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党的二十大对中共党史研究的推进作用

2023-12-05师吉金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内容方法

[摘 要] 从党史学科建设史和党史学史看,党的代表大会的召开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党的二十大的召开为深化党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契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创新理论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历史使命、五个“必由之路”、精神状态等,促进了党史研究内容的深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问题导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有利于党史研究方法的丰富。党史学界在研究中若能更多关注这些方面,就会使党史研究成果在数量上集中出现、在质量上明显提升。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 党史研究 内容 方法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642(2023)05—0031—06

作为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和明确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对党和国家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史学科建设和党史研究既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因此,党的二十大对于党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为深化党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契机

党史的特点及研究党史的重要性,决定了党史研究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在对党史的经常性研究中,合适的研究契机十分关键,党的代表大会的召开就是特别重要的契机。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情况看,每一次党的代表大会的召开都促进了党史研究的发展,使得党史研究成果在数量上集中出现、在质量上明显提升。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同样为党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党的二十大为党史学科发展提供了契机

学科的发展对于学科内容的研究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对学科内容的研究也会促进学科的发展。与其他成熟的学科相比,在很长的时间内,党史学科的问题诸如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一直是党史学术界探讨较多、争议较大的问题。这种情况对党史研究是有影响的。经过专家学者的倡议和党史学术界的集体研究思考,一些问题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得到了解决,促进了党史学科的发展;但直到今天,党史学科建设仍然有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更多出现在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视域下,这就要求党史学界抓住契机、解决问题。

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对党史学科的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为进一步探讨党史学科的基础性问题提供了机遇。从学科的角度看待党史是党史研究的一个层面,并且是较高的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中共党史党建成为一级学科,都为党史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条件。学术界抓住这个契机,对党史党建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诸如学科性质、学科方向、研究方法、资政育人和学术研究的关系,等等。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又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发展的一个机遇,党史党建学术界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科的基本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相关研究可以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得到启发。

(二)党的二十大为党史内容研究的深化提供了契机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党的历史是不可或缺的方法。党的代表大会精神可以从党的代表大会的文献尤其是大会报告、大会决议等文献中找到答案,也可以从包括党的发展历史在内的历史资料中找到答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党的代表大会精神,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党的代表大会的内容而言,可谓意义重大。从党的二十大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在以往阐述学习党史的基础上,再一次提出“坚持理论武装与常态化长效化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1]。因此,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过程中,党史研究者大有可为。

科学总结党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是党成熟的标志之一。在党的代表大会中,总结党的历史是重要内容之一。党的七大、八大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将总结党的历史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党的二十大也是如此。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历程、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等,都与党的历史密切相关。在《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中,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其中就包括上述这些与党史有关的内容,这对党史研究的深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党的二十大为研究党的历史进程提供了契机

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是党史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从党的文献来看,党的历史进程可分为建党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新时代以来等几个大的历史阶段,每个阶段又包括若干具体阶段。从时段上看,新时代十年的历史并不长,但其在党的历史中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十个方面对新时代的成就作了充分论述,将新时代和以前大的历史阶段并列起来,提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这就凸显了新时代这一阶段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从16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阐明了这些伟大变革的形成原因和重大意义。这些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党的历史进程以及党史分期提供了契机和借鉴。

上述三个方面从宏观上说明党的二十大为党史研究提供了契机。在此基础上深化党史研究,将会促进党史学科的发展和党史研究内容的深化。

二、为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虽然阐述问题时的角度不是党史,但却涉及了党史,或者说我们可以从党史的角度去认识有关问题。认真研读党的二十大文献特别是二十大报告,就可以理解党的二十大为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

(一)新时代

新时代已经有十年的历史。十年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却占了近1/10,在新中国的历史中占了近14%,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占了1/5多。因此,从时间上看,新時代的十年可以作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的一个时段进行研究。

将新时代作为历史时段进行研究,是因为新时代在党的历史中极具重要性。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十年的历史进行了科学阐述,概而言之,主要体现在三件大事、16个方面的成就和里程碑意义方面。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就三件大事来看,每一件在党的历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言,“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1]4。三件大事体现的三个历史性胜利,使其具有了划时代意义。16个方面的成就是全方位的,产生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其概括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6。十年的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15。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上述论述,需要党史学界进行研究。这些论述为党史研究领域增添了新内容,它既包括宏观的、整体的研究,也包括微观的、对每个方面具体的研究;既包括从历史的长阶段看待新时代十年的意义,也包括新时代十年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作用;既包括党在这十年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也包括在这一过程中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状况。因此,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党史学界和其他学科研究者共同努力甚至是通力合作。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和研究的成果上,党史学界要体现出自己的研究特点。

