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书法风格探析

2023-12-03陈幸尔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鲁迅

摘 要: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运用有限的线条呈现汉字艺术魅力的同时,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不同书家常以各异的风格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彰显不同时代下的文人精神面貌。鲁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革命家,其理念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书法是传统文人的必修课,鲁迅在一生的书法创作实践中,受多方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古人说“书者,如也”,其书法风格与人文精神也息息相关。

关键词:鲁迅;书法风格;人文精神

学界对于鲁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其深邃的思想与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然而,过去的文人大多兼有多重身份,如鲁迅就在书法艺术领域有较高的造诣,“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是郭沫若对鲁迅书法的评价。书法能够很好体现出作者当时的人文精神风貌与创作背后的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鲁迅的书法风格,可以深刻体会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气节与人文精神。

一、鲁迅书法风格成因

(一)家学与师承

晚清时期,鲁迅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族,其祖父周福清是晚清的翰林学士,学识渊博,在书法上不仅有魏晋遗风,还有少许宋人笔意。其父亲周伯宜是一位书法功底深厚的秀才,擅长“馆阁体”,书法风格以工整圆润为主。先辈们所营造的传统文人家庭氛围对鲁迅少年时期书法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他与同时期其他学者的求学经历相似,也曾拥有在传统家庭中读书习文、求取功名的一段时光。

鲁迅家人对其幼年的教育十分重视,其在私塾学书的启蒙老师是其叔祖周玉田。周玉田不仅治学严谨,在书法领域也有一定的造诣,精通楷法。作为鲁迅的第一位老师,周玉田在鲁迅书法练习的初步阶段对其基本功做出严格要求,如何提笔、行笔,都有对应的规章教程。鲁迅幼年时期养成的严谨书写习惯为其后期文学和书法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三味书屋后,鲁迅跟随寿镜吾先生学习。寿镜吾更是越中宿儒,书法以楷书为精,主攻“颜柳”。在这一阶段,鲁迅通过对欧阳询书法底本进行描红,逐渐掌握了楷书的书写要领,也习得了寿镜吾先生方正阔达的书写风格。后来,他又对中国古文字和金石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抄录古字的过程中,书法和学识得到了很大提升,对其后期书法风格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1902年,鲁迅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在这一阶段的学习生活中,鲁迅时常阅读文学、哲学相关书籍,增加了其对人性、国民性等核心问题的思考。对鲁迅的思想影响较大的还数章太炎。章太炎常年居住在日本,为中国留学生传授先进的思想,主要讲授考据学、历史学、文字学等。1908年开始,章太炎为鲁迅等学生授课,经过半年时间的教授和指导,鲁迅文字学、考据学等科目的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在章太炎的引导下,鲁迅在学习期间充分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古文字与金石文化,不仅促进了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其书法风格和创作心境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使自己的书法作品颇具金石意味。

(二)古书与碑文

鲁迅在幼年时期就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搜集与购置书籍的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鲁迅抄录古书的习惯是在三味书屋学习时期养成的。在求学的闲余,鲁迅时常翻看《金石录》等图文类藏书,百草园中丰富生动的事物也成为其最初的书法创作源泉。除了学习寿镜吾先生讲授的传统诗文以外,鲁迅在课余时间会时常抄录感兴趣的古书,如《茶经》《说文解字》等。抄写古书是一项烦琐的工程,他便在长时间的抄书过程中熟练掌握了规范的用笔技巧,这为他后续书法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抄录古书外,对碑刻拓片的搜集与拓写也是鲁迅的一大爱好。江浙一带的晋墓中出土的画像砖、铭文砖较多,自留学归来后,鲁迅就开始了研究中国古文字变迁的工作,负责对浙江地区古迹中的石刻文化进行考察和梳理。做这项工作必须耐心细致。鲁迅在工作中不断拓写碑文,逐渐提升了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在调任至北京工作后,鲁迅常去琉璃厂挑选金石拓片,对于他认为有价值的拓片会直接购买,或者用原本珍藏的拓片进行交换,最终使得收藏学习的拓片数目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鲁迅将收藏的碑刻拓片用于临摹和研究,而非牟利。因年代久远,拓片上大多是古体字和异体字,较难辨认,甚至部分文字有些许破损,给考察和梳理工作带来许多障碍。面对工作中的重重困难,鲁迅依然全力以赴完成摹写。据统计,其摹写的手稿达1 700余页。由于摹写工作要求快速、便捷和清楚,故鲁迅的书写手法不断朝圆转简练的方向演变,之后完善成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从这项碑刻整理与抄录的工作中,鲁迅不仅提升了在古文字领域的认识,也拓宽了对中国传统书法的视野。

