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城“有常有变”画学思想探析

2023-12-03白冰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金城

摘 要:金城,作为近现代北京地区传统派画家群体的领军人物之一,不仅是北方画坛领袖,还是连接南北及中日画界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文绘画技艺精湛,其艺术思想主要聚焦于《北楼论画》和《画学讲义》等理论文本,同时也散见于《藕庐诗草》《十八国游历日记》以及某些绘画作品题跋中。着重分析金城在《画学讲义》中“有常有变”这一核心画学思想,肯定金城艺术思想对当今艺术的实践仍有较大的价值。

关键词:金城;“有常有变”;畫学思想;《画学讲义》

金城(1878—1926年),又名绍城,字拱北,号北楼、藕湖,中国近现代画家。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出生于生丝富商之家。金城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在绘画领域实现了罕见的诗、书、画、印“四全”,他对中国艺术有着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四全”也为他的画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并最终凝结成《北楼论画》《画学讲义》《藕庐诗草》等艺术理论文本。

明清之后涌现出大批文人画家,工笔与写意并驾齐驱,但中国画学整体呈现出萎靡之势,因此金城在《画学讲义》中提出学画当“有常有变”的理论:“常谓学画,有常有变,不师古人,不足以言画,泥守古人成法,亦步亦趋,亦不足以言画。画能有常有变,方为大家。”[1]金城认为学习绘画需师古人,但泥于古又会造成亦步亦趋,因此绘画应当“有常有变”。关于“常”与“变”,他在《画学讲义》中有所阐释:“……夫所谓智巧者,不外援古人之成例,变化之、神通之,构造局规,用笔用墨,或浓或淡,有纵有横,若隐若现,穷造化之变幻,极心思之灵妙,循古人之旧章,参一己之新意。”[2]金城认为,所谓聪明灵巧的人,不外援古人的现成范例,画面构图、用笔用墨之浓淡深浅,遵循古人的章程,但还需掺入自己的新意想法,唯有这样才能对其进行变化。可以看出金城所言之“常”,指古人之画法和规矩;而“变”,指对古法之变通。因此,“有常有变”之意在于学习画学不仅要掌握古人之成法,更要勇于对古法进行变通,即所谓“穷造化之变幻,极心思之灵妙,循古人之旧章,参一己之新意”。同时,金城在《北楼论画》中提出的画学三要素,与学画当“有常有变”相辅相成:“学画有三要素。一考察天然之物品。二研究古人之成法。三试验一己之心得。”[3]金城认为,考察天然真物类,非凭空臆造,若如学者,虽不能穷理尽性,但亦能察其常变,故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所见即所得,若不探究先贤之法,仅凭自身之力难以获得成功。因此,“变”是在“常”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学画当考察天然之物品

“考察天然之物品”是在绘画过程中,必须对自然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研究,这是指以法为师,是以客观现实为依据。金城曾说:“善师者师化工,不善师者抚缣素。”又说:“盖师古人画稿,果然无错,然墨守旧本,终无出路,自宜参以活着。活着者何,师造化也。”“师造化”并不是机械地复制自然,而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思考并以客观事物为参照进行的二次创作,从而达到主客观的完美统一。

中国画论史中一直都有对“造化”这一观念的解释。从姚最《续画品》“学穷性表,心师造化”[4],到李嗣真在《续画品录》中提出“顾生思侔造化,得妙悟于神会”[5],再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6],这些画论无一不是在阐明唯有以自然为师,方能领悟绘画的道理、技法、气韵等,从而形成独具匠心的艺术见解,方能创作出具有传世价值的杰出之作。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而来,没有脱离现实生活而创作的艺术作品。如不能够从自然生活中来观察、了解所表现的物象,则不能够把它真实地展现出来,从而丧失绘画所具有的韵味。正如明代画家王履所言,“舍形何所求意”[7]。

尽管金城擅长于模仿古代绘画,但从他的绘画经验和画论中可以看出,他对于造化有着相当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古法的探索。金城在《画学讲义》中提出,“非深得造化天机之理,不能达萧散逼真之妙趣也”[8]。唯有深刻领悟宇宙的奥秘,方能领略到萧散所呈现出的真实而奇妙的魅力。因此他主张,要达到绘画的真实感和趣味性,必须深刻领悟自然所蕴含的智慧。在《画学讲义》中有“一岁之中,除松柏外,各种树木其变体,大概如是。留意及此,则风枝雨叶,一举目间,无非佳画,摹作粉本,以资应用,法无有善于此者焉”[9]。金城认为一年的时间中,除了松柏之外,各种树木的形态和变化都是如此,只要留意到这一点,就会发现它们在不同方面都呈现出各种奇妙的景象,仿佛是一幅精美的画卷,被模仿成了粉本,以供人们使用。同时,金城建议,无论身处何地,都应时刻留意环境变化,一旦发现异彩纷呈的景象,应毫不犹豫地模仿并详细记录下来,这将为日后的绘画创作提供极佳的参考依据。在临摹时还应注意观察和研究自然景物的变化,做到随类赋彩,以形传神。

