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戴锦华电影院里的引路人

2023-12-04书香玲珑

海峡姐妹 2023年11期
关键词:锦华艺术

文/书香玲珑

在北大,她被学生尊称为“戴爷”。她的课座无虚席,学生们愿意排队两小时但求一座。

曾任华语电影金马奖评委的戴锦华,是如今中文世界颇具影响力的电影评论者。

她在电影评论领域出了十余部专著,豆瓣评分每本都8分以上,代表作《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昨日之岛》等更是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日、韩文出版,无数电影业内人士和电影学子视为圭臬,每一本都值得细读。

这在学术界是罕见的,因为打分的网友中不仅有电影学术界和电影业内人士,还有许多没有电影专业知识基础的普通人,两拨人都能接受并且赞赏她,正是戴锦华被称为“国内电影学术界,只她一人”的原因。

01

我们熟知的“业余影评文章”,很多都只是复述一遍电影的情节,扒一些主创的辛酸故事,或者是评价演员明星的演技。

戴锦华讲电影,有她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形式,就算是在被教育部指定为教材的《电影批评》中也是如此——她不会执著于各种高大上的“专有名词”,而是真正做到“观赏品析”。

她会选择那些真正可被称作是电影艺术的好作品,教你细嚼慢咽。在解析电影的过程中,把关于电影的专业知识,以及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核,通过一部部电影作品融会贯通,完美结合。

要把电影中的情节与电影的专业知识点巧妙融合,不仅需要对电影作品本身烂熟于心,对电影理论的运用也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这也是戴锦华作为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的功力体现。

她的影评会用最专业的理论,帮观众拆解一部电影作品好在哪里,它如何被创作出来,创作者倾注了哪些巧思。听她的影评,就像是听一位世外高人拆解武功秘籍。

02

戴锦华一直在传输的一个观点就是,电影艺术的独特之处,不仅仅在于故事本身,更在于用电影语言讲述故事的形式。

所以,在她的电影讲解中,经常会从艺术家的角度分析创作者如何使用画面和剪辑来表达意图。这一点,也是为何她的影评让“专业人士必读”的原因。

比如她对《花样年华》的分析: “当梁朝伟和张曼玉同在一个空间场景当中的时候,导演通常使用很多的手段,比如浅焦镜头,造成视觉画面的双人中景当中的一实一虚,以致他们不可能在一个双人中景当中构成一种共享生命空间、情感空间和心灵空间的视觉表述。”

这是王家卫用电影语言表达“爱情的不在”与“一种始终的缺憾”的形式。王家卫还经常借用镜子呈现出亦真亦幻的错位画面,“表达故事中不仅是婚姻身份和位置的错位,更是一种关于真实与想象,关于道德谴责的力度与情感追逐的力度之间的错位,是一个不断持续的多重层面的错位所形成的一个巨大的永远解不开的谜团和缠绕”。

03

在赏析作品时,戴锦华往往会讲到一些被常人忽视的内容,除了这种细节巧思,还有她反复强调的“电影片头”。

她说:“我一直在各个影片当中提示大家说,如果你们爱电影,如果你们想以相对专业的方式去观看和研究电影,如果你们想从电影当中得到更多的乐趣,请你们千万不要忽略片头字幕。很多电影的叙述、电影意义的确立、电影艺术的挑战和电影视听结构的确立,是从片头字幕衬底的那个时刻就开始的。”

戴锦华分析《秋刀鱼之味》的片头时,说到导演小津安二郎一直使用的作为其个性标识的片头字幕衬底,是一块极具质感的日本麻布,“它像是一个平凡的日式门帘,带着一种朴素,带着一种温馨,带着一种关于手作或者匠人的想象和记忆”。

但是在《秋刀鱼之味》中,这个视觉元素却没有出现。相反,导演选择了一个冷调的蓝绿色衬底,上面有白色的枝桠:“在这部影片当中,某一种小津的温暖消失了,一种新的冷意,新的寒冷进入。”

