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工业发展质量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
2023-12-05姜红
[摘 要] 工业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作为中国最早开启工业化的城市之一,工业曾经一度是青岛经济的脊梁。然而,2006年以后由于青岛市未抓住关键转型期机遇,工业基础地位逐步弱化,产业更新迭代滞后,被其他城市逐步反超。客观考虑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借鉴相关学者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围绕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质量效益、绿色发展4个方面构建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依据样本数据及权重计算出综合得分,并对青岛与苏州、南京、杭州、重庆等城市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强化创新驱动、推动结构优化、坚持绿色发展等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关键词] 城市工业发展 高质量发展 指标 创新
[中图分类号] F42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642(2023)05—0043—05
引言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经济体量快速扩张,第一大工业生产国地位稳固。然而,工业大而不强问题一直是我国工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世界各国更加认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西方国家纷纷提出重振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意向。我国也更加重视工业产业升级,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显著成效。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逐步实现工业技术路线向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新材料方向转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1]。在当前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目前的城市竞争,工业依旧是“重头戏”,制造业发展能级关系到城市乃至国家的竞争力,美国等西方制造强国,一直控制着全球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高端环节。随着美国对我国单方面发动大规模贸易战,我国实体经济陷入发展困境。
作为我国最早开启工业化的城市之一,青岛市培育出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等知名企业,“五朵金花”“上青天”“品牌之都”的美誉享誉全国,工业曾经一度是青岛市经济发展的脊梁,支撑着城市的发展与跃迁。2010年,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成为全国第9个万亿城市,2015年突破了1.8万亿元。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6年起呈下降趋势,到2020年下降至26.4%,下降了19个百分点。在此期间,青岛市未及时抓住产业转型机遇,也未跟上移动互联等几波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产业更新迭代滞后,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路走低,基础地位逐步弱化,进而被其他城市反超。青岛市工业虽然门类齐全,但大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在现有的优势产业中,家电产业与中部的合肥、南方的佛山两城竞争激烈;轨道交通产业也面临着长春、株洲等城市的竞争。近两年,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青岛市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亮出了青岛市产业能级提升的路线图,全市工作重点重新聚焦到实体经济上来。因此,对青岛市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先进城市进行对比评价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正确认识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状况,找出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对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助力企业精准发力,更好地提升城市工业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指标体系架构与评价得分
关于工业发展质量的研究,切入点从效率角度、产业协同角度,逐步提升至多维度综合评价。近年来,随着我国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工业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工业发展质量更趋于先进性、系统性与可持续性。从全球范围看,工业高质量发展与创新方式转变密切相关。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产业转型与结构优化。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与未来产业,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工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创新目标、产业重点与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内涵不断丰富,视野不断拓展,需结合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特点,进一步细化评价标准,从而对工业发展进行更加切合实际的综合评价。
(一)指标体系架构
客观考虑工业经济发展質量的影响因素,围绕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质量效益、绿色发展4个方面构建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
1.创新驱动。创新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加快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是关键。在此一级指标下,选取工业企业R&D活动人员数、R&D经费投入强度、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发明专利授权量、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5个二级指标。
2.结构优化。合理、协调的产业结构,是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在此一级指标下,选取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工业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比重、制造业就业人员数占比5个二级指标。
3.质量效益。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高低,是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合理的准绳。在此一级指标下,选取总资产贡献率、营业收入利润率、人均营业收入、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比5个二级指标。
4.绿色发展。绿色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新动力,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一级指标下,我们选取万元GDP能耗下降速度、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3个二级指标。
(二)评价综合得分
本文采用“熵值法”,通过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各项指标权重,依据样本数据及权重计算出综合得分(表1、图1),对各城市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状况进行评价。从综合得分来看,青岛市位列第五,与其他四个城市存在一定差距。
二、青岛与苏州、南京、杭州、重庆工业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对比分析
