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12-06百志好周东帅葛茂忠孙凌燕卢雅琳王江涛
王 泽, 百志好, 杨 林, 周东帅, 刘 涛, 葛茂忠, 孙凌燕, 卢雅琳, 王江涛
(江苏理工学院 材料工程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1)
0 引 言
应用型人才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社会实践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1]。随着市场快速转变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滞后行业人才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2]。江苏理工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以行业产业结构定专业布局,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定人才规格,以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为考量定教学内容,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并为当地的行业和企业服务,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深化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的关键。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从存在的突出问题、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践教学体系重构、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发,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一师四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998 年教育部整合了铸造、焊接及锻压3 个材料成形加工方向,成立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3-7]。该专业整合了机械、材料和控制一体化的内容,主要以“产品设计—工艺分析—成型设备选择—工装模具设计—成型质量控制”为主线,注重设计、分析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属于综合性的应用型专业[8-9]。材料成型岗位对人才的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且要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既要保证学生有持续发展的“后劲”,能轻松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又要使学生具备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上手能力”,能尽快适应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变化[1]。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足或过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积累。前者没有跳出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或业务精英;后者又迈向了高职或中职教育的路线,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理念相悖[1]。
江苏理工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坚持走服务地方支柱产业的特色发展之路,依托常州市“轨道交通轻量化材料”产学研创新联盟等平台,加强本专业与轨道交通龙头企业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融合发展。以轨道交通产品为载体,通过“学科交叉”、“校企融合”、“科研教学”、“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形成了既能实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能体现模具设计与制造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内培、外引为抓手,建立了一支材料成型工艺教学水平高、模具设计与制造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人才队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和重构“立体化”教学资源,实现了《材料成型原理》、《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资源共享;将典型轨道交通结构件的过程设计、成型工艺、模具设计与质量控制等内容以三维具象化的方式搬进课堂,实现“厚基础、强应用、促创新、塑价值”毕业要求的达成。
2 “一师四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调研了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等企业,发现“一线工程师”的缺口现状,凝练出“以现场工程师为培养目标,以擅设计、能制造、会分析、可创新”为特色的“一师四能”型人才概念,“以产学研合作为牵引,以校企资源配置为基础,以联合课程建设和教学互补为核心,以师资建设为手段,以建设产业学院为契机”的专业发展思路。专业以工学结合、校企融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构建“一师四能”的人才培养体系。
2.1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校企双方经过对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广泛调研,结合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及学院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由企业专家、教育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审核与论证。同时按照规划,结合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要求,每一年度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达到与时俱进,持续领先的目标。引入行业工程实例,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校企双导师制模式,构建了“嵌入式实践+准生产型实践+真题真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学生能够在企业一线新产品落地和新技术开发的全过程中,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按照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和质量标准,强化过程考核,构建“易落实、可评价”的课程目标评价指标体系,使校企“双主体”育人目标得以实现。
2.2 实践教学体系重构
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低(大一、大二)、中(大三)、高(大四)3个阶段,基于OBE 理念,学校与合作企业开展了知识、资源及行为的合作活动,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构。借鉴职业教育场景化项目驱动特点,以轨道交通产品开发流程为抓手,深化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按“产品+设备+实践+项目”的途径,通过相互交叉、延伸、促进,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和培养链条,重塑实践教学体系。
(1)按照“双主体联动,三层次逐级提升”的改革思路,反向设计实践教学目标,对接轨道交通产业复合人才的能力需求。
(2)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加大实践的比重,借助企业在实践人才、技术引领、生产实践等方面的优势,组成校企联合指导小组,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和校企联合毕业设计等形式,促进实践教学与工程实际的深度融合,强化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3)整合企业在人才、技术和生产方面的优势资源,结合学校的职教优质资源,共建实践教学优质平台,通过“更新理念、内培外引、绩效激励”,为实践教学提供有效保障。
2.3 产教融合课程建设
