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驱动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
2023-12-05倪庆东
[摘 要] 新型基础设施是數字化和智能化的重要载体,是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助推器”。近年来,青岛市实施了一批新型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驱动经济增长的效能不断提升;但随着新型基础设施的形态和边界不断拓展,对产业化应用配套体系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建立与产业发展、融合应用相协同的政策推进体系。青岛市既要结合新型基础设施投资驱动经济发展的实际,又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可选择的路径主要有: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创新,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生态体系,实现投融资引导方式多元化,培育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应用市场,完善新基建政策保障体系等。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 驱动 经济增长 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8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642(2023)05—0056—05
引言
新型基础设施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重要载体,是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它可以拉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人才和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提供需求载体,为产业发展提供转型动力。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驱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在遵循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路线的同时实现其与产业应用生态系统打造相协同,如何引入市场化模式,推动资金、技术、人才集聚,最终形成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等问题,成为有待破解的难题。
学者和业界关于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早期研究对基础设施的认识局限于物理基础设施,认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作为共同生产条件、需求管理的重要工具以及促进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聚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激励了学者对其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普拉丹(Pradhan)的研究认为信息基础设施投资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1],托德(Toader)的研究证实了信息基础设施对欧盟各国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该促进作用在不同技术之间存在差异,认为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应具有选择性。随着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应用的不断拓展,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应运而生,相关研究也开始兴起。
从新型基础设施概念的界定来看,伍浩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方面基础性、公共性物质工程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种类型,该界定获得广泛认可[2]。其中,信息基础设施是指5G、物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卫星通信、区块链基础设施等;融合基础设施是指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物流设施、智慧能源系统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是对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具有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2]。张辉等认为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重要的投资和发展对象,数字基础设施通常包括以通信网络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等[3]。
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来看,学者和业界对新型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为数字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奠定基础,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但是,新型基础设施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与路径的研究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马荣等认为我国在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的同时,要优化投融资机制,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数字化转型[4]58-59。陈建奇认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点并非是针对专门行业或者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而应着眼于营造良好的数字化环境[5]。邓洲认为我国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应着眼于四大关键性目标:成为全球领先创新国家的使命、满足科技革命要求拓展新领域、创造打通产学研用通道的新载体、实施新举国体制下建设和运行的新模式[6]。
以上研究界定了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揭示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使得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路线更加清晰,这为深入探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但是上述研究也存在如下不足:一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偏重于定性分析,未能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相契合;二是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集中于其本身的技术路线,未能将其嵌入多元生态系统,创新、需求、研发、集成如何有序衔接,产业与金融、物流、交易市场如何跨界融合等尚未深入探讨。本文将新型基础设施纳入产业发展的分析框架,深入探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相协同的模式和路径,揭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转化为经济增长内在动力的机制和路径。
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驱动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一)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的差异
新型基础设施具备正外部性等传统基础设施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具体而言:一是新型基础设施处于发展演化阶段,其主导技术、产品形态、市场需求、配套产业、商业模式等都处于培育阶段,尚未稳定成型。二是新型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性大幅下降。传统基础设施具有显著的自然垄断性,新型基础设施多在信息网络之上构建,可实现“一点接入,全网服务”,这使得初始投资门槛显著下降。三是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迭代升级速度较快。与传统基础设施技术较为成熟、升级缓慢不同,新型基础设施所依托的信息技术快速演进升级,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技术、人才、融资、监管和环境支撑。四是新型基础设施对安全性的要求更高。数据是新型基础设施正常运行的血液,有效的数据治理体系、统一的建设标准、技术规范等对其安全运行不可或缺。
(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驱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渠道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投资拉动、促进生产要素聚集等渠道驱动经济增长。一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共同生产条件,其完善有助于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二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需求管理的重要工具,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同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满足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形成的新需求也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促进技术、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聚,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四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为新技术提供共性赋能平台,提供数据存储和算力保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新技术的应用转化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传统基础设施领域的融合应用,进而促进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驱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模式