二、鲁迅书法风格特点

(一)质朴稳重

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中,汉魏碑刻具有质朴、宽博的特点。在鲁迅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中年时期对书法的开拓创新过程中,汉魏碑刻文化对鲁迅的书法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的书法虽受碑刻的影响,但没有碑刻书法中的方硬、钝感,在融合金文、汉碑、魏晋行草等书法后,形成了笔力雄厚、结体宽博的书法风格,同时呈现出质朴稳重的特点。

1933年鲁迅写给瞿秋白的对联,就能够很好体现鲁迅书法质朴稳重的特点。上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中,“人”“一”二字,笔画虽少,却呈现一種顶梁稳健之势,“得”“足”“矣”等字具有浓厚的隶书意味,苍劲朴拙。下联“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中,“当”“怀”二字繁体笔画极多,写法颇为古朴,与笔画较少的“以”“之”二字相列却不突兀,尤其“之”字行云流水,以笔墨浓重的一捺收尾。全局十六字,字字独立且相得益彰,整体上显现出浓厚的金石之气,字里行间包含了隶书元素的碑派风格。

1934年鲁迅赠友人新居格的诗文《无题》,体现出鲁迅多样的书法风格。鲁迅在创作这一作品时,心境极为复杂,既有对未来社会何以发展的担忧,又有对国家命运、人民生活现状的百感交集。此作品整体风格质朴自然,其中文字分为四行,大小错落,由右至左字数依次减少,逐渐从规整转向洒脱。首行文字十分工整,“歌”字作为首行末字略显含蓄,最后一捺藏锋不出;次行从“动”“事”二字起,结构逐渐增宽,笔画行云流水,“无”“广”等字具有浓厚的隶书韵味;末行虽仅有一“雷”字,但其字形最阔,起到很好的结尾作用,使作品全局不显得头重脚轻。

(二)简约自然

书法中的线条有千百种变化,如同复杂的社会生活。对社会理解深刻的文学家会用简洁的文字描写繁杂的社会状况,而真正的书法家能够将复杂的汉字线条以简洁的形式表现出来。在鲁迅的许多文学作品中,人们都能够深刻感受到文中的真意,其文章内容具备“少有粉饰,不做作,勿要卖弄”的特色。在鲁迅手稿展现的书法风格中,大多也具有简约自然的特点。

鲁迅对书法线条的把控较为严格,很少使用连笔和缠绕较多的草书,书写中的起笔与落笔非常利索,对一些笔画也会进行适当的省略与合并。如将汉字中的短横、短竖简化为长点,适当减少使用转折处的方笔,多使用圆笔。鲁迅书法中单字的用笔大都较为含蓄,全局章法整洁有致,这使鲁迅的书法呈现一种简约平实的风格。

鲁迅赠友人杉本勇乘的诗扇,能够体现其书法的洒脱和自然。该作品全局气韵贯通,文字安排工整有序,无一字连带。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占据中庭四行,内容耐人寻味,字字发人深省。鲁迅通过这一作品,表达了横眉怒目对待残暴的敌人,决不向敌人屈服,而对待劳苦大众愿意付出辛劳,悉心服务人民的思想。该作品风格洒脱却有法度,其中“求”“盖”“华”等字中的短横和“流”“身”“帽”等字中的短竖都以简略的长点代替,“遮”与“进”中并列的两横、两竖都简化为一笔,呈现出独特的书法风格。

(三)中庸平和

中国古代艺术大都追求艺术的各种表现要素与蕴含的情感的统一,以达到一种和谐之美。中国书法文化源远流长,书法风格是否达到美与善相中和,是历代书法评判标准中较为重要的一条。

在书法创作中有许多重要的对立关系,如着墨的浓与淡、笔锋的疾与缓、结构的正与圆等,这些对立关系看似矛盾,实则在书法艺术中表现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往往优秀的书法作品被创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书家拥有不疾不徐的平和心态,使作品的外在结构布局达到和谐统一,文字书写的内在用笔和章法,也需要达到中和之美。

鲁迅认为,书法艺术外在的“美”与内在精神的“好”都很重要。其书法作品中的中和之美体现在多处。从流传至今的书信、日记等手稿来看,其书法的用笔大都是中锋圆笔,棱角较少,笔画线条较为收敛,字形的疏密安排和谐统一,不同字体的融合达到和而不同的效果,整体章法架构稳定,不偏不倚。

