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 世纪以来中国体育非遗研究趋势及传承策略分析:基于VOSviewer 和 CiteSpace 的可视化分析

2023-12-04李栋马浩宇冯啸菲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年2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聚类物质

李栋 马浩宇 冯啸菲

(1.韩国草堂大学 韩国 58530;2.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00;3.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传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传统技艺、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体育等。其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世代传承下来的体育文化遗产,包括咏春拳、太虚拳、李家教拳、赛龙舟、狮舞、龙舞等。因其独有的特性,要求人们通过身体动作、姿态、技巧和节奏来表达文化特征,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活动保障。同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需要集体参与,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互动来往以及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具备比赛和竞技的性质,涉及规则、技术、胜负与合作,有助于激发竞争精神、培养团队合作、促进健康、促进社会互动、传承文化传统和丰富娱乐文化。这些活动不仅在体育竞技领域产生积极影响,还为学校教育领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还对社会、文化、健康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个体和社会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和机会。

当今,由于受到传承困境的威胁,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失的风险。保护和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传承、支持社区的身份认同,并在全球范围内促进文化对话和理解。因此,本研究采用VOSviewer 和CiteSpace 软件对21 世纪以来的体育非遗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体育非遗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选取中国知网(简称CNKI)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 年1 月1 日至2023 年9 月21 日。为获得全面准确的数据,运用专业术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遗产”和“体育”或“运动”或“舞蹈”或“武术”进行检索,共得到4114 份相关研究。

采用VOSviewer(version 1.6.19) and CiteSpace(version 6.2.R4 advanced)软件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运用这两个软件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近几十年的发展,挖掘该领域的知识结构、重要节点、研究热点以及新兴趋势。

2、结果与讨论

2.1、体育非遗出版物的趋势分析

本次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 年1 月1 日至2023 年9 月21 日,共计4114 份体育非遗研究。将4114 份相关文件进行分析,由于2000-2002 年无体育非遗相关研究发表,检索时2023 年未到年终,因此从2003 年起,2022 年终进行分析。如图1 所示,中国体育非遗研究在2002-2005 年之间,体育非遗基本无人研究,每年发文量少于10 篇。2006-2009 年,由于2006 年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正式发布,体育非遗的出版物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年发表量始终未超过100 项。2010-2019 年的则呈现出稳定增长趋势,年发文量从2010 年的119 项到2019 年的305 项,在这10 年中增长了近3 倍。2020-2022 年呈现出一个迅速增长趋势,年发文量从2020 年的343 项到2022 年的671 项,在短短两年中增长了近2 倍。这表明体育非遗在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

图1 中国体育非遗相关出版物发表年度趋势

2.2、主要研究机构的分布与合作分析

中国体育非遗研究涉及的机构共计2400 个。如图2 和表1所示,从主要研究机构的分布来看,中国体育非遗的研究机构合作密切,并呈现多元中心局势,个别研究机构以本机构为中心进一步与合作院校共同对体育非遗展开研究,形成多机构合作的研究团队。从开展中国体育非遗研究的机构来看,发文量前5 的研究机构为上海体育学院(83 项)、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54 项)、成都体育学院(54 项)、沈阳体育学院(49 项)、西安体育学院(34项)。发文量前5 的研究机构有4 所为专业性体育院校,1 所为综合性院校。发文量前15 的研究机构有6 所专业性体育院校,5所师范类院校,4 所综合类院校。这表明专业类体育院校是中国体育非遗研究中的主力军,师范类院校也是中国体育非遗研究的中坚力量,同时个别民族学科研究强势的综合性院校也为中国体育非遗的研究作出了大量贡献。

图2 主要研究机构合作网络(节点的大小表示文章的数量;颜色代表不同的合作组)

表1 高发文机构

2.3、主要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中国体育非遗研究涉及的作者共计4846 位,参与研究的学者众多。如图3 和表2 所示,从主要研究作者合作网络来看,中国体育非遗主要研究作者呈现一超多强局势,以深圳大学的陈小蓉学者的研究团队为核心,与全国范围的学者建立了合作网络。

