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自然之地,教育科普主平台
2023-12-06
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4年,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桫椤、小黄花茶等珍稀濒危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生物类型保护区。保护区科普宣教及自然教育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公众及学生群体。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有以桫椤博物馆为中心,佛光岩丹霞景区、中国侏罗纪公园两个生态景区为依托的科普教育基地,在管理局综合科内设科教中心,明确专人负责科普及自然教育等工作。
科普阵地
赤水桫椤博物馆:位于贵州省赤水市市内,是以展示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桫椤及其生态环境为主题的自然生态博物馆。展馆于2003年10月始建,2006年6月5日建成并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面积11333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其中展示厅面积2200平方米,2016年起全面升级改造,功能更加完善,成为保护区对外宣教的主平台。
佛光岩丹霞景区:位于贵州省赤水市元厚镇境内,是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景区之一,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地处大娄山与北麓(lu)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急剧沉降地段,切割深度在500米至1300米之间,山峰多在1200米以上。整个景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主要由佛光岩、五柱峰、犁辕沟和世外桃源构成,以丹山、碧水、翠林、飞瀑为主的生态景区;景区的游客中心及配套设施约1200m2,是我国丹霞地貌面积最大,出露最齐,特色最典型的景区。
中国侏㑩纪公园:位于贵州省赤水市葫市镇,处在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地处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递降的过渡地带,海拔290-1730米。是世界上唯一以桫椤及其生存环境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它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面积最广的桫椤林区,总面积达133平方公里。景区面积5平方公里,主要包括赤壁神州、甘沟、大水沟、两岔河等特色景观。
桫椤保护区科普宣教主要内容
(1)进行保护区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宣传。通过宣传,使公众特别是保护区周边群众了解保护政策、法规,自觉遵守有关保护法规,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减少盗伐盗猎、破坏环境的时间发生。(2)加强护林防火宣传。通过智慧化平台监测、召开森林防火会议、发放宣传资料、入户宣传等形式,对入区游客及社区人员进行护林防火宣传教育,提高森林防火意识。(3)开展区内及周边学校学生的保护自然环境教育,充分发挥保护区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4)激发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向社会公众介绍保护区功能、保护成效、保护区自然地理特点、生物资源、自然风光、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以及社区建设情况等,使人们了解自然保护区对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2、科普主要形式:(1)科普工作进学校、进乡镇、进社区、进景区等;(2)依托博物馆及保护区科普宣教阵地,开展科普、自然教育活动;(3)送科技下乡;(4)线上线下结合,创新宣传形式;(5)建立大中专院校教学科研及科普合作基地。
队伍建设
桫椤保护区组织科普人员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针对培训人员的身体素质、政治素养、专业业务能力等,邀请科普专家开展科普从业人员业务培训班,以此提升科普工作者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不断提升科普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和水平。目前专职科普工作人员有10名,兼职科普人员38名,主要负责桫椤保护区科普工作的制定、科普阵地运行、科普活动组织、科普讲解等工作。
近两年科普工作情况
主要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气象节”“世界地球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全国科普日”“法治宣传周”等多个科普重点时间点契入,协同市相关部门及教育机构,组织公众在博物馆及保护区以及乡镇、广场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普宣教活动,并有效增进广大群众对保护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成为环境保护宣传战线上一道亮丽的生态风景线。并且通过展示野生动植物名录展板、森林防火系列展板、发放环保宣传手册、开展自然教育科普小课堂、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公众对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进一步提升了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意识,推进了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近期规划
(1)加强科普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培训,提升思想道德建设和业务水平。(2)以重大宣传日为契机,打造亮点工作和特色工作。(3)强化科普设施基础能力建设。(4)加强网络宣传和数字化建设。(5)创新科普形式,开发科普作品(产品)。(6)进一步推进自然教育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