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压力状况及心理干预价值
2023-12-06吴淑静宋义珍梁园园
吴淑静 宋义珍 梁园园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 252000
精神障碍是临床比较多发的一种精神疾患,主要表现为个体在认知、情感或意志方面的障碍,患者可伴有感知障碍、思维障碍、记忆障碍等。不同的疾病类型所表现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常见的症状有情绪起伏较大、思维混乱、出现妄想或幻想等,甚至存在自杀倾向和暴力倾向。该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而患者家属作为患者的主要监护人,其身心状态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社会转归〔1-3〕。临床建议在诊治精神障碍患者的同时,也要重视患者家属的身心状态,对患者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4〕。以往临床对患者家属开展的常规护理尽管具有一定效果,能一定缓解患者家属的精神负担,然而护理效果和预期仍存在较大差距,多数患者家属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5〕。个性化心理干预可根据患者家属的特性,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6〕。郭正军等〔7〕研究也认为,将心理干预应用于精神障碍家属中,可发挥理想的干预效果。本文主要探讨精神障碍青少年家属压力状况及个性化心理干预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120例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属,时段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将全体受试者根据摸球法设为两组。对照组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32~63岁,平均(47.75±5.23)岁;文化程度:小学或文盲5例、初中8例、中专11例、高中17例、大专及以上19例。观察组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33~65岁,平均(48.21±5.32)岁;文化程度:小学或文盲3例、初中7例、中专10例、高中19例、大专及以上21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审办2023第48号),患者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两组家属基本信息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受试者年龄≥18岁;②受试者具有正常的沟通能力;③为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主要照护者〔8〕;④患者家属完全了解研究过程,自愿在协议书签字。排除标准:①照顾者伴有精神性疾病;②未承担照顾患者的责任;③照顾者不愿参与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干预方法常规护理,即做好对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主要是疾病方面的基础知识,使患者家属能够正确认知疾病,保持良好的信心。告知在对患者监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
在以上措施的基础之上,给予观察组个性化心理干预,先评估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再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护理计划。①根据年龄的不同开展具有差异化的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对患者家属进行全面、深度的调查,充分掌握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家属心理反应特征,了解其真实心理需求,在此基础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尽力协调患者与患者家属之间的关系,尽量消除患者与患者家属之间因年龄产生代沟进而引发一系列矛盾的现象,增加彼此间的理解,防止因矛盾激化疏忽对患者的照料。②不同性别的个性化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充分了解男性与女性在心理活动和内在需求方面的差异,准确开展不同性别的个性化心理干预,先按照患者家属需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患者病情,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水平,通过患者男性家属了解其经济状况,护理人员按照经济状况合理选用药物,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避免增加其经济负担,或介绍成功案例,使其能认识到通过药物治疗和后期的康复锻炼可促使患者回归正常生活,对患者男性家属进行积极劝导,使其保持心态乐观,能够正确看待疾病;耐心倾听患者女性家属的倾诉,换位思考,表示充分的理解、尊重和同情,并给予充分的安慰、支持和鼓励,并指导患者家属开展正念冥想训练、音乐疗法等,帮助其排除负性情绪,向其告知不良心理状态对自身躯体乃至患者病情的负面影响。③根据个性倾向开展具有差异化的心理干预:护理人员提前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日常生活环境进行初步了解,掌握家属的兴趣爱好,按照不同的个性倾向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针对红色性格通常以倾听家属主诉的方式,针对蓝色性格保证交谈过程中的语言逻辑性,针对绿色性格向其多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针对黄色性格可为其制定相应的目标,使其相互适应,各自有各自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双方和谐相处,同时也能让患者家属适当放松,减轻身心负荷。
1.3 观察指标
①负担感:采用Zarit照顾者负担表(Zarit Caregiver Burden Table,ZBI)评估患者家属负担,包括照顾者健康情况、精神状态、经济压力和社会生活4个维度,共有22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0~4分,总分为0~20分表示无负担,总分为21~40分表示轻度负担,总分为41~60分表示中度负担,61~88分表示重度负担〔9〕。②心理状态:评价患者家属心理状态变化,以中文版抑郁焦虑压力量表21(Chinese version of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 21,DASS-21)作为参考依据,共21个条目,各条目采取0~3分4级计分法,按照不符合、部分符合、大部分符合、非常符合分值对应0分、1分、2分、3分,得分越高表示负面心理状态越严重〔10〕。③生活质量评分:评价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变化,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Life Rating Scale,QOL)作为参考依据,涵盖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维度,每个项目总分100分,得分和生活质量呈正比〔11〕。④乐观水平:采用中文版乐观量表评价患者家属乐观水平,该量表包括积极预期、消极预期、接纳、转换、努力5个维度,共27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7级评分(1~7 分),总分为27~189分,所得分数与乐观程度呈正相关〔12〕。