鲁迅书写时的激情与书法表现的含蓄也是对立统一的。已到晚年的鲁迅在面对革命战友被残忍杀害时,满怀悲愤地写下了《悼杨铨》,然而该作品中并非所有文字都能体现作者心中的愤怒和无奈,会有部分文字将内心的情感蕴含其中。该作整体风格依然以含蓄内敛为主,体现了对时局动荡、社会黑暗的抗争和隐忍,既有碑版书法的刚毅遒劲,又有温和严厉的情感表达。

三、鲁迅书法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书法创作在本质上是人的精神活动,书法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作者创作时的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因此,对于书法作品的研究,不可完全脱离作者本身。古人说“书者,如也”,书法不仅呈现作品本身的艺术风格,也展现了作者的精神风貌,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正是对体道、悟道的追求。鲁迅作为思想家、文学家,其书法作品亦不可单纯以书法单一层面评述,从知其人到悉其书,再由其书观其人,方能深入理解其书法作品背后的人文思想。

鲁迅从私塾求学到赴日留学,再到弃医从文,走向文坛,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文豪,曲折的经历对应了其一印章中的“戎马书生”四字。每一步艰辛都离不开其手中用于战斗的笔杆,鲁迅将为国为民的人文精神寄情于笔墨,持之以恒地用文字唤醒当时民众麻木的灵魂。鲁迅虽没有以书法为生,但从其书法作品本身评价,其用笔技巧熟练,字间有篆隶之风,也有章草、行书的元素,已是较为精湛的书法作品。从其作品内容分类上看,有记录实事,也有直抒真情,亦有寄情于物,大多数是对故土家园、社会变迁的情感抒发,体现的是为国为民的博大胸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直是历代文人的使命,鲁迅书法作品中的“力道”“筋骨”“气韵”“神态”并非简单地浮于文字表象,而是蕴含于作品的精神内在。另外,其书写的文字无丝毫媚态,有一定的“金石气”,这亦是其思想和人格的体现。

鲁迅的书法风格和作品内容相得益彰,较有代表性的《自题小像》一文,鲁迅共书写过两次,其书写技巧娴熟,用笔方式规整,笔墨气韵饱满,已是较为成熟的书法艺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二句在整幅作品中的书写气脉较为贯通,其间包含了浓郁的爱国情感,流露出鲁迅的满腔热血和浩然之气,表达了当时面对国家遭受苦难,心系劳苦大众,希望积极挽救国家危亡的复杂情感。又如《自嘲》一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十四字意味深长,正是鲁迅人格精神的体现。生而为人,应当爱憎分明,横眉怒对众多丧尽天良的敌人,丝毫不屈服;面对无产阶级的劳苦大众,则愿意俯下身子,甘愿奉献自我。全文笔画简洁大气,字形笔法精健,作品整体彰显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气节。

四、结语

鲁迅对于碑刻拓片中的书法,常常持有中和的审美态度。鲁迅在校勘抄录碑刻工作过程中,不断地深入研究汉字的由来和演变历程,参考古代碑刻文字的笔法和字形,使之融入自身的书法风格体系,取古法且不违背古法,这正是对传统文化的有力守护和继承。而鲁迅对当时改良书法工具的积极接纳,体现了一种超越传统的创新精神,这是当时大多数民众缺乏的一种探索新事物发展的前瞻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书写工具的改进,鲁迅倡导以钢笔进行书写,因为钢笔相较于毛笔,在书写上更加快捷和实用。且鲁迅在提议使用钢笔书写的同時,并未抛弃传统书写工具毛笔,也没有认为毛笔应该被不断进步的时代抛弃。鲁迅在书法作品中常有接受与批判的观点,体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扬弃、继承和革新,在辩证中认识传统,在创新中转化传统,这亦是一种超越之美。

参考文献:

[1]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诗稿[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

[2]《鲁迅手稿全集》编辑委员会.鲁迅手稿全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3]孙洵.民国书法篆刻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鲁迅.鲁迅文集[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7.

[5]萧振鸣.鲁迅的书法艺术[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6]秦硕.鲁迅书法珍赏[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陈幸尔,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鲁迅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鲁迅,好可爱一爹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鲁迅《自嘲》句
鲁迅的真诚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基于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建的新思考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