关仓库、二维码扫码出入库,规范化学品全生命周期(采购、储存、使用、废弃)的各环节,公安部、教育部等远程实时监管危险化学品;引入视频监控、集成温感、烟感报警、可燃气体报警等智能手段进行实时监测,用于实验室危险源管理,预防化学品泄漏、爆炸等事故发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施安全风险和隐患的监管,从信息化管理平台确保实验室安全、有序地运行。
4 结语
实验室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一个高效、规范、科学的“PDCA”循环型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有利于持续性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安全理论和安全技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有利于自主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综合融入现代化手段,实时监控和监管,有利于营造一个规范、和谐、安定的环境,不断促进泰州学院实验室安全健康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