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向火电站设备管理对标与浅析
2023-12-04刘卓
刘卓
(中核辽宁核电有限公司生产准备处维修准备科,辽宁 葫芦岛 125112)
1 设备管理概述
1.1 设备管理的基本概念
设备管理是指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根据经营范围和项目,针对生产设备开展研究,在保证设备安全性的基础上,追求设备综合效率与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应用一些列理论、方法,通过一些列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进行全周期、全过程(规划、设计、制造、选型、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维修、改造、更新直至设备报废或退役)的科学管理。
在设备管理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依靠技术的革新、促进生产发展和预防性为主的方针,在设备全周期、全过程的管理工作中,坚持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换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技术设备的素质,在充分保障设备安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设备效能,以达到良好的设备投资效益,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
1.2 设备管理的优势作用
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贯彻科学性设备管理理念,充分发挥设备管理的基础作用,采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设备,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在保证设备高效率、长周期、安全、经济运行同时,可以为企业:
(1)建立科学的生产秩序。通过对生产设备开展科学、全周期设备管理工作,可以具体掌握生产设备、系统的设备特性、运行特性和风险因素,针对相关特性及因素,制定、优化生产管理制度,再将具备科学性、针对性的生产管理制度应用于设备的调试、运行。
(2)取得合理、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对生产设备开展科学、全周期的设备管理工作,可以掌握进一步地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设备磨损状态和设备寿期要求,再通过开展合理的维修保养,在设备故障前开展预防性维修,减少由设备故障引起的事故,降低经济损失;在设备运行状态良好,设备磨损率低的状态,减少设备维修,避免过度维修,减少因其产生的维修费用,提升设备运行的经济效益。
(3)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发展。通过对生产设备开展科学、全周期的设备管理工作,掌握设计中配置的各类设备的适配性,收集各类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运行工况、环境不同对设备的影响,分析、试验各类设备的最佳运行状态和改进需求,引导进一步提升系统适配设备的设计和根据功能需求进一步优化设备,以现场为基础发展技术革新,引导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
2 依据文件与管理组织结构对标
2.1 依据文件
(1)核电站设备管理的依据文件。核电站根据其功能原理及涉及核安全的特别性,以保障核安全性为主导,以设备可靠性为中心,依据核安全局下发的相关文件要求开展核电站的设备管理工作。各核电企业主要依据《核动力厂设计安全规定》(HAF102)、《核动力厂调试和运行安全规定》(HAF103)、《核电厂维修》(HAD103-08)等文件,编制、细化各企业的设备管理制度,开展设备管理工作。
(2)火电站设备管理的依据文件。火电站的设备管理制度,主要依据1987 年7 月28 日由国务院发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简称《设备管理条例》)中的基本方针、政策、主要任务和要求,以及2010 年3 月22 日,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业设备管理协会以及专业委员会印发的《关于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法规司对<设备管理条例>(草案)意见的通知》(中设[2010]13 号)中的补充和完善。
2.2 组织机构
(1)核电站的组织机构。各家核电企业依据《核电厂安全审查指南 第15 部分:组织机构和行政管理》(NB/T 20442.15-2017)中的要求,并结合各能源企业的实际情况成立组织机构并配置管理职责,综合各核电企业组织机构特点和管理分工,主要负责生产及设备管理职责的相关部门,如图1 所示。
图1
(2)火电站的组织机构。各家火力发电企业依据《火力发电厂运行管理导则》(DL/T 2298-2021)中的要求,并结合各能源集团的实际情况成立组织机构并配置管理职责,综合各火力发电企业组织机构特点和管理分工,负责生产及设备管理职责的相关部门,如图2 所示。
图2
3 设备管理工作对标及浅析
核电站与火电站的发电原理相同,即通过利用高温高压蒸汽驱动汽轮机,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
核电站与火电站的主要差别在于产生热源的燃料不同,火电站是通过煤或燃油的燃烧,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化学能产生热量;核电站是通过放射性元素发生核裂变的物理反应,释放强相互作用力做功产生能量。其中,由于核电站所用的核燃料及其裂变产物具有放射性,因此,对于运行和辐射防护有特殊要求,也导致核能发电站与火力发电站对于安全生产的运行管理重心和维护策略均有所区别,相关的设备管理策略也有所差异。
3.1 设备管理工作范围对标
核电站与火电站的设备管理工作范围对标如图3。
图3
3.2 设备前期管理方面对标、浅析