传统基础设施主要通过提供硬件以及相关的服务获取收入,这种盈利模式下技术的渗透性相对较低,技术进步步伐相对较慢,盈利模式相对固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和数据的聚合,因此,在提供相关硬件获得收入的同时,能够创造技术升级和融合创新应用等硬件之外生态收入,其盈利模式与传统基础设施具有较大差异。目前,新型基础设施的盈利模式大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验证[7]。这就要求在实践中鼓励和激发市场的投资活力,探索“政府—产业主体—市场”的多元合作机制,形成多元共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发展模式,推动企业、资金、技术、人才集聚,最终形成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
(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驱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条件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驱动经济增长要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其中融合创新的技术链、多元共生的生态链、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广阔的融合应用市场是关键所在。首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单个产品和技术的单兵突进,而是依托信息网络,形成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应用集成融为一体的新技术链,强调前后向技术关联,进而带动整个产业技术水平的跃升。其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驱动经济增长要求建立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新技术创造者种群、企业种群和用户种群,实现创新、需求、研发、集成有序衔接,产业与金融、物流、交易市场跨界融合。第三,融合应用市场的开辟和拓展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驱动经济增长中不可或缺。这就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处理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之间的关系,不断拓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应用场景。
二、青岛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驱动经济增长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青岛市实施了一批新型基础设施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驱动经济增长的效能不断提升,但鉴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度不高,融合应用有待拓展,相关政策体系也有待完善。
(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有待优化
近年来,青岛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信息基础设施取得跨越式发展,融合基础设施助推产业升级的作用不断显现,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支持了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但是新型基础设施运营模式不成熟,突出表现在:一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效果不显著,大量企业仍停留在机器换人、线上代替线下等初级融合方面;二是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尚未形成成熟、可复制的商业合作模式及专业化的运营体系,多数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停留在购买设备阶段;三是新型基础设施与应用生态系统协同度有待提升,协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尚未形成。
(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度有待提高
青岛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形成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催生大规模产业化成果,进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效果不显著,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新型基础设施所承载的数字化内容和软件的产业应用有待拓展,尚未形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上下游产业联动驱动经济发展的局面。二是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培育有待加强。青岛市虽然成长出一批创新发展企业,但整体创新能力依然薄弱,与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具备生态主导作用的企业相对不足。三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平台聚合能力有待提升。海尔主导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赛轮主导的橡链云平台仍然处于以“设备物联+分析”或“业务系统互联+分析”的场景优化应用为主阶段,大数据分析能力、生态聚合能力有待提升。
(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有待拓展
传统基础设施投融资已形成较成熟的融资模式,可以抵押方式获得信贷融资,利用债券、租赁、信托等多种金融工具,融资渠道相对多元化[4]62-65,但新型基础设施尚处于不断拓宽应用场景、突破技术瓶颈、验证商业模式的发展阶段,盈利具有不确定性,尚未形成运作成熟的投融资模式,迫切需要推动融资模式创新。为拓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青岛市出台了财政资金、投资基金、优惠利率信贷等多元化资金支持措施,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格局尚未形成,尤其在有限财政资源约束下,专项债在新型基础设施融资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仍不完善。
(四)新型基础设施相关的融合应用亟待提高
新型基础设施的融合应用是其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协同推进是打造经济增长引擎的必由之路。由于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涉及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层次的综合数据资源共享,但是在实践中存在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对接不顺畅、数据共享困难等问题,使得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尚未有效展开,制约了数据资源共享的进度、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增值利用的程度。与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相比,青岛市相关企业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应用场景、使用价值及建设路径的系统认识有待提升,这使得青岛市数字资源配置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先進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相关应用场景的市场需求也有待进一步拓展。
(五)驱动经济增长的政策体系不完善
目前,青岛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驱动经济增长的政策体系在监管模式、顶层设计和评价体系方面有待完善,具体而言:一是从监管模式来看,新型基础设施是在市场主体结合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上来推动的,传统监管模式下,“加强管制”的趋向与新型基础设施发展不相匹配,迫切需要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探索新型基础设施的新监管模式。二是从统筹管理角度看,新型基础设施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但青岛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顶层设计、规范标准、统筹协调等方面有待加强;在行业准入条件制定、规范市场体系、消除民营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的隐性壁垒等领域有待突破。三是针对新型基础设施的成效和出现的问题,目前尚未建立全方位、可持续、系统性的评价体系。
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驱动青岛经济增长的路径
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产业升级、人口规模、辐射范围等因素,对未来新型基础设施应用需求进行测算,以合理确定新型基础规划建设布局重点、次序和规模,在此基础上,引导新型基础设施驱动经济增长模式创新,推动投融资引导方式多元化,并通过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生态体系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链、应用系统相协同。建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保障体系是其实现规模化和有序发展的关键。
(一)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创新
一是合理界定政府和企业的边界,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经营方式、参与主体的权益、投资回报。二是打造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匹配的要素集聚模式。避免单纯的建设导向、技术导向,实现从“战略目标”到“业务应用目标”再到“系统建设目标”的协同推进。三是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标准融合。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领域的标准融合和统一,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国家、省级行业标准制定。四是推动新型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积极开展新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标准制定,以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为抓手,形成产业功能衔接协同的都市圈。
