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污水管线工程生态影响评价要点探讨
2023-12-04王婷
王 婷
(天津津环环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天津 300191)
引言
某地现有的北部污水处理站处理能力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污水处理需求;南部污水处理厂现阶段水源不足,需增加进水负荷,提高设备利用效率。为此,需要建设污水管线工程,解决南北污水平衡问题。
1 工艺介绍
污水管线工程施工期管道敷设包括一般地段管道敷设和特殊地段管道敷设。其中,一般地段管道敷设采取直埋方式,特殊地段管道敷设包括拉管或顶管穿越方式[1][2]。一般地段管道施工的顺序主要为测量定线、清理障碍物、平整工作带、修施工便道、管材防腐绝缘后运到现场、开始布管、组装焊接、管沟开挖,分段试压、竣工验收;拉管施工的顺序主要为测量放线、挖工作井、设备安装、泥浆配置、试钻、钻导向孔、反向扩孔、反向拖拉管材、现场泥浆处理、工作井回填、场地恢复[3];顶管施工的顺序主要为挖工作井、设备安装、机头入洞、正常顶进、机头出洞、泥浆置换、工作井回填、场地恢复。
2 施工期的生态影响
2.1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项目生态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拟建项目在施工期间明挖和建设顶管或拉管基坑等建设内容将产生扬尘、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废水等污染物,其排放量受施工方式、防治措施、天气条件等因素影响而有所不同。
本工程施工期的生态影响主要包括2 个方面,即①本工程机械和人工开挖及回填过程中会临时性地破坏沿线植被及动物栖息地,同时施工期由于临时堆放及施工活动的进行,改变了原来的土地利用类型,将破坏原来景观的自然性、和谐性,而施工也会产生暂时性的大气和噪声污染,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质量;②顶管或拉管穿越特殊路段,项目在施工期因建设顶管或拉管工作基坑形成开挖面,现状开挖面若为空地,施工结束后应恢复原状。
本工程施工期较短,施工过程中尽可能收窄开挖施工作业面,在施工期后恢复原有植被,尽可能将植物数量(面积)的减少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4]。
2.2 对植被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根据设计及施工组织要求,本工程施工占地均为临时占地,包括弃土弃渣占地和施工生产区占地等,并要确定具体的影响区域面积。本工程建设顶管工作基坑,因此施工临时区域场地清理、土方开挖和回填对地表植被有破坏。但该区域现状无林木资源,仅仅零星分布芦苇和碱蓬等。
2.3 对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拟建项目影响区域均为常见的小型啮齿类动物,涉及河流主要分布着红嘴鸥、家燕等鸟类。本项目施工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是有限的、短时的、可逆的。
2.4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项目在施工期因建设顶管或拉管工作基坑形成开挖面,使土壤的抗蚀能力减弱,因此在不采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的情况下将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
2.5 对景观的影响
施工区临时占地可通过生态补偿和生态恢复等措施使其景观面貌得以基本恢复或改善[5]。工程建设后,通过植被恢复措施,景观与施工前一致。
2.6 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本工程施工临时占地将临时扰动该区域荒草地等,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用荒草地将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3 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
3.1 扬尘防治措施
项目施工期沟槽开挖、回填、装运土石方以及建筑材料堆放等过程将产生扬尘。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当地相关环境保护要求,针对易产生粉尘及扬尘的作业活动和装卸、运输的过程,应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和洒水降尘制度[6];施工单位运输车辆需按指定路线行驶,对易产生扬尘物质的运输车辆应配备密封装置实行密闭运输,装卸过程采用喷淋压尘;施工工地应采取封闭、高围挡、喷淋(设置雾炮)等工程措施;现场物料堆存不得超出临时占地范围,土方集中堆放并采取覆盖或者固化等措施;注意气象条件变化,土方施工应尽量避开大风天气,当出现4 级及以上风力情况时停止进行土方工程同时作业处覆以防尘网,遇重污染天气停止施工土石方作业;加强环境管理,施工单位应将有关环境污染问题列入承包施工内容,指定环保管理制度和污染防治措施,安排环保专项资金[7]。
3.2 水环境保护措施