⑤护理满意度:使用该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信度系数为0.875)对两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主要从服务态度、护理内容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分为极满意、满意、比较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五级,分值对应5、4、3、2、1分。护理质量=极满意率+满意率+比较满意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家属护理前后负担感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Z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及观察组ZBI评分均存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家属护理前后负担感情况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家属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家属DASS-21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家属DASS-21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家属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情况对比
2.3 两组患者家属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均存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家属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2.4 两组患者家属护理前后乐观水平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乐观水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及观察组乐观水平评分均存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家属护理前后乐观水平情况对比分)
2.5 两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n),〔n(%)〕
3 讨论
精神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多迁延、易复发,沉重的经济负担以及社会偏见易造成患者家属精力消耗过度;患者家属对患者患病感到精神紧张,难以接受;患者家属与患者之间难以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得不到情感支持,内心煎熬等〔13-14〕。以往临床的重点关注对象是精神障碍患者,容易忽略患者家属,但是,精神障碍家属值得给予更多的关注。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若患者家属能更好、更及时地调整心理状态,不仅能维护其自身健康,还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为患者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更好地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使患者能尽早融入社会,回归正常生活。常规护理干预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护理方法之一,在改善患者家属疾病认知等方面具有一定效果,然而对于患者家属内在实际护理需求的重视程度仍然较低,护理效果往往不理想。个性化心理干预体现了护理内容的针对性,具有明确的护理目标,为家属提供特异性、个性化、差异化的护理方法,以此更加高效地解决家属心理问题。在个性化心理干预中,需要护理人员精准把握家属外在及内在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负面危害的负性情绪状态,及时采取专业、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快速缓解家属的心理负担。
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障碍家属存伴有不同程度的压力,其负担感相对较高,通过采取个性化心理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家属负担,促使患者家属能更好地照料患者,促进患者早期日康复。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在接受个性化心理干预后,心理状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乐观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采取个性化心理干预相较于常规护理可以更加有效地减轻患者家属心理负担,保证患者家属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带来的变化,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分析原因:个性化心理干预以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技术等为基础,根据患者家属的特性,开展更具针对性的个性优化心理干预,从年龄、性别及个性倾向等角度细化护理措施,为患者家属提供更为全面、优质护理服务,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与压力水平。
本研究显示,护理后,观察组家属生活质量水平、乐观程度等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对青少年精神障碍家属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家属生活质量,促使其积极、乐观面对现状,降低家属的心理压力水平,此结果与国内史广玲等〔15〕报道基本一致,均认为对家属开展心理干预,有助于转出家属压力水平,改善家属心理状态。经分析,通过对家属的积极心理干预,可帮助家属从专业角度进一步了解患者的情况、自己面对的问题与自身处境,使其深入地认识到康复护理、精神疾病等相关知识,提高其认知水平,从而消除家属的盲目性担忧、过度忧思等负面心理。同时,给予家属专业的社会支持,提高其专业照护水平,避免因护理不当等产生烦躁、焦虑情绪。此外,对部分负面情绪严重的家属,开展专业心理疏导干预,组织家属之间的交流,学会利用心理暗示、转移注意力等多种方式,减轻自身压力水平,维持良好的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说明心理干预对改善家属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个性化心理干预的主体是患者家属,通过不同角度的护理干预,解决其存在的或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确保患者家属也能受到关注,提高其满意度水平。
综上所述,将个性化心理干预应用于精神障碍青少年家属中具有显著的护理效果,可以充分减轻患者家属的负担感,缓解患者家属经济压力、心理压力等,保证家属能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面对患者,促进患者恢复,在提高其生活质量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护理满意度。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