“学者苟能万念皆空,将名利心一概洗尽,平昔惟知造化为我心怀,我之心怀,印人造化,不受笔墨之累,不存媚世之心则自然入于神妙矣。”唯有内心深处的创造力,方能让绘画自由发挥,不失逻辑,从而呈现出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的画面,让新颖的思想得以充分展现。金城主张,除了师造化外,还应该广泛涉猎名画,这需要长期坚持,方能在画作中显现出真正的功效。

二、学画当研究古人之成法

“研究古人之成法”即指师古法,但若只关注实物而忽视古人之学,亦需经历一番曲折。元代赵孟頫也提出过师古思想,他所提出的古意论,要求艺术创作“贵有古意”,是通过对魏晋和唐代艺术家的表现手法进行深入研究,探究作品所呈现出的“气韵”和“修养”的内涵。但金城所提倡的师古法与赵孟頫的“复古”思想恰恰相反,金城所提倡的正是赵孟頫所反对的宋人之法。金城在探讨画学问题时,经常会表现出对宋代画学的推崇,如在《画学讲义》中提出过:“……不知去古愈远愈不可救。余以为学花卉者,当以宋元为师,宋元不可见,则以明之陆包山,陆师道,周之冕,吕纪,以及项氏诸子为依归,则可平揖寿平,高出诸任之上矣。”[10]同时,金城在《北楼论画》中指出,明清以来的绘画皆失去古人所述的绘画宗旨。古人是以自然造化为师,而后世却以作品为师。师造化者知画真山真水,师画者却只是抄袭模仿,不探其究竟。金城画作中的款文有“用张子正笔法”“仿刘松年”等,从中可以发现他的摹古作品基本上以宋元笔法为主,同时也会涉及一些明代画家。

在《画学讲义》中,同样也明确了金城所师从古法的态度,即学画者对于古人的画诀不必刻舟求剑,但须知古人画作属于哪一派别,气韵、笔墨、位置如何布置,研究透彻之后再读画诀,问题自会迎刃而解。金城主张,在学习和运用古法的过程中,不应仅仅局限于机械的学习和运用,而应该灵活运用古法,充分发挥其长处,避免其短处。这与北宋绘画史论家刘道醇所提及的“六要”中的“师学舍短”理念相契合,即对于古法的使用要能够进行客观的认识,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不是机械的拿来主义。金城主张,学习古法的途径在于模仿古画,当遇到古人的真迹时,应该费尽心思去探究其意义和定义,然后仔细观察其位置、笔法、笔墨和气韵,切勿轻率妄为。此外,还必须注意到古人作画的方法是很有讲究的,尤其是对笔法和墨法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这对学习古法来说至关重要。金城主张,在研究古人墨迹时,应当涉猎一些古人画论,因为若不深入探究绘画表现对象的形态特征,便难以获得个人心得体会,最终只能在有形之处施展,而无法领悟其无形之处。

三、学画当试验一己之心得

“试验一己之心得”,即“师古不泥于古”。这与在明清摹古风特盛的情况下,石涛倡导学习传统要进行消化、吸收,强调自我,旗帜鲜明地提出“法乃我自立”“我自用我法”的思想一致[11]。金城所倡导的“博古”并非以清初“四王”所崇尚的古人笔墨为准绳,而是强调了古人成规对于绘画创作的至关重要性,因为只有在成规熟谙、智巧自生的情况下,绘画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他看来,“古法”是画家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只有“尽其规矩”“随其品类”,才能于创作中“形神无不见其活泼,情景亦足显其逼真也”。

金城认为作画要“有常有变”,自创新意,“借古以开今”,为我所用。不能拘泥于传统,但也不能只是一味机械地模仿自然,而是需要将二者融合,在现实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所思所感,进行艺术创新,最终塑造出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如金城在《秋山雨后》一画中所题:“秋山雨后,青翠欲滴,于沙石间,时射金光,倏忽万象,真一幅李将军画本也!晴窗写此,小变古法,一洗刻画之迹。”正是他不脱离实际,对大自然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记录,获得了深刻的感悟和领悟,从而创作出与前人不同的作品。即便是他的一些名家仿品,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升华和总结,这都是金城没有一味照抄照搬前人,而是将自己对自然和艺术的理解、感悟和提升融入其中的结果。

