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认知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

2023-12-06吴华英刘枢王猛

教育研讨 2023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大学生

吴华英 刘枢 王猛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思维认知的影响,思维决定行为,如何培育互联网时代的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坚守思想政治教育高地是这个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深入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认知的现状、互联网带给大学生的特点变化 和互联网发展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研究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体系和教育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想认知;思想政治教育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改革开放四十年至今,清明的政治环境,高速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带给人民安逸富足的物质生活, 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青年群体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互联网开启了一次时代的重大转型。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23 年 3 月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 10.67 亿,同比增加 3.4%,互联网普及率达 75.6%。其中,城镇网民规模为 7.59 亿,农村网民规模为 3.08 亿,50 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提升至 30.8%;全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 2618 亿 GB。

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因社会的多元价值取向而产生异化后果。生来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土著居民”的当代“00 后”大学生,很难分辨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与特质,他们在去中心化、泛娱乐化、信息爆炸等影响中跨出校园围墙,广泛接触到具有叛逆性和颠覆性的话语体系,融入网络多元意识的滚滚洪流中。这样的格局成为阻碍大学生在网络空间认同与建立正确的思想认知能力的无形屏障(左殿升,2019)。“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而引领大学生们认识当前的政治、经济、国际形势,形成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认知,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传承中华文明、成长为坚强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成为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

1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整个社会网络化程度的提高,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认知、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互联网发展带来的超丰富资源,使当代大学生接触事物更广泛,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更深刻, 同时“互联网 +”在生活中广泛应用,促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劳动效率和生活观念发生改变,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

(2)      经济全球化发展使西方思潮涌入我国,当代大学生好奇心强烈、认知敏锐感强,但缺乏深入分析的能力,他们容易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个别学生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思想。

(3)      快节奏的社会环境让当代大学生出现浮躁、急于求成的心理。传统的理论学习“无用论”再次燃起,实用主义盛行,使当代大学生缺乏常规学习的主动性。

2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认知现状

个体的思想认知具有不同的维度,从层次来看有低层次、中层次和高层次;从内容上来看有道德认知、情感认知、意志认知、国情认知和行为认知等,多认知同向发力达到认同并依靠行为来体现。认知认同是个体对一定价值观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认同和理性认同的统一形式。认知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关键所在,没有充分的认知,就不会有高度的认同(左殿升  等,2019)。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认知直观化、表面化

大学生基本都是成年人,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应该在智力、思想、行为认知上有出色的表现。互联网时代,信息丰富、视频繁多、内容多元的不同话题和视频不断吸引着青年大学生的注意力,大量的信息充斥使青年目不暇接,无从筛选,也给筛选和接受带来了负担,导致其认知上过度依赖直观化的表达, 认知停留在表面化,久而久之独立思考能力和思想的纵深拓展受限。

2.2   言行表达虚拟化

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便利、信息传递快捷,大学生在表达情感和沟通方面基本在网上进行。网络情感表达作为一种虚拟感情表达,是现实情感表达的延伸,它便利了情感沟通,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减少了面对面沟通的一些不便之处,也更便于组织语言,大学生更愿意选择这种方式沟通。

2.3   现实交往封闭化

网络方式情感表达又不同于现实的情绪情感表达,长期依赖虚拟的网络交往来传达现实的情感和情绪宣泄也导致青年人在现实中丧失学习交往的机会,使他们不愿意也不能很好地应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同时又有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巨大压力,部分青年的自我协调能力不强、适应性差,使得心理出现异常,更加自我封闭。

2.4   追求个性化

在全球化的不断冲击中,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个体价值观的个性化也突出显现。他们敢于对传统及主流提出質疑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为当前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不断地注入活力,也为大学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千篇一律、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模式的思想教育方法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诉求(余艺,2015)。

2.5   对自身行为认知不足

物质富足的时代也带来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较大偏差,其思维意识和道德评价标准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由于认知能力不足,部分大学生甚至在某些道德判断方面出现了模糊。意识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因此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表现和在高中一样,被动学习,上课去教室,下课回宿舍,不参加学校活动,不思考自身发展,不关注社会动态,对自身的行为认知停留在浅层次。

2.6   注重眼前利益,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实用主义的思潮也在大学生中间兴起,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上更加现实,注重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呈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容易受到现实的利益驱动。特别是面对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很多大学生为难情绪严重,选择“躺平”或者“爬行”(杨帆,2015)。

思想认知错误、认知层次低下、认知偏差都将使良好的政治经济建设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停滞不前, 思想政治教育一旦滑坡,我们党的事业和改革开放的成就就会毁于一旦。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 引领着全国青年的思想动态和发展。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党的二十大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在新的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应形势发展,及时发现问题,全面深入厘清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认知现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升思想认知能力,防止行为出现偏差是培育时代建设者的应有之义。

3       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认知特点

信息技术的飞跃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捕捉和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较强, 但思想还属于半成熟期,当外界信息大量涌来的时候,这些年轻人的行为习惯、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受到猛烈的冲击。

3.1   由独立认知向互助认知转变

互联网的发展为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更加便捷的信息共享,同时互联网开放、多元的虚拟空间也促进了大学生认知方式由独立向互助方式转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快捷获取,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改变了学习者对教师的绝对依附,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机会,获得了学习的自由。而网络环境的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导致网络上很多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变化。尤其是场依存性使大学生更容易被外部信息干扰,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 容易导致认知失调和行为失范。