(二)创新理论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都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二部分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题,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论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报告指出,“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1]17。报告再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的内容进行了集中阐述。特别强调了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六个“必须坚持”。

应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特别是自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方向后,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研究方向的内容;但是,这方面的内容毕竟是从中共党史中分离出来的,在中共党史研究中,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仍然是重要内容。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史研究中仍然不可或缺,特别是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任何一个命题,都要有逻辑的、历史的两方面的论证,而历史的论证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社会功能。”[3]新时代的历史和实践使得我们有条件、有可能从历史的角度特别是党史的角度,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其中的一些命题,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18,更需要从历史的角度特别是从党史的角度去分析,六个“必须坚持”的内容及其关系也需要从党的历史的角度去研究。

(三)党的历史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必须把握的原则等进行了论述。这些论述既包括历史,也涵盖现实和未来。

从历史的角度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22。中国式现代化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来的,针对我国当时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经济发展落后的状况,提出我们的现代化程度较低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4]虽然当时的现代化程度较低,但在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时,“四个坚持”是党一直强调的。从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阐述,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和目标经过了怎样的调试?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历史的视角特别是从党史的视角去论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其他方面也需要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论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保持历史耐心的问题,这就需要研究“什么是历史耐心?历史耐心有什么体现?”报告提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就需要研究“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是怎样追求共同富裕的?有什么经验教训?”报告提出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这就需要研究“历史正确的一边有什么样的体现?党怎样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报告再次提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就需要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去进行论证。报告提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27-28。这也需要从历史的视角去分析“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又是如何一步步接近这一伟大目标的?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四)五个“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结束语部分提出了五个“必由之路”。这五个“必由之路”所涉及的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奋斗、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从严治党,既是新时代十年发生历史性变革和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原因,也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这就要求从党史的角度研究“党是怎样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性地重视和坚持这些规律性认识的?”党史研究要论证和说明的“长期的实践”当然包括新时代十年的实践,这也是最重要的实践。但是,我们还要从更长的实践过程中去认识和把握问题,可以延长到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甚至是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还要论证和说明“党是怎样在实践进程中认识到这五个‘必由之路的?五个‘必由之路之間是什么样的关系?五个‘必由之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起到什么作用?”

在认识和把握五个“必由之路”的问题上,党史学界还要研究和论证这五个“必由之路”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作用。这是从历史中展望未来,也是用历史映照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5]从一般意义上说,未来不是历史研究的范畴,但历史研究者却必须放眼未来,党史研究者尤其需要这样做。在研究五个“必由之路”的问题上,党史研究者有自己的研究特点,那就是要从实践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视角来看待“五个‘必由之路是如何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轮行稳致远的。”在这一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这需要党史研究者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从党的历史的角度去总结新的经验。

(五)精神状态

党的二十大的主题“明确宣示了我们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6]。对于党的二十大所凸显的精神状态,需要从党史的角度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历史发展关键时期的主心骨,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主题,因此是最重要的精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临着很多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最重要的问题。在新时代,能不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能不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问题。对于这一点,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研究视角。党史研究必须有自己的视角,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成果。

二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党的二十大主题又提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這就需要党史研究者论述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联系,论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5]7的问题。

三是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自信自强是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要坚持“四个自信”,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保持自信果敢、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守正创新中的“守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创新”就是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守正创新是科学对待理论和实践不可或缺的精神状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指的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敢于面对问题和挑战,敢于应对风险和考验,要有昂扬的奋斗精神,要勇敢坚毅、蹄疾步稳、奋力前行。

四是团结奋斗、同心同德。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注重团结的政党。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了团结,报告的题目中就包括“团结奋斗”,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报告中有6次提到“团结奋斗”;有近20处提到“团结”,涉及民族团结、人民团结、党的团结等。同心同德是团结奋斗的条件,也是团结奋斗的体现。在党史研究中,要说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团结奋斗的历史”,说清楚“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的理论与实践”,说清楚“在新时代党团结奋斗的意义和作用”。

三、为党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研究方法。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党史研究也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由于党史学科发展和党史研究的独特之处,党史学科的研究方法还有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之处。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于丰富党史研究方法也有借鉴意义。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党史研究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16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最高层面的研究方法。“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17在此基础上,要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的贺信中指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8]。党史研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党史研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既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容来指导党史研究,也要用蕴含在这一思想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在该理论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研究,用六个“必须坚持”来衡量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力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1]17。这也是党史研究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法。