(1)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挖掘专业课程内容中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科学思维和知行合一元素,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在所有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设置课程思政目标,打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专业教育模式,构建了5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推进产教协同育人,以共建企业的产品开发为案例,进行《材料加工质量控制》等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依托高校与企业研发成果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和虚拟仿真实验资源,通过新品研发项目,促进学生制造新技术素养养成及材料加工质量管理的非技术能力培养。
(3)对接轨道交通行业职业标准,强化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将装备制造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嵌入课程,优化课程内容,建成在线课程1门、校企联合课程18 门,嵌入式课程实验8 个和嵌入式课程项目3 项;已建成《模具制造工艺》等3 门省级一流课程;拟定《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等项目建设标准文件,保障所建设教学资源的规范统一。
(4)在实践教学中,深化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以产品开发流程为抓手,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建成准生产实践课程3门,校企合作实践课程2门,企业开设3个系列实践课程。
(5)强化过程性评价方式,依托教材配套微视频、案例库、项目库及在线测试库等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等学习平台,实现“一书一课一空间”,提供了在线学习、测验、作业、考试、答疑等教学活动。采用活页讲义实时补充最新技术内容、项目案例集和实践内容;综合类项目通过实践工作手册细分具体任务,指引学生进行项目实战开发。
2.4 协同双师培养
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不断跟进生产实际,形成一支教学、辅导、设计和技术支持等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设计能力强的教学团队。
(1)加强政策落实,夯实教师实践能力。落实专任教师定期赴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等合作单位轮训、技能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全部具有1 年的企业生产实践经历,19 名教师经过培训获得了模具设计师、模具技工、软件分析师等证书,“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2.8%,师资队伍得到优化。学校为混编教师团队提供固定的办公场地,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进行管理和绩效考核,在共同开展专业教学的同时,还负责课程建设、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创新创业指导等工作,实现了企业工程师团队与学校教师的协同育人。
(2)双向交流,提升教师技术开发能力。建立校企高端人才双向交流、共生共长常态化机制,充分聚集合作企业的人才资源,聘请38名企业人员为兼职教师,着力打造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近年来,兼职教师中获批省产业教授2人,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兼职教师承担教学环节的课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36%。同时,鼓励青年教师以“企业博士后”、“科技副总”、“青年博士下企业”等方式到企业锻炼,并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近3 年已累计18 人次完成企业锻炼,专任教师的横向科研经费达1 500 万元,入选江苏省“双创”科技副总比例达46.2%,科技副总的课题项目与课程实训内容结合,提高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社会服务意识。每年与合作企业互派3~5 名教学、科研人才,提升教师教学、科研与实践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对接行业创新,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3)引企入校,提升师资的工程能力。发挥企业在人才储备、技术引领、生产实践等方面的优势,聘请企业家、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担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兼职教师。近3 年,有6 名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31 名企业工程师参与14 门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1 名企业知名专家参与8 门课程的开发工作,完成校企联合毕业设计100余项,获校优秀毕业设计4人次。
(4)完善机制,增强基层教学组织凝聚力。结合行业需求和新工科建设要求,融合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成立设计、制造、分析和创新课程组;发挥教学名师、行业专家传帮带的作用,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激发年轻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热情,完善优化教师评价机制和教师发展保障。建成2 个省级教学团队,4 人次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获批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培育点1个。
3 人才培养的成效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实践,本专业已培养11届、近1 300 名应用型“现场工程师”,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主要从事模具设计制造领域的技术开发、工艺与装备设计、生产组织与管理等相关工作。工作5 年后,74%的毕业生已成为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人员。校企联合开展产教融合教学研究与改革,构建校企双联动、三层次逐级提升和“一师四能”的“234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项目、发表教改论文、出版教材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教学建设成果。本专业于2019年获批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2022年已成为江苏省重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学院”的支撑专业。在2022年本科专业排行榜(艾瑞深校友会网)中,本专业已步入应用型高校前列,同类院校排名第1。
充分发挥国家级产教协同创新平台、双创课程体系、双创教师队伍的优势,开发双创教学项目。通过政策制度引领和奖励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形成了产教融合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良好生态。近3年本专业90%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等竞赛,学生在各类有影响力大赛中获奖成绩名列同类院校前列,获奖人数逐年增多,呈现“数量多、等级高”的特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4 结束语
讨论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结合江苏理工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近年来在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实践,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企校互通、企校对接、校企共融”的长效机制,在现场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以企业实际产品为对象,基于“一师四能” 培养目标,建立开放性、多元化的三维立体教学课程体系、考核评价标准和激励政策,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