图3 主要研究作者合作网络

表2 高发文量作者

2.4、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关键词圆圈越大代表出现的频率越高或文献越多。按照关键词的频次由高到低总结出了关于中国体育非遗研究21 世纪以来的前15 关键词。如表3 所示,传承、保护、传统武术、发展、传承人关键词占据频次前5,表明该内容是中国体育非遗的关键研究问题,保护与传承是体育非遗的重要话题也是最终目的,而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体育非遗第一大类项目也受到极大的关注,传承人的重要性则是受体育非遗的身体实践性这一特征所影响。但从图4 可见,关键词中也出现了一些保护与传承的创新路径,如旅游开发、产业化、数字化等。

图4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表3 高频高中心性关键词

2.5、关键词聚类分析

采用CiteSpace 对中国知网数据库文献进行聚类分析,时间设置为2003 年1 月至2023 年9 月,以1 年为时间切片度。NodeType 选择为Keyword,以LLR 算法进行聚类标签。中国知网数据库文献可视化图谱详见图5。共形成11 个聚类模块,Q=0.459,聚类之间差异性与联系性兼具,各聚类围绕着主题进行不同视角的研究。各聚类的S 值(Silhouette)为0.624-1 之间,表示聚类的内部一致性较高。

表4 关键词各聚类信息

图5 关键词聚类分析

2.6、基于关键词突显的演变进程分析

如图6 所示,由于2000-2002 年并无体育非遗相关研究发表,2003 年并无关键词突显,因此聚焦点从2004 年开始。2004-2011 年间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国、保护、传统武术、体育文化等关键词,该阶段属于中国体育非遗的初始阶段,中国特有的传统武术和体育文化的保护受到广泛研究。2010-2014 年间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知识产权和法律保护两方面,这与当时的政策息息相关,如2011 年由中国国务院发布的《非物质遗产法》,2012 年由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为中国体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法律保障。2015-2018 年,现状、研究关键词受到聚焦,这与2014 年中国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的立项有着一定关联,推动了体育非遗的现实状况的调查及相关研究的发展。2019-2023 年的研究则主要聚焦于体育非遗、活态传承、文化传承、文化自信、空间分布、口述史、民族舞蹈等关键词,聚焦关键词的丰富及多维化,表现出体育非遗的多元价值逐步挖掘。

图6 中国知网数据库关键词的突现分析(排名前20)

3、困境及策略

中国体育非遗发展由于受到多方面政策的激励及文化保护意识觉醒的影响,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其领域的相关研究也得到蓬勃发展。但目前的体育非遗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传承人青黄不接,中坚力量不足;二是传承方式单一,仍以传统的亲传身授为主,信息化手段缺乏;三是价值开发不足,体育非遗的健身、休闲、教育、经济等多元价值尚未充分开发;四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足,中国体育非遗项目众多,但国际化程度较低,受到国际认可的项目较少,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仅有太极拳一项。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策略。

3.1、加强传承人培养

为传承人培养提供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组织公益方面的专业培训课程和实践活动,帮助传承人掌握和深化相关知识和技能。加强社区传播,在社区举办展览、演示、讲座等活动,让居民更直观地了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公众教育,通过工作坊和培训课程,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培养公众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意识。扩展多方合作,与社区组织、学校、企业等合作,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3.2、建立数字化保护途径

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进步迅速,其在非遗领域大有可为。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建立专门的数字平台或数字资源库,如网站、APP、NFT 数字藏品、视频资源库等,提升体育非遗数字化保存与传播渠道,通过数字化手段公开展示和传播文化遗产,提高其知名度与扩大传播范围。

3.3、充分开发体育非遗的潜在价值

体育非遗具备健身、休闲、教育、经济等多元功能,但当前体育非遗的潜在价值开发不足。为充分开发体育非遗的健身、休闲、教育、经济等多元价值,需采取一系列综合策略:如提高公众认知度,推广普及,融合文化旅游,设置教育课程,创新商业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利用现代科技。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多主体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体育非遗在现代社会的广泛应用和可持续发展。

3.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体育非遗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实现其全球传播与发展的关键,国际影响力是中国体育非遗亟待提升的重要方面。可通过发起和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组建国际研究团队,与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推动体育非遗的保护、研究和创新发展。同时,人才交流与培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或派遣国内人才赴国外学习,进一步提升国内体育非遗专业人才的水平及开阔国际视野。此外,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认证,国际官方组织的认证将能有效提升体育非遗项目的国际地位,增强其全球影响力。通过多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最终为体育非遗的国际化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聚类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