金城曾言:“今人学画,才能握管,便好大言。辄曰创作,而不知所谓创作者,非徒逞狂怪,胡乱涂抹之谓也。”金城指出,只有通过学习绘画,才能真正掌握艺术的精髓,从而达到言之有物的境界。动不动就所谓创作的人,实则是缺乏对于所谓创作者的认知和理解,这种行为不仅是一种狂妄自大的表现,更是一种毫无章法的涂抹行为。同样,那些通过夸张怪诞的手法来吸引人眼球的作品,也不能被视为真正的创新。他所认同的创新是“法于古人,师于造化,在无意中之挥出,有不自如者矣”。是法古人而师造化时,于无意中挥毫有无。我国从唐代至今,名家每代辈出,名家在成为名家之前何尝不是仔细揣摩研究古代画作,推测古人之心意,遵循古法。名家深知无旧无新,新从旧出,创新需温故。因此金城在《画学讲义》中主张,只有对古代画法进行传承与创新,方能孕育出新的思想,而这些新思想也会成为未来画学的基石。

中国画学的发展源于对传承与创新规律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在《画学讲义》金城曾提出,画学的“六法”与“三品”,本就是作画者必须遵循的法度,若是如果过于自负和傲慢,不为所动,目空一切,那是自欺欺人的行为。金城认为,中国画家要遵循画理画法,对于历代中国画所积累的丰富画理和画法,若持有轻蔑的态度,片面坚持自己的观点,这种行为无异于欺世欺人,毫无意义。

师古法并非是对创新的桎梏,对于如何才能有新意,金城提出:“欲求新颖之意,唯有超越笔墨之境,方能领略新周之境。”借鉴古人笔法之精髓,描绘当下自然之真实状态,传承形物之自由精神。“……学者作画,不多读书,不多游名胜,不多观古人名迹,不特不能作画,并未许其作画也。何以故,盖学者作画,须求其雅,启发其心思,进入于高明卓识,进底于成斯可已。读书所以去其俗也;游名胜,所以扩其智虑也;观真迹,所以求巧妙其心思,而精其艺学者也。”如此,气韵与意境便自然高超,自然会有出人意料,又在人意料之中的新意。

四、结语

总的来说,金城提出的画学三要素“考察天然之物品”“研究古人之成法”“试验一己之心得”,分别为古语常提到的“外师造化”“师古法”“师古不泥于古”,其画学三要素本质所体现的就是继承与创新的画学精神。金城在《北楼论画》中提出的画学三要素是将内心中所思、所想、所感实践到作品中,这与《画学讲义》中的学画当“有常有变”的理论相得益彰,以辩证的思维方式进行对传统的学习和绘画创作,是一种不同于简单照搬西方学术模式的科学精神及学习和应用方式。金城认为,学画既要师法古人“有常”,同时也要经过变通古法“有变”等,以此方式取得一定的成就。从中能够发现,金城的画学理论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总结与升华,尽管他未能突破前人技法,思想上也受到时代和士人阶层观念的限制,导致其艺术思想和艺术创作的创新性、开创性不足,但在当时西方绘画的冲击下,金城发现了一条适合中国画发展的道路,即:对古法进行深入研究,重振晋至元工笔画。金城通过临摹学习与实践创新,使自己成为具有一定造诣并取得突出成就的工笔人物画家,开创了近代工笔人物画先河。在当今美术界质量良莠不齐、工笔画发展逐渐式微的背景下,金城的艺术审美论和艺术功能论都是对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发扬,他的创作教学和画学思想也同样具有启示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9]金城.书画学讲义[J].湖社月刊,1930(31):2.

[2]金城.书画学讲义[J].湖社月刊,1929(23):1-4.

[3]吕鹏.湖社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25.

[4][5][6]潘运告.中国歷代画论选:上[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33,60,158.

[7]周积寅.中国画论大辞典[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152.

[8][10]金城.书画学讲义[J].湖社月刊,1929(21):2-3,1-5.

[11]张曼华.中国画论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8:396.

作者简介:

白冰,河南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猜你喜欢

金城
Magnetocaloric properties and Griffiths phase of ferrimagnetic cobaltite CaBaCo4O7
金城谜朦
金城化学(江苏)有限公司
“追寻金城记忆,书写兰州芳华”
金城小学学生教师节为老师献花
平流雾下的广西金城江城区
等 待
金城造纸厂研制成功以草代木的新型纸
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及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以南航金城学院《高级英语》课程实践为例
金城的漫画艺术与漫画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