只有把作品吃透到这样的程度,才不至于流于故事情节与演员演技地浅层赏析电影,把电影作为一个艺术品,用艺术家的眼光观摩把玩电影艺术。

04

戴锦华对电影的解读,不仅包含细致入微的观摩,更是对电影艺术与创作格局都充满了丰盈的体察。其中就包括,她对于中国电影和导演,也保有清醒和理性的评价姿态。

普通观众间有着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大家认为受西方电影评委喜爱的中国电影,往往是因为他们在电影里展现了“拧巴”的中国。说得再直白点,就是展现了落后的中国。

对于这种讨论的看法,她的回应冷静而不失思考:“不光是对贾樟柯,也不光是对中国导演,其他国家的一些导演,凡是在国际电影节频繁得奖的,都会面临这类议论。比如说他们是‘某一个电影节的宠儿’,是‘某个电影节的嫡系’。所以,这种讨论没有太大意义。贾樟柯受到戛纳电影节持续的认可,这与他跟法国艺术电影趣味不期然的吻合有关。”

“第六代”导演最早的创作,呈现出来的是独立电影的基本特质,比如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而贾樟柯,打开了电影叙事或者说电影关注的新面相,就是小城。这些四线以下小城小镇的生活图画,与此前“第六代”共同关注的社会边缘人又有不同。而且,贾樟柯从《小武》开始,一直在坚持不断地把这种生活画卷开掘下去,它和法国艺术电影倡导的作者电影就形成了呼应。

戴锦华的任意一则影评和分析都是复杂的,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这杯酒经过老练的酿造与时间的沉淀,是浓缩而成的佳酿。它不像快消的业余影评那般轻松,只读一次其实难以吸收全部,却让你不忍释卷,这一句还没有读透彻却又被下一句吸 引了。

正是因为这样,戴锦华的影评才值得反复地听,反复地读,直到内化于心,直到你也能借她的视角去评价一部电影作品。

如果面对电影,只能囫囵吞枣地了解它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的演技,那无异于对艺术的浪费和亵渎。

05

《一一》里有句台词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我们透过一部部电影,体验几十倍于自己人生的经验。

顾名思义,戴锦华的《52倍人生》电影课里,更是为你提供了拓宽人生经验的极限可能。

她选择了52部电影作为讲解的案例,不过这一份“片单”不是按照时间维度的电影史,不是按照地理层面的国家地区,更不是按照电影的类型甚至获奖名单作为入选依据,乍一看,一般人根本不明白她为什么选择这52部电影来讲。

但是,只要跟随她听下去,就知道她的选择有严谨的体系,一步步进阶地,服务于她想要传授给读者的内容。

第一部分,她用《美国往事》《花样年华》《肖申克的救赎》传递电影语言的基础知识,所以在一开始读者会接触到“长镜头”“摇镜头”“旁知视点”等等这些基础的专业术语知识。

更进一步,她用《公民凯恩》《大幻影》《筋疲力尽》为读者讲述电影史的重要时刻;用一部部电影带出每一个国家的重要导演和他们的生平故事。

再后面进一步进阶,《雾中风景》《蓝色》《铁皮鼓》让读者可以触摸到电影美学和电影艺术的原创性表达。

从电影叙事专业知识,到电影史,再到电影美学,这样成体系的电影讲解形式,是戴锦华作为一个老师多年的教育经验,和作为一名电影文学研究者数十年来积累的凝练传递。

能想象吗,上述那些精彩的电影评述,还只是戴锦华知识宝库里的九牛一毛。

当很多人还把电影当作“眼睛吃的冰激凌、心灵坐的沙发椅”时,观众仍有机会在戴锦华的带领下,获得真正品悟电影的能力。

猜你喜欢

锦华艺术
2016与1998年春季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的差异及成因
My Favourite Pet
善报
纸的艺术
锦华成长记
爸爸救我!我的校园“连环贷”5万惊变100万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