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国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3-12-06谭永生
谭永生
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和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当前,红色旅游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成为展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有效方式,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在红色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一、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从2014年至2020年,国家先后开展了3期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红色旅游得到了大力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核心、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为支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为依托的红色旅游产品谱系,红色旅游产品的数量、类型日益丰富,红色旅游呈现出供需两旺、综合效益凸显的良好发展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004—2019年,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由1.4亿人次增长到14.1亿人次。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对旅游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但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红色旅游表现出了较强韧性,总体仍呈现稳中向好态势。2021年和2022年全国红色旅游人数均超过11亿人次,预计2023年红色旅游人数将超过15亿人次。尤其是,随着红色旅游新业态蓬勃兴起,红色旅游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彰显,已成为助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
二、我国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红色文化保护和宣传重视不够
红色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一旦开发不当,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无法估计的损失。当前,在红色旅游景区硬件建设中,有的地方为争取到更多的政策扶持,不尊重历史风貌,人为开发建设所谓的红色旅游景观,破坏了红色文化遗产的原生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红色旅游讲解员是红色文化最直接的传播者,对红色文化的传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有些红色景区对解说词、导游词的审核把关不严,讲解员要么存在说不全、说不准、说不清历史事件的真实内容,要么在宣传讲解中说教色彩浓、生动性不够,不能给游客一个清晰、准确、全面的历史概念,导致游客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出現歧义,降低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震撼力,削弱了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
(二)红色旅游项目与游客的黏性不强
当前,人们对于红色旅游的需求已经不再停留在对传统红色旅游资源的参观游览,而是正经历着从有形到无形、从单一到多元、从局部到整体、从被动观光到主动体验的消费模式变化。但目前红色旅游的表现形式仍相对单一,部分还停留在红色遗址遗迹、纪念馆等形式的呈现上,内容也主要是以图片和物品等比较被动的静态展览展示为主,最多也就是些历史影视片段播放,游客感觉乏味。硬件建设方面简陋且雷同,部分红色遗址大多只是单一的展示伟人或先烈的用具、住所,经常出现“一张桌子一条凳,两块床板一盏灯,游客进门就转身”的现象。纪念馆的陈列也多是“展板加橱窗”模式,具有体验性、参与性、互动性的红色旅游产品比较少,表现形式缺乏吸引力,减弱了红色旅游品牌的传播力。
(三)衍生产品少市场化开拓能力不足
红色旅游有很明显的带动辐射效应,“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都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虽然一些红色旅游景区主动将红色文化与其他文化元素相结合,但多数景区还是以革命遗址遗迹、展览馆、纪念馆等形式为主,对红色餐饮、红色民宿、红色交通、红色文创、红色演艺、红色研学等旅游产品的创意开发不够,缺乏“快进慢游深体验”的旅游产品,导致红色旅游的衍生产品缺乏多样性,红色旅游产业链条短,价值创造能力弱。
(四)区域资源整合不够缺乏统筹协调
我国红色旅游分布不均衡。从全国层面来看,红色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陕西、江西、湖南、贵州、河南、湖北、广东、山东等省市,上述省市红色旅游资源约占全国总数的一半。通过实施红色旅游资源行政区域内或跨区域的联合协作,可以实现资源互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虽然各地红色景区均有意合作,但受体制机制制约,目前总体上仍是各自为政,旅游区之间、产品之间普遍缺乏内在联系。由于区域间红色旅游缺乏有效合作,导致我国红色旅游产品总体呈现“大而弱、散而乱”的情况,加之目前不同红色景区开发出来的产品大同小异,有些景区甚至是盲目地跟风开发,呈现“千店一面”,不利于打造红色旅游产品品牌。
三、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红色旅游与传统旅游不同,红色旅游是一项政治工程、富民工程、文化工程和民心工程,红色旅游要以传承红色文化为主要目的,加强红色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应有之义。
一是加强对重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制定保护方案,落实保护措施,提升重大事件遗迹、重要会议遗址、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旧居等的保护水平。利用国家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及文物整体保护利用工程政策机遇,推动革命文物和文献资料的发掘、征集、整理、研究和利用工作,推进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有效传承,使重要的文物、遗址、纪念地、名人故居、文献、建筑等切实得到妥善保护。
二是规范红色文化宣传表达方式。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和灵魂,要把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融入到展陈展示、讲解体验中,讲好革命故事、根据地故事、英烈故事,让人民群众在旅游中接受精神洗礼、传承红色基因。创新红色宣传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培养一批优秀的红色故事讲解人员,规范讲解材料、丰富讲解内容、提高讲解水平,增强讲解的知识性和感染力。以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优秀红色讲解员等为示范带动,举办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推动引领全国红色讲解员讲好新时代红色故事。
三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牢记红色旅游发展的历史使命,使发展红色旅游同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民族精神相结合,同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同有效保护和利用革命文物相结合,同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相结合,同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结合,做好红色教育,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优化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严格控制相同题材和内容的红色旅游项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反对庸俗、低俗、媚俗,防止过度商业化、娱乐化,防止打着红色旅游的旗号搞项目开发、偏离发展方向。
(二)规范提升红色旅游产业化水平
红色旅游具有公共属性,但仍是旅游业范畴。红色资源要更好发挥经济价值,同样需要借助市场的力量推动。
