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摩擦学学科开创者温诗铸逝世

2023-12-03

中国新闻周刊 2023年42期
关键词:摩擦学南开清华大学

中国摩擦学学科的开创者温诗铸,于近日逝世。

据清华大学官网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摩擦学专家、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温诗铸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1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温诗铸是国内开展摩擦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一直坚守在摩擦学研究的前沿。作为学术带头人,温诗铸带领团队发展了面向工程问题的弹流润滑理论,提出了薄膜润滑理论,推动了现代润滑设计理论的发展;开拓了纳米摩擦学研究,为超精密表面制造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开展机械界面科学与技术研究,推动了摩擦学学科向广度方向发展。

温诗铸为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摩擦学专业的研究生与博士后,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雒建斌,其1991年进入清华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时就师从温诗铸。温诗铸曾先后出版了七部学术著作,其中,由他主编并于1989年出版的《摩擦学原理》,至今仍作为摩擦学领域的宝典,受到国际上的赞誉。此外,由温诗铸担任名誉主编、雒建斌担任主编,于2013年创刊的期刊《摩擦》,2016年6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收录。他还专门设立了“温诗铸枫叶奖”,用以奖励在摩擦学及相关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未满40周岁的优秀青年学者。他经常鼓励学生和青年教师要敢于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1932年11月,温诗铸出生在江西丰城。他的童年是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中度过的,与家人颠沛流离,生活艰苦。日本侵华的残酷事实,激发出了温诗铸“为国家造枪造炮”的雄心壮志,幼年的他立志要发奋读书,凭借个人的坚持和勤奋考取了重庆南开中学。温诗铸的高中阶段恰逢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当时是白色恐怖的重灾区,温诗铸与南开中学的其他进步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位于重庆的地下党组织,负责开展学生运动。南京“四一惨案”爆发后,学生们不怕危险上街游行,在反对国民党政府暴行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学校的三名教师和同班同学父亲的壮烈牺牲。

1951年,新中国建立两年后,在重庆南开中学接受了最好教育的温诗铸进入清华大学深造,考虑到祖国的安全要靠先进的制造业来保障,他选择了机械制造系。1955年从清华大学毕业时,他获得优秀毕业生金质奖章并留校任教。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时期,很多东西都要从头学起。温诗铸响应国家需要,先后主持过起重机、高速轴承等项目,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批斗被下放的岁月里,温诗铸仍带领一批工农兵学员承担了西气东输工程的部分项目。对于“文化大革命”在知识界造成的影响,他感到痛心,但仍心怀希望积蓄知识等待机会——“知识分子不能像浮云一样,东风吹往东边跑,西风吹往西边跑”。平反后,他是第一批被派送出国进修的专家之一。

1999年,温诗铸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十年之后,正逢新中国60华誕,他站在国庆观礼台上观看阅兵,感慨良多:“我们的国家正不断走向富强,知识分子们为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学生眼中,温诗铸是要求严格的“凶”老师,但他严中有“松”,并不希望学生循规蹈矩,而是希望他们能不拘一格,甚至出些“鬼点子”。一次讲座中,温诗铸说:“科学家的精神来自于他的一种爱,科学工作者要有坚定的信念,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要敢于说真话。在坎坷和磨难面前要乐观,笑对人生。”

猜你喜欢

摩擦学南开清华大学
高振魁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论乔斯特的摩擦学学术思想
——纪念摩擦学创始人乔斯特博士诞生100周年
摩擦学分会再获殊荣
《南开话语研究》系列丛书再推出两本新书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央视《大家》栏目:摩擦学家雒建斌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首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会议综述
降低汽车燃油耗的摩擦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