通过对青岛与苏州等城市工业经济在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质量效益及绿色发展方面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五市位次并从中发现青岛工业经济发展的短板、问题。
(一)评价
杭州市工业发展质量居于首位,得益于其在质量效益和绿色发展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在创新驱动方面居第二位;但与此同时,其结构优化方面较为落后,对其未来工业发展质量提升具有阻碍作用。
蘇州市工业发展质量在第二位,主要因为其在创新驱动方面领先、结构优化方面略逊于南京市;但得分也远高于其他三市。
南京市工业发展质量居第三位,其结构优化处于五市领先地位,在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方面表现居中。
重庆市工业发展质量处于第四位,其在创新驱动方面居末位,结构优化方面居第三位。
青岛市工业发展质量居第五位,原因在于其在创新驱动和结构优化方面均居第四位,质量效益居末位。而正是因为创新驱动与结构优化均不到位,造成质量效益难以有效提升。
综上,在创新驱动方面具备优势的苏州和杭州两市,工业发展质量相对较高,工业发展质量居前两位,而在创新驱动方面处于劣势的青岛和重庆两市,工业发展质量相对落后,彰显了创新驱动对于城市工业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
(二)从评价指标得分看青岛市工业经济发展状况
1.创新驱动力不足
青岛市创新驱动得分位列第四,略高于重庆市。从具体指标来看,工业企业R&D活动人员数得分5.33分,排名第五,分值与前三位城市差距大,仅分别为苏州、杭州、重庆三市的25.6%、49.4%和54.1%,体现出青岛市工业企业对科研人员的吸引力明显相对较低,而R&D经费投入强度仅略高于重庆市,居第四位,与苏州、杭州等城市差距较大。发明专利授权量居第四位,略高于重庆市,数量不及杭州的1/2、南京市的3/5,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青岛市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居第四位,高于重庆市,所占比重仅约为苏州市的三成、杭州的四成,差距十分明显。
2.结构优化步伐缓慢
青岛市结构优化得分位列第四,高于杭州市。2020年青岛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6.4%,仅略高于杭州市(26.21%)。苏州市比重为42.21%,遥遥领先于四市,南京和重庆两市分别为29.20%和28.00%。青岛市该项比重亦低于全国和山东省的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5%,排名第三,但由于该项指标是建立在2018年6.8%、而2019年骤降为0.6%的基础上,因此,增速恢复的力度并不大,且与其他四市的可比性也不大。南京市增速最高,达6.5%。苏州市增速最低,为2.8%,但考虑到苏州市工业增加值的基数较大,该项指标的可比性较低。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10.84%,排名第四,不及排名第一的南京的1/2,仅分别为重庆、苏州两市的56.8%和71.8%。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青岛排第三位,南京市该项数值遥遥领先,达53.88(该数据为南京2019年数据)。总体看,结构优化方面南京市表现极为突出,三项指标均居首位。
3.质量效益相对落后
青岛市质量效益得分位列第五。总资产贡献率指标位列第四,杭州、重庆、南京位列前三名。营业收入利润率指标列第五位,指标数额仅分别为苏州和重庆两市的66.83%和85.23%。从成本费用利润率来看,亦居末位,杭州和重庆两市优势相对明显。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居第四位,仅优于重庆市,工资额仅为南京的77.35%。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比为9.95%,列第五位,苏州市和重庆市占比均超过50%,杭州也超过30%,差距十分显著。
4.绿色发展优势明显
万元GDP能耗下降速度与杭州市并列领先,均超过5%。该项指标青岛市2017年、2018年降速较低,2019年和2020年降速分别超过6%和5%,取得一定成效。青岛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居末位,杭州市和苏州市位列前两名。单位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1.74吨/万元,该指标作为逆向指标,体现出青岛市在工业污染物排放方面工作力度较大,取得了较好成效。
三、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当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战场主阵地在工业,重点难点和突破点也在工业。要让工业这个“脊梁”真正挺起来、硬起来,就必须始终把工业经济放在突出位置,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紧紧抓在手上。青岛市应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在此基础上从注重结构优化、提升质量效益等方面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一)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创新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1]。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从而为实现经济质量变革奠定基础。
1.加大科研投入
近年来,青岛市研发投入不足和研发人员减少问题突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进程。山东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青岛市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294.6亿元,占全省总量19.7%,居全省首位,但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GDP之比)居第4位,为2.51%。2020年,苏州、杭州等城市R&D经费投入强度明显高于青岛市,且财政科技支出比重达到青岛市的两三倍,由此带来了较高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和企业创新效能的提升。相比之下,青岛市应加快推动科研投入的提升。一是稳步提升财政科技支出,发挥导向作用。制订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提升计划,形成较为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尽快缩小与先进城市差距。二是着力培育不同规模的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加大R&D经费投入,给予更多税收优惠和奖补政策。三是多方筹措资金,推动创新要素集聚。用好现有各级研发平台,打造更多跨行业共享平台,吸引更多研发项目落户青岛市并做好配套资金支持工作。
2.优化创新链条空间布局
创新活动离不开产业基础,创新型企业发展需要依托核心企业和产业配套。因此,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包括产业研发地与成果转化地和产业发展应尽量集聚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以此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前,特别应发展国产工业品及工业链替代进口产业。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及研究机构设立境外研发中心,提升科技辐射力和影响力。
3.出台更多引才留才优惠政策措施
创新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对于营造创新生态十分重要。2022年5月,青岛市出台了《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制订了顶尖人才聚集、高层次人才提升、产才融合促进等计划。建议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契机,从产业链短板及延链补链角度,进一步研判各行业R&D活动人员需求状况,细化不同需求程度人才引进的个性化方案,借鉴苏州等城市引才措施,推出更具吸引力的引才留才政策。
(二)推动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潜力
优化产业结构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钥匙”[2]。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通过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带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1.推动重点行业布局调整