一是深化产业融合延长红色旅游产业链。红色资源具有分散、规模小、互动性不强等特点,将红色文化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举措。要找准“红色”与“旅游”的最优结合点,推动红色旅游和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其他旅游产品相结合,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开发具有综合性和复合型的旅游产品,推进红色旅游产业体系逐步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催生新业态,打造红色旅游产业新体系。促进红色旅游和其他旅游市场主体相结合,鼓励旅行社、酒店集团、运输公司等积极拓展与红色旅游相关的经营业务,培育一批以红色旅游为主营业务的旅游企业。依托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目的地,推出一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不断提高红色旅游的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增强红色旅游供需黏合度。深化红色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游客视角出发,认知红色旅游需求,匹配红色旅游供给,打造以需求侧为中心的高质量红色旅游创新项目。增强红色景区和纪念场所的开放性和便利性,重大节日等客流量集中的时间节点实施弹性时间开放,方便更多游客参与红色旅游。全面推进红色旅游创新载体、创新形式、创新业态、创新营销,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感染力、冲击力、震撼力。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场景化建设,合理运用大数据、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现有的陈列馆、纪念广场等硬件基础设施“上云用数赋智”,运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展示红色文化资源,让游客通过体验革命年代的“战火硝烟”,做到让旧居“活”起来,让游客“动”起来,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推动红色旅游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三是把市场做专做精做大做强。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显示,2021年在参与红色旅游的人群中,“90后”和“00后”合计占比在51%以上,表明我国红色旅游消费已经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为此,红色旅游要细分市场,用不同群体喜欢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以吸引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的人群参与红色旅游。针对老年人,开发出的旅游产品要能够使其触景生情、缅怀过去;针对年轻人,红色旅游产品应当能够提升其知识探索、奋斗创业的激情;针对青少年,红色旅游产品应当能够促进其树立对祖国的热爱、奋发学习的远大志向。在开发国内市场的同时,还要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将红色产品与地方文化民族风情融合在一起,满足国外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吸引国外游客资源。
(三)增强红色旅游发展后劲与潜力
每一处红色遗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要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促进红色主题向品牌化、规范化、便利化转型升级,激发游客的自发性旅游和消费,增强红色旅游发展后劲。
一是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品牌。红色景区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所在地的人文条件、自然生态条件及区域条件,重新完善定位,结合地方民风民俗,优化红色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游客参观游览内容,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红色旅游线路和产品。红色旅游重点地区要加强与艺术表演院团合作,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发展与红色文化精品创作相结合,打造一批反映地方红色文化的舞台艺术精品,树立红色旅游品牌的新形象。红色旅游景区要强化宣传意识,创新营销方式,运用网站、微信、微博、手机报、电视等平台渠道,及时向社会各界传播红色旅游发展相关资讯,构建全方位、多渠道、全产业链的综合营销体系,提高红色旅游资源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
二是完善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入红色景区的交通路网及配套公共服务不完善是制约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强化交通网“快进慢游”功能,加强交通干线与红色景区的衔接,完善景区内部道路、步道、标识、停车场、充电桩、厕所、消防安防、游客中心等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景区5G网络覆盖水平,增强红色旅游的便利性。创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模式,加强旅游预约平台建设,及时发布气象预警、道路通行等实时信息,推进分时段预约游览、流量监测监控、科学引导分流等服务,提升红色旅游服务的满意度。
三是释放红色旅游带动效应。从红色文化点的分布来看,其周边都有可依托的自然资源,为此要注重将红色文化与自然资源相结合,发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新兴项目,积极推动红色旅游文化街、红色文化创意园、红军古村寨等示范项目建设,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从红色景区周边城市和村镇入手,配套相对完善的商业要素,满足游客的游览、住宿、餐饮、购物等现实需求,最大程度留住游客,以旅游带动消费。积极发挥红色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紧密结合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依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等重要资源,将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壮大特色旅游产业,增进革命老区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
(四)推进区域红色旅游协调发展
红色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間消费,产业关联性强,这就要求红色旅游发展必须打破区划限制,对区域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联动开发,走区域协调发展道路,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功能的最大化。
一是突出地域特色有序发展。充分调动各地积极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挥比较优势,围绕本地红色资源,合理规划,准确定位,促进各地红色旅游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实施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与差异开发相结合,充分考虑地方红色旅游景区的特色,实施红色资源与其他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开发“一盘棋”,组织开发体现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努力形成对旅游者更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实现各地红色旅游协调有序发展。
二是强化区域间合作与协作。革命老区相互连接,红色资源跨行政区域的特征比较明显。要强化省际、市际、县际之间的区域联动,推进跨行政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利用,实现红色旅游资源共享、市场共促、客源共有、互惠共赢的联动发展。加强革命老区区域合作,探索共同编制红色旅游发展规划,鼓励各区域将性质相同、精神内涵一致、故事相连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加强区域红色旅游互动,从市场客源、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等多方面建立长期性的跨区域合作关系,将分散的红色资源依托周边较为强大的红色资源优势联合起来,打造跨区域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联手营销红色旅游,讲好红色故事。
三是创新区域红色旅游合作机制。建立跨行政区的红色旅游组织协调推进机制,实施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区域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制度,强化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协调的组织保障。红色景区之间要建立资源利益共享机制,成立区域红色旅游产业联盟,将红色旅游纳入文化和旅游业“链长制”,打造跨区域红色旅游产业协作示范区,树立、维护和共享红色旅游主题品牌,推动实现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