(1)对标。对于设备前期管理工作方面,在设计、购置、建设、调试等机组设备建设前期,核电站未成立设备管理的专业部门,承担前期工作的部门也并未负责、承担设备管理领域的相关工作内容,即核电站在建设初期,未开展设备前期管理工作。
通过图3 可以看出,火力发电企业在机组建设初期,已经由有关责任部门参与或开展设备管理领域的相关工作,工作内容包括设备规划制定、设备的选型与购置、自制设备管理、外购设备管理、设备借用与租赁、设备验收、安装调试与使用初期管理等工作。
(2)分析。在设备前期管理的工作中,可以通过参与设备的设计、购置、验收、安装、调试等工作,收集、整理设备的详细基础信息,为后续的设备信息库的建设做好衔接工作,同时,通过从规划、设计直至现场调试运行的全周期参与,系统的掌握设备的状态变化,为设备运行工况下的状态监测提供原始数据和分析依据,为后续的维修策略、预维修向状态维修的转化提供数据基础。
3.3 设备信息管理方面对标、分析
(1)对标。在设备信息管理工作方便,对比核电站与火电站的工作内容(如图3 中Ⅱ部分),主要差异在于“设备的分类”和“设备的分级”上。
核电站因为其涉及核安全保障需求,根据设备是否涉及核安全以及对于机组安全运行的功能重要程度,对设备进行分级管理,再针对设备的不同级别制定设备维修、管理策略。
火电站为了掌握固定资产结构、分析生产能力、开展维修活动,根据设备的专业性质及在生产上的重要程度,进行设备分类管理。
对于设备信息管理的其他工作,核电站的工作分工相对细致,对设备信息、编码、标识、定值等分别进行管理,而火电站进行设备基础信息的统一管理。另外,火电站在设备信息管理的工作内容中进行设备的评估与折旧管理工作。
(2)分析。因为核电站涉及核安全管理的特性,对于设备的分级管理策略较火电站的分类管理策略,管理指标更细致,管理目标和参考因素更广泛且明确;核电站对于设备信息的掌握、分类管理较火电站更细致、准确、完善;火电站在设备资产信息统计、管理中对设备进行评估与折旧管理,而核电站的此类工作不在资产管理中进行,单独进行管理。
3.4 设备可用性管理方面对标、分析
(1)对标。在设备的可用性管理方面(如图3 中Ⅲ、Ⅳ部分),在管理内容和方式上均存在较大差异。
核电站对于设备可用性管理的工作内容包括设备可靠性管理、设备老化和寿期管理、材料和役检管理、设备专项管理四大部分。其中,设备可靠性管理为中心任务,也是设备管理整体工作的中心(工作关系逻辑如图4)。
图4
火电站对于设备可用性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设备状态管理、设备更新改造和设备技术管理三个方面。其中,以设备状态管理为中心任务,同时开展的利于对设备检查的点检工作,对设备状态检测的设备评级工作和故障诊断等工作开展的成效均比较高。
(2)分析。在设备可用性的工作内容上,核电站因核安全的要求,在“材料和役检管理”的工作内容上,与火电站相较,多了对放射性设备的检查、管控规定;核电站因“设备基础信息管理”中“设备分级”的要求,在可靠性管理中多了对“设备分级”定位“关键设备”的管理要求;核电站在设备可用性方面对设备进行“设备老化和寿期管理”,火电站在设备信息管理方面进行“设备评语与折旧”管理,但工作内容相似。
除了上述的差别外,核电站与火电站对于设备可靠性管理的工作内容差别不大,只是分属的管理角度不同。
在设备的运行状态管理的角度上,火电站通过“设备点检”制度,将维修、运行、安监环等领域的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工作角度和专业角度对设备进行统一的巡视、检查工作,较核电中,运行、维修等人员各自巡检管理的工作制度,对于设备的运行状态掌握和故障预防,更具有可靠性和效率性。
火电站根据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效能状态,对设备进行“设备评级”管理,并依此进行维修计划和设备点检计划的策划依据,并实施动态跟踪、管理,更有利于设备的稳定、经济运行。
3.5 备件管理方面对标、分析
(1)对标。核电站与火电站对备品备件的管理内容差别不大,均包括备件的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经济性管理、存储管理、定额管理、保养管理、领用管理等。
火电站对备件进行分级管理,即根据备件的品种规格、占用资金和各类设备库存时间、价格差异等因素,依据物资的重要程度进行分级、分别管理。
(2)分析。对比备品备件管理工作内容可以看出,核电站对重要且采购周期长的备件,执行“战略备件管理”,其余备件依据备件定额进行管理,与火电站存在差异。
3.6 其他方面
(1)对标。核电站对于维修质量控制、质量缺陷和维修的实施都分别进行管理要求和监督。
(2)分析。由于火电站不涉及核安全,只须关注工业安全,因此,对维修质量管理和维修实施管理等工作不单独进行管理要求和监督,不具备对比分析价值。
4 结语
结合核电站设备管理工作中必须以核安全的保障为基础要求的特点,通过对设备管理模式、范围、内容、中心任务和策略分别于火电站的设备管理工作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虽然存在明显差异,但很多火电站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策略和方法,还是很值得核电站参考和借鉴的。
(1)设备前期管理方面。核电站在开展机组前期工作过程中,即明确设备管理领域的工作内容,相关职责,并纳入相关部门的日常岗位职责中,实现设备的全周期管理,为设备正式投产运行后的设备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2)设备信息管理方面。核电站可参考火电站,在设备前期管理工作中,即开始对设备信息进行收集、归纳和管理工作,使设备信息归纳、传递工作更为流畅。
(3)设备可用性管理方面。核电站可以借鉴火电站额点检制度,设备管理部门牵头,根据设备分级结果,整合由运行、维修等相关设备责任部门,开展设备核电厂关键设备的“点检”工作。核电站可以借鉴火电站的“设备评级”方式,根据设备的“点检”结果和设备性能检测数据,对设备运行状态和缺陷进行分级管理,结合设备特性调整设备的维修策略,实现周期性维修(预防维修)和状态维修,避免“过剩”维修。核电站可以与所在地大型机加工厂或具备较高机加工能力的单位协作,以协议模式、共建等模式,提升自己的机加工能力,对非标件进行自主加工,结合备件管理工作,减少高价值、低更换率的非标件的采购。
(4)备件管理方面。综合考虑核电站涉及核安全的特殊性,对涉及放射性、机组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备件执行“战略备件管理”的同时,对于次重要或具备通用性的备件管理中,可以借鉴火电站的备件分级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