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汉乐府《长歌行》
2023-12-03葛晓音
葛晓音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见于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属《相和歌辞》“平调曲”,是这一乐府题的三首古辞之一,列第一首。关于《长歌行》题目的缘起,晋崔豹《古今注》说:“‘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不知何据。李善《文选注》驳斥此说,谓“古诗云‘长歌正激烈,魏武帝《燕歌行》云‘短歌微吟不能长,晋傅玄《艳歌行》云‘咄来长歌续短歌。然行声有长短,非言寿命也”。郭茂倩《乐府诗集》解此题也引李善之说。吴小如先生又引明末朱嘉徵《乐府广序》说:“记曰:‘咏叹之不足,故长言之。此长歌行所为作也。”这些解说都认为“长歌”“短歌”的意思是指“行”的歌声有长有短。而“行”的意思是什么,则古今争议颇多。日本学者清水茂指出《文选》卷二七“乐府上”、古辞《饮马长城窟行》李善注说:“音义曰:行,曲也。”所谓“音义”,当指《汉书音义》。《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中,有“为鼓一再行”句,说司马相如在卓王孙宴会上应临邛令王吉的要求为之鼓琴。颜师古注说:“行,谓曲引也。古乐府长歌行,短歌行,此其义也。”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认为“此言‘鼓一再行,谓一两曲”。清水先生则对司马贞将“再”解释成“两”表示怀疑,因为“再”是表示二度的副词,不是数词。笔者认为这一质疑是有道理的。联系汉魏乐府中不少“行”诗都是分章分节、可配多遍乐曲的特点来看,“再”字是指乐曲的第二遍。《诗经》时代乐章的第二遍曲子就称为“再”。《礼记·乐记》中“再成而灭商”句,王国维《周大武乐章考》认为“是《武》为第二成之证也”(《观堂集林》二),可以作为辅证,因乐曲的一终称为一成。可见“一再行”是指乐曲的第一遍和第二遍,“行”是可以反复数遍的一种乐曲。乐府诗都是配曲歌唱的,其标题往往缀有“行”“曲”“引”“吟”等字样,均表示不同类型的乐曲。《长歌行》就是一首配行曲歌唱的乐府歌辞,因歌声是长长的吟叹而得名。
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借园葵起兴,由万物在四季的盛衰变化,联想到光阴如水流入海不可复归,从而总结出人当及时努力的道理。这种积极健康的思想在汉乐府中显得尤其难能可贵。汉代诗歌充满了对人生短暂、年命不久的焦虑,当时佛教思想还没有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汉人既没有来世的观念,又缺乏后来魏晋玄学中关于自然规律的哲学思考。从帝王到民间流行着迷信神仙方士,寻求长生之术的风气。也有不少人意识到神仙虚妄,主张乘有限的人生及时行乐,这些消极颓废的思想都在汉乐府中有所反映,例如《长歌行》古辞的第二首“仙人骑白鹿”就是写上山寻访仙人求得一箱仙药,祝颂“主人”“发白复更黑,延年寿命长”。又比如著名的《西门行》,据《乐府题解》说古辞“始言醇酒肥牛,及时为乐,次言‘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终言贪财惜费,为后世所嗤”。另外,面对人生可能遇到的各种灾难和意外,汉乐府中也有一些诗歌总结了朴素的人生经验。例如《枯鱼过河泣》以枯鱼为训,劝人们出入慎重,警惕意外。《猛虎行》以“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为比,劝人谨于立身。这些诗里的思想倾向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初的对人生意义的探索。《长歌行》“青青园中葵”在这样的背景上出现,格外不同凡响。此诗用来起兴的园中葵,是古人常吃的一种葵菜。元代王祯的《农书》说:“葵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明代李時珍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种之者颇鲜。”葵菜又名卫足葵,属锦葵科(过去的注本都误以为葵即向日葵。但向日葵原产美洲,十六世纪以后才传入中国)。
首句写春天的葵菜展开碧绿的叶子,连成青青的一片。叶子上晶莹的晨露还没有被阳光晒干,越发显得青翠鲜嫩。这两句起兴既是眼前景象,又暗含了《诗经·小雅·湛露》中“湛湛露斯,匪阳不晞”的意思。葵菜又有倾叶向阳的特性,如曹植在《求通亲亲表》里所说:“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即以葵叶和豆叶向阳的特点自喻。可见葵菜的生长还需要充足的阳光。这就令诗人联想到万物都在阳春的滋养下蓬勃生长,于是情不自禁地赞美春天温暖的阳光普施恩惠,使万物都闪耀着生命的光彩。然而朝露日出即干,正如汉乐府《薤露歌》所说:“薤上露,何易晞!”所以“待日晞”三字中又包含着对朝露易干、光阴短促的忧虑。同样,阳春季节也并不长久,所以诗人在赞美阳春之后,紧接着就说“常恐秋节至”,一旦秋天来临,草木的花叶就都变黄凋零了。由此可见,诗以葵菜这一意象起兴,既在眼前景中包含典故,又巧妙地兼顾了青青园葵沐浴在朝露和阳光中的特点,使朝露速干、盛年难再两重意思伏脉于其中,从而顺理成章地揭示了万物由盛而衰的自然规律。
百川到海不复西归是在万物均有盛衰的意思之外再用一层比喻,从意象看似乎与园葵、华叶不相干,但意脉相连:朝露被晒干,华叶变枯黄,都比喻事物的快速消逝,水流东去不复西归,同样如时光一般快速逝去,无可阻止,无可挽回,这三层比喻的内在寓意和逻辑一致,都指向人的青春和生命的短暂。至此顺势推出最后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诫人们要珍惜短暂的盛年。趁少壮之时及早努力,免得年华老去后一事无成而徒然悲伤,便水到渠成地使诗情达到了最高潮。汉乐府里有一些说理的诗擅把多个寓意相同的不同喻象紧密连接,最后点出寄托所在。这一首也是如此,但从每日所见葵菜起兴,取喻由近到远,层层递进,最为自然警策。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对于此诗的寓意和艺术特点阐发最为透彻:“全于时光短处写长。人有一日之时,有一年之时,有一生之时。一日之时在朝,一年之时在春,一生之时在少壮。之三时者,以为甚长而玩愒则短,以为甚短而勤修则长也。……苟自甘暴弃,谓今日不修而有来日,今年不修而有来年,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冉冉老至,恰如逝水归海,岂有复西之日乎哉?”此诗中“朝露”比喻一日之时,阳春比喻一年之时,逝水比喻一生之时,都着重强调时光之短,正在告诫人们要将短促的生命变长,只有珍惜这“三时”,勤奋学习,提高修养,使人生变得充实而有意义。因而这一对警句不但超越了当时所有汉乐府感叹人生的思想境界,而且世世代代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子孙珍惜光阴、自强不息,可称是千古不磨的至理名言。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