青岛市设备制造等行业布局较为分散,产业集聚度、关联度低问题突出,产业链各个环节有效衔接不足。亟待通过布局调整,提升产业集聚度,推动企业更快做大做强。与此同时,应大力发展金融、贸易、物流集散,更好发挥其在城市工业发展中的功能作用。一是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和先进节能汽车,强化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加快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提升“三电”(电池、电机、电控)、车载供氢等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二是以发展智能家电、超高清视频、智能家居为主线,突破4K/8K超高清电视核心芯片、音视频处理芯片、超高清显示模组等关键技术,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高端智能家电产品,提升智能家电先进制造业能级。三是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为主导,瞄准标准化、谱系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加快核心部件和零配件配套能力建设,推动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面向高铁、城际/市域交通、磁悬浮交通等领域轨道交通装备,推进产品由客运装备向快捷货运装备扩展。
2.以数字化转型带动产业提升
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传统产品比重偏高问题,应推动传统技术智能化发展,延长深加工链条,提升工业生产的精准度,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与品质。二是提升新兴产业引领带动力。当前,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较低,部分具有研发优势的企业整体规模偏小,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因此,应夯实工业数字化基础设施,搭建更多工业数据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规模化发展优势。
3.持续抓实投产纳统
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可以影响一个产业、成就一个城市。工业经济增势回落、新纳统企业拉动不足,关键是增量项目个数少,投产后规模小导致。一是要持续强化招商引资项目谋划、重点跟踪服务工业项目管理,支持鼓励青岛企业在本地扩大投资,加强招引外地企业来青投资。二是强化30亿元以上大项目领导干部包干制度,建立龙头企业项目专员制度,一对一主动联系服务,加速项目从竣工到投产、达规、达产的转换。三是着力推进大项目开工建设,力促在建、竣工项目早日投产纳统,加快企业达产进度。
(三)注重发展质量,提升发展效益
构建现代化产业體系、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要做强实体经济,实现经济效率变革。近年来,青岛市工业增加值占比、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以及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连年下降,2020年营业收入利润率仅为2016年的61.3%,与先进城市差距较大,企业可持续增长动力不足。与此同时,国内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利润差距也很大。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的美国124家企业平均利润高达100.5亿美元,几乎接近中国上榜企业的2.5倍[3]。因此,青岛市及国内企业全面提升工业发展质效的要求十分迫切。
一是以培育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大项目为引擎,提升工业发展潜力。通过引进和培育产业链高端大项目,提升对全市产业发展的拉动力的提升。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国内一些城市通过引进大项目,工业发展质效获得大幅提升。如苏州市通过引进大项目,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获得大幅增长,从2013年起,连续多年稳定在3万亿元以上。2019年,杭州市出台《关于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青岛市应着力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布局培育若干高端引领型制造业集群,通过集聚要素,实现集群突破。
二是培育引进专精特新企业,强化产业配套。2022年,青岛市提出将“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同时提出“培育1500家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目标,构筑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优势。为此,应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更好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对有利于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领域的研发给予更大优惠支持政策。
三是做好制造业利用外资研判,用好区域一体化政策,实现更高水平开放。以自贸区建设为引领,推动对外开放高水平发展。研究推动自贸片区更好发挥自身功能的举措,提升自贸片区辐射影响力。打造国际合作高地。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商事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等商务体系,高水平推进招商引资,推动青岛工业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四)扩大优势,提升绿色发展质量
以绿色技术推动工业可持续性高效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绿色化发展的战略任务。2020年以来,我国宣布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推动绿色发展不仅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不合理用能。继续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为新动能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对新上项目提前进行绿色测评,对已投产项目,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监管。进一步优化煤炭产能布局、改进煤电技术,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建设绿色园区,形成绿色生态链。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同时,加强与胶东经济圈范围内其他地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协同治理和数字化发展方面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结语
客观考虑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围绕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质量效益、绿色发展4个方面构建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对青岛与苏州等城市工业经济以上4个方面数据进行的对比分析表明,在创新驱动方面具备优势的城市,工业发展质量相对较高。因此,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创新效能对于城市工业发展质量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应从注重结构优化、提升质量效益等方面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叶祥松,欧进锋.新一代人工智能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动态交互效应及耦合协调度[J].广东社会科学,2023(2):27-40.
[3] 李锦.从世界500强看中国企业与世界一流差距及发展路径[J].现代国企研究,2022(9):56-61.
责任编辑:马秀贞
*本文系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青岛与苏州、杭州、南京、重庆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对比与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QDSKL2201370)的部分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4-15
作者简介:姜红,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