项目施工期应对水环境进行保护。车辆和设备冲洗水成分相对比较简单,污染物浓度低,水量较少,经沉淀后循环使用或者用于现场洒水抑尘;合理规划施工场地的临时供、排水设施,消除跑、冒、滴、漏现象;严禁向工程沿线河道倾倒垃圾和废渣,施工垃圾必须及时清运、适量洒水以减少扬尘;采用沙袋对施工场地周围进行拦挡,尽量避免雨天开挖作业;设立有效的废水拦挡措施,防止施工废水进入河道;注意检查施工机具,杜绝滴、漏油污,减少对水源的污染;清淤及其他施工活动产生的泥浆集中收集外运处理;项目施工期试压水可以循环使用,经过简单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现场洒水抑尘及沿线道路绿化洒水。
3.3 噪声防治措施
项目机械施工作业及运输车辆将会造成一定的噪声,应采取措施减弱其对环境的影响。尽量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尽量缩短工期,避免造成长期影响;必要时对施工机械采取加防振垫、包覆和隔声罩等有效消音隔声措施;经常检查和维修机械的动力设备,确保动力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状态下运行,降低噪声水平;合理安排高噪声施工作业的时间,禁止夜间施工。
3.4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措施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管线沟槽开挖破路、拉管作业坑拆除等形成的建筑垃圾及弃土等,因而需加强对施工人员教育和管理,做到不随意乱丢废物;管线沟槽开挖破路、拉管作业坑拆除等形成的建筑垃圾及弃土,按照相关工程弃土管理规定进行处置;涉及林带破绿的开挖土方,就近堆放在作业区一侧,并采取密目网苫盖,施工结束后用于管沟回填,多余土方用于工程区填垫、覆土绿化或者外运处理;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必须分类收集,委托市容部门进行清运,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项目施工活动中产生的泥浆主要来源于项目定向钻施工,应将项目产生泥浆、淤泥集中收集,统一外运处理,外运采用封闭专用车辆运输,在外运装、运、倒过程中防止跑、冒、滴、漏的现象出现;由专人负责管理泥浆的排放外运,保持现场及周围环境卫生,防止遗洒等不文明施工现象的出现;现场应设置沉淀池,废弃泥浆、水泥浆等应排到沉淀池内,严禁外流进入附近水体。
3.5 植被保护措施
在施工期,建设单位应避免施工人员等对该区域植被的破坏。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教育,提高其环保意识,禁止破坏地表植被;加强环境监理和管理,项目施工中进行环境监理,工程单位应邀请当地环保部门参与监理和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使之有法可依,执法有效;严格划定施工作业带,尽可能缩小施工带的宽度,尽量避开现状林木,减少对周边区域现有林木资源及植被的碾压和破坏,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周边现有林木资源的保护;将剥离的表土集中堆存,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待工程结束后将这些熟土复位,待适宜移栽的季节进行林木资源恢复,恢复时注意做好后期养护,以提高成活率和恢复效果。
3.6 动物保护措施
项目所在区域人为活动较为频繁,野生动物数量较少,未发现珍稀濒危物种和地方特有物种,但建设单位也要采取措施保护该区域的野生动物。缩短工期,避免长时间对项目区域的野生动物活动进行惊扰,选用低噪声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以降低施工环境噪声,减轻施工作业对野生动物的惊扰;严格禁止施工用料、泥浆、垃圾和其他施工机械的废油等污染物进入附近水体,避免对施工河段内的水生生物造成影响;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在施工场地及周边地区,设立与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有关的科普性宣传牌,包括相关科普知识、相关法规、本项目拟采用的生态保护与动植物保护的措施及意义等。
3.7 水土保持措施
项目在施工期因基坑开挖形成开挖面,使土壤的抗蚀能力减弱,导致项目施工区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因此,在项目施工期,建设单位应制定并严格落实相关水土保持措施。如,对施工开挖的边坡及时采取清理和支护,并做好周围排水措施,保持基坑开挖面边坡稳定;对施工区堆土、堆料等裸露边坡采取保护措施;施工现场按设计要求完善排水系统,设置临时截水、排水沟等。对工程土方及时进行回填,有效防止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同时,本项目应坚持随施工随恢复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完成林木资源原址恢复工作,做到区内无裸露的表土,在项目区沿线形成完整的绿化模式。