(二)全面系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1]20。同样,党史研究方法也要全面系统。

一是全面地看待党的历史。这包括了全面看待党的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历史中的成功和失误以及由此产生的经验和教训,要将党的每一时期的历史放在党的整个历史中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论述,就充分体现了全面看待党的历史的观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也需要党史研究者进行全面研究。

二是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党的历史。历史发展的阶段、历史的重大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显性或隐性的联系。这就要求党史研究者找出历史进程和历史事件中的联系,从而更科学地分析党的历史进程和重大事件。要特别注意用联系的观点来研究新时代的历史进程和重大事件、重大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的重大事件、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行了系统分析,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这些问题。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十年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这就需要党史研究者仔细分析三件大事之间的关系、三件大事和党的百年历史的关系、三件大事对党的历史发展的影响,等等。

三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党的历史。党的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党的实践没有止境,党的理论创新没有止境。这就要求党史研究也要发展,我们对党史的认识也要发展。实际上,随着对党史认识的深化,我们对原有的一些结论也会作出调整,或丰富了原来的结论,或改正了原来的结论。当然,对于原来正确的结论,我们必须坚持。龚育之先生曾经阐述过:“从《论十大关系》看‘一五计划,就是那时的新的高度;从历史决议和《邓小平文选》二、三两卷的论述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就是现在的新的高度。”[9]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是党的历史发展、党的理论创新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党的二十大报告都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问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深化。党史研究者要深刻认识并研究这一点,对“两个结合”在认识上的深化就是我们在某个方面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党的历史的例证。

对于全面系统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学习二十大精神时指出:“只有坚持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相结合的办法,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反复揣摩,才能全面掌握党的二十大精神,避免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10]党史研究同样要注意借鉴这样的方法。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重视坚持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是对于国际和国内相结合以及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等方法重视不够,党史研究者应该加大从这些角度进行研究的力度。

(三)问题导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1]20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研究者都必须有问题意识。“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11]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发现、直面、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问题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创新理论。

对于中共历史研究者来说,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既要思考中国共产党自身历史中的问题,又要思考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问题;既要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研究说明和论证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又要思考自己的研究如何为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问题提供借鉴。在这些方面,可以研究的问题是很多的。可以说,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所有重要问题都可以从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的视角去思考。过去的党史研究对这个视角重视不够,因此需要研究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转换思维方式,抓住问题、分析问题并结合其他研究方法提供解决之道,促进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出现。

(四)现代化的研究视角

现代化的视角在历史研究中不是一个新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中,改革开放后就有学者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研究问题了,现代化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范式之一。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有从事党史研究的学者从现代化的视角研究中共党史问题。张静如先生提出了“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并从社会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重要事件(如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和党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李大钊、邓小平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重大原则等问题进行了科学阐述。这些论述对党史研究有非常大的借鉴作用。概而言之,有三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研究者要养成现代化研究的意识。研究的承担者是人,研究者必须重视从现代化的视角展开研究。而要做到这一点,具备现代化的意识是先决条件。这其中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如现代化知识的积累、思考问题的习惯,等等。

二是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看待和评判党的历史过程以及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实际上涉及党史研究模式转型问题。当然,这个问题还在探索中,有学者已经提出“中华民族复兴史”模式。“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形成‘中华民族复兴史研究范式,既能统摄‘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又能从整体上呈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凸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12]不同模式之间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具有互补性。借鉴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用现代化来考量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仍是一个重要选择。

三是研究方法要现代化。这就要求党史研究者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最科学的现代化理论,也是最科学的现代化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网络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当然,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不等于抛弃传统的研究方法,而是要将新技术手段和传统手段结合起来。

以上只是就党的二十大对中共党史研究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初步阐述,要深刻研究这些问题,还需要党史学界做更多工作。对于文中所涉问题,党史研究者应给予足夠重视并下大力气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并多出成果,促进党史研究的深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5.

[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3] 张静如.中共十五大与党史学科发展[J].北京党史研究,1998(1):6.

[4]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10.

[6]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2-10-31(1).

[7] 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更好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22-12-09(2).

[8] 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

[9] 龚育之.龚育之党史论集:下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648.

[10] 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N].人民日报,2022-10-27(1).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2.

[12] 陈金龙.百年历史主题与中共党史研究的视域拓展[J].教学与研究,2021(11):17.

责任编辑:连 刚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项目编号:16BKS016)、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高校思政专项)重点项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项目编号:L21ASZ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6-08

作者简介:师吉金,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猜你喜欢

党的二十大内容方法
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以大教育观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路径探索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重大主题报道多维建构的创新进路
——以南京广电集团“党的二十大”融媒报道为例
可能是方法不对
主要内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