3.2   由同一化向个性化认知转变

传统教育中由于种种因素,不同学生的教育较多的是用同一个模式来塑造,而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 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选择信息,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导致大学生认知方式由同一化向个性化转变趋势更加明显。

3.3   由渐进化向速效化认知转变

在互联网背景下,由于多元化信息冲击,在单位时间内,大学生可选择的信息越来越多,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及学习方式的变化。大学生正处于形成个人的认知心理及学习方式构建的关键时期,在互联网背景下,众多信息的碰撞,使得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及学习方式的形成更加速效化。在速效化的同时,容易造成大学生认知心理的混乱及学习内容碎片化和不定性,无法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内涵。

4       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和地位带来挑战,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与能力的挑战。

4.1   传统的“说教”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忽视学生主动参与创造

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决定了单向式被动接受的教育传播效果不理想,网络新媒体在技术上的优势和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本身不平等的关系变得模糊,传统媒体下的师者权威和知识储备带来的优势被网络本身去中心化和知识获取的便捷性削弱。一方面,信息共享、自由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使传播者在传播资源、知识信息方面的优势大大减弱了,传播者所传授的思想政治内容对现在的大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并且大学生们经常会选择某些传播者不了解的网络用词来描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使传播者不得不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处境,老师的职业地位被挑战(郑永安,2018);另 一方面,互联网信息传播快、渠道丰富,打开了大学生的思维层次和观察视野,大学生被新科技所影响, 更愿意从便利、快速的互联网上取得信息并对其进行选择,并非被动地让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单方面进行传输,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发挥空间。

4.2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与能力的挑战

第一,少数思想政治教育的老教师并不具备充足的互联网思维和精神。有的思政老师思想观念并未跟上时代、对互联网不够了解、学习速度较慢、使用互联网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不够积极。第二,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互联网使用经验不足,存在使用互联网方法单一,少数思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仅仅限于 PPT 的应用。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互联网平台做到完全的融合,这又为运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增设了更多的障碍。第三,大部分思想政治的传播者的专业素养以及传授管理水平仍需改善和提升,因为互联网为我国思想政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拥有多变性和高效性的特征(余建斌,2013),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在收集专业信息、认真研究分析等工作的困难程度,教育者必须达到互联网和社会环境所新设的需求,加强互联网科技和传播思想政治理念的完美融合,才能指导现今大学生的思想走向正确的思想轨道(林伟雄,20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任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应对。网络化时代下的主客体关系的变化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作出战略性调整。

5       创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提出:未来 10 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需要青年一代充分发挥作用,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接续奋斗。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点,贯穿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否新颖、方法是否得当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高校根据大学生认知特点的变化,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思维,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做到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认知方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互聯网技术冲击了大学生思想认知传统方式与路径,推动大学生思想认知观,需要更加重视数字化时代大学生天生所具有的数字化特质,激发和运用技术赋予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成为主动创造、主动传播、自觉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

从内容维度出发,重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层次分明的教育体系。第一,把理想信念、法治理念、家国情怀、道德品质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人生观、就业观、事业观、爱情观、劳动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整合,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方案,从大一到大四分年级分模块进行教育, 运用好思政课堂、课程思政、班级班会三向同行,合理布局,减少重复。第二,运用新媒体技术,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数字化方式、生动的视频方式系统化呈现。第三,联合教育团队开展思政教研:让现有的思政教师团队、专兼职辅导员团队、专业教师团队协同开展思政教育,一起研究教育内容,专题开展思政教研活动,在教育内容上相互融合。

从传播方式维度出发:改革现有以说教为主的方式,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社团活动、党课培训、班团日活动、主题辩论、专题讨论与总结,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转变和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

从实践维度出发:运用新媒体技术,搭建网络思政实践平台;结合专业实习、实践平台打造课程思政实践平台,与企业、政府、社区联建联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社群建设平台,充分发挥和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自觉。

综上所述,面对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内容和方式的变化,从青年学生的思维认知角度出发,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维认知层次,加强大学生道德判断等的自主性,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能堪大用的国之栋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EB/OL].

[2022-10-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7667408886218643&wfr=spider&for=pc.

[2]陈宝生.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世界水平的遗留本科教育[EB/OL].[2020-03- 16].https://news.hnu.edu.cn/info/1186/20854.htm.

[3]陈珮珮.基于大学生新认知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 223.

[4]侯劭勋.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

(4):87-91.

[5]林伟雄.网络时代大学生思维方式新特点的挑战及对策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38-140.

[6]熊丽春.认知方式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J].学理论,2018(6):235-236.

[7]余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

(4):104-106.

[8]余建斌.从教学方法看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内在根源[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3(5):180-183.

[9]杨帆.关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讨[J].社会科学,2015(8):145.

[10]郑永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全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11-14.

[11]张艳伟,裴雨墨.新时代提升大学生道德能力的路径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3(6):23-27.

[12]左殿升,冯锡童.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实证研究:以全国30所高校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2019(3):70-74.

Exploring the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Cogni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Era

Wu Huaying     Liu Shu     Wang Me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a huge impact on the thoughts, life, and lear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especially the impact of thinking and cognition, thinking determines behaviors. How to cultivate youth in the Internet era to practice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nd adhering to the highla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subject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in this era. The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ideological cog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Internet era, chang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brought to college students, challenges fac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studying and exploring the multi- dimensional system and educ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Internet;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cogni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基金項目: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重庆市教改一般项目(213353)。作者简介:吴华英(1974-),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文章引用:吴华英,刘枢,王猛.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认知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J].教育研讨,2023,5(2):244-250.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