本项目施工期应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减少水土流失。施工要避开雨季和大风天,防止大雨天气等对保护区产生影响[8]。施工中要做到分段施工,随挖、随运、随铺、随压,不留疏松地面;严格控制和管理施工机械施工作业范围,尽可能减少对土壤的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的水土流失。汛期施工将先实施水保挡护工程,再进行开挖、弃土作业;沟道弃土段将留有足够的行洪断面,特别是施工场地狭窄,开挖量大的地段,将严格执行先挖后弃或边拦边弃,严禁将工程弃土随意弃置于河流沟道。施工中产生的垃圾不弃于沟或河道,避免对河流沟道水土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3.8 土壤环境保护措施
3.8.1 土地利用现有格局的保护和恢复措施
严格控制施工占用土地;对管线临时占地合理规划,严格控制占地面积;按设计标准规定,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范围,不得超过作业标准规定,尽可能减小临时施工占地,对管线施工宽度控制在设计标准范围内;现场施工作业机械应严格管理,划定活动范围,不得在施工临时活动范围以外的地方作业,保持施工作业外植被不被破坏。
3.8.2 恢复土地利用的原有格局
施工时对开挖的土壤做分层堆放,分层回填压实,施工结束后恢复地貌原状,以保护植被生长层,降低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使土壤尽快恢复生产力,同时减少水土流失;及时回填项目剩余土方,回填后应与周围自然地表形成平滑过渡,避免形成汇水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4 生态监测与监理措施
项目运营初期3a 应采取生态监测措施,建设单位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协商,在拟建项目周边区域定期开展生态监测和跟踪检测。生态监测应以卫星遥感与无人机技术为主,结合林木资源与植物多样性现场调查,为生态恢复提供数据支撑。生态监测重点内容主要包括林木资源恢复情况、草本植物多样性调查,动物多样性调查等。运营初期3a,生态监测建议安排在7~9 月。
施工期环境监理范围为项目施工区和施工影响区。实施全程监督管理,重点监理内容包括3个方面,即①施工人员、施工区域、施工方式、施工时间的管理;②施工期产生的水、气、声、渣等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③对施工单位落实污染防治措施、生态保护和恢复项目建设的监督。根据本工程特征总结的环境监理工作重点如表1所示,按照施工期和运行期制定分期的生态监测方案如表2 所示。
表1 环境监理工作重点
表2 生态监理工作重点
项目运营初期采取生态监测措施,建设单位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协商,在项目建设区域周边开展生态监测和跟踪监测。生态监测采用现场踏勘的方式,主要监测内容为动植物情况,为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与生态恢复提供数据支撑。
5 建议
本项目为污水管线项目,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行业。施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落实相应环保措施后,对环境影响较小,污染防治措施可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落实生态补偿后,影响较小。因此,在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生态保护措施后,从环保角度考虑,项目具备环境可行性。
5.1 全封闭施工
严格按照项目所报范围、施工规模实施,明确施工作业区域范围,在施工场地四周设置符合要求的围挡,控制施工活动与临时占地对地表扰动区域,避免随意扩大施工范围,减轻施工扬尘影响。
5.2 随施工、随保护
按照“随施工、随保护”原则,施工临时用地布置尽量避免占用植被覆盖度高的区域。施工过程减少土方施工面的裸露时间,对形成的裸露地表应立刻予以土地平整、绿化恢复。
5.3 水土防治措施合理可行
拟建项目施工前,建议准备合理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确定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合理划分防治责任范围,针对土壤侵蚀责任区制定合理可行的水土防治措施。
5.4 加强监督管理保证施工质量
加强对项目实施期间的监督管理[9],确保各项生态保护措施落实到位。建设单位按国家要求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项目建设实行全程监督管理。施工单位严格落实各项环保措施,保证施工质量,同时保证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对施工现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结语
污水管线工程是典型的线性工程,上文重点阐述污水管线工程施工期生态影响、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和生态监测与监理措施等,对类似线性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但今后还需进一步探索不同地貌条件下更精细化的环境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