(二)实现投融资引导方式多元化
充分发挥政府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健全新型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具体而言:一是研究制定有利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行业准入规则,减少各类资本投资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的附加条件,降低投资门槛,为市场主体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创造更多有利条件[8]。二是通过产业引导基金、担保基金、信托基金、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多元投入体系。三是进一步放大市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以贴息、发放风险补偿金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围绕未来收益权、知识产权质押等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产品创新,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量身定制”精准信贷扶持。
(三)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生态体系
1.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一是加快培育引进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的链主型企业,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盟,实现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端研究平台的协同。二是充分发挥生态引领性企业作用,围绕打造完整生态链,推动产业链配套企业集聚和协同,不断完善产业生态结构。三是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协同行动,鼓励相关度较高的企业共同组建产业生态共同体,合力解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技术、市场、融资等关键问题,避免发生“系统集成在市内,核心配套在市外”等问题。四是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主动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引领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积极整合产业链资源,联合中小企业建设数字产业集群。
2.打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服务综合平台。一是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和场景落地,突出创新服务能力建设,打造集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功能于一体的重点领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二是加快重点领域平台建设步伐。聚焦数字经济发展关键领域,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及公共服务平台、先进芯片产业创新中心、5G技术应用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围绕轨道交通、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前沿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提升和优化研发平台及公共测试平台,同步推进产业化项目落地。三是面向特定领域、特定场景的个性化需求,发展普适性强、复用率高的基础共性应用平台。
(四)推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应用
要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既要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增大新型基础设施供给,又要兼顾新型基础设施在实践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具体而言:一是综合考虑区域、城市层面的功能定位、人口规模、消费结构,合理确定新型基础规划建设布局重点、次序和规模,加快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会产生充分应用需求,具有商业化开发价值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围绕生产制造、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规模化、网络化部署,促进新型基础设施与各垂直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三是开拓交通、警务、城市管理、电力、医疗、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政务场景应用,通过政务服务数据的跨平台交互联网,提升政务场景化应用效能。四是定期公布面向商家、面向客户、面向政府领域高频应用场景供需清单,以应用带动集成,推动成果转化落地、产品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9]。
(五)完善相关政策保障体系
1.加强规划引领和统筹谋划。一是坚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引领,避免单纯的建设导向、技术导向和项目驱动,实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升级相契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同。二是成立青岛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协同市区(市)两级力量,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相关区市和部门的规划,实现全市一盘棋,避免出现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等问题。三是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谋划力度,建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对成熟度高、引领性强的项目,优先列入青岛市重点建设项目清单予以推进,适当对用地、用能、财政补助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
2.建立动态评估和安全保障机制。一是围绕破解发展瓶颈、优化空间布局、明确发展时序等课题,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开展前瞻性政策谋划。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前瞻性研究,建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动态监测体系,防止盲目的重复建设,提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二是建立供需结合、广泛参与的动态评估调节机制,适时改进建设、运营和应用场景等领域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新型基础设施的应用效能。三是加强安全保障制度建设。建立新型基础设施安全评估评测机制、可靠性保障机制和风险处置机制,完善安全保障责任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和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体系。
结语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背景下,分析新型基础设施驱动经济增长问题,不仅牵涉到新型基础设施自身建设模式的优化,而且牵涉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生态链的协同。本文基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驱动经济增长相关理论,结合青岛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驱动经济增长的现状,认为青岛市应建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保障体系,引导新型基础设施驱动经济增长模式创新,推动投融资引导方式多元化,并通过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生态体系,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链、应用系统相协同。
参考文献:
[1] 伍浩.国家发改委明确“新基建”范围[EB/OL].[2023-04-18]. http://xkzj.mofcom.gov.cn/ article/myszh/myszhdt/202107/20210703179156.shtml.
[2] PRADHAN R P,MALLIK G,BAGCHI T P.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andeconomic growth: A causality evinced by cross-country panel data[J]. IIMB Manag Rev.2018,30(1):91-103.
[3] 張辉,王庭锡,孙咏.数字基础设施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 2022(8):79-93.
[4] 马荣,郭立宏.新时代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及路径研究[J].经济学家,2019(10):58-65.
[5] 陈建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形成增长新动力[N].学习时报,2020-03-18(3).
[6] 邓洲.新型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与思路[J].学习与探索,2022(6):141-147.
[7] 姜卫民,范金,张晓兰.中国“新基建”:投资乘数及其效应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20(4):20-31.
[8] 宋可为.用产业投资思维驱动基础软件新基建[N].中国电子报, 2020-04-17(5).
[9] 孟宏玮,赵华平,张所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数字化创业活跃度[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22(4):145-160.
责任编辑:马秀贞
收稿日期:2023-04-20
作者简介:倪庆东,中共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