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助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2023-12-03乔治·甘巴马可·王
乔治·甘巴 马可·王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携手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此后十年,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互联互通不断加强,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经贸联系日益巩固。2020年,东盟一举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标志着区域经贸合作新格局的正式形成;2022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中国—东盟双方贸易额同比增长15%。
随着中国—东盟伙伴关系从贸易向其他领域不断深化拓展,人们期待在东盟市场看到更多来自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为命运与共的未来开耕播种。
作为当今世上发展最为迅速的两大经济体,中国和东盟在产业结构上具有极强的互补性。
东南亚地区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生产能力,地区内年轻消费群体日益庞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贸易和资本流动日益频繁,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发展不断向可持续迈进,凡此种种都给该地区带来了巨大机遇。
全新生产基地
中国式现代化经济是以稳定的初级制造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通过大力生产高科技产品,提供高科技服务,同时加大研发投资,中国自身得到不断发展,并向价值链高端跃升,而中国一些科技含量较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或将成为东南亚各国竞相争取的“香饽饽”。
其中,纺织服装业最有可能转移至其他亚洲国家。另外,随着泰国、越南和印尼等国承接电子产业,中间产品和其他科技产业也在相继转移。
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努力探寻地域多样化经营,同时纷纷采取“中国+1”的生产战略,东南亚的市场份额将持续扩大。与此同时,在全球制造業重心持续转移的背景之下,更多的全球FDI将流向该地区。
2021年,流入东盟国家的FDI上升至全球总量的11%,创下历史新高,几乎与中国12%的全球FDI占比持平。同年,中国成为东盟最大的FDI来源国(东盟内部不计入该范围),与日本并驾齐驱。尽管投资进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所中断,但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在疫情防控放开后将持续蓬勃发展。
2022年,中国在东盟的FDI项目大多集中在目的国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上。多年来,中国一直大力投资东盟各国发展势头强劲的制造业,从印尼和泰国的电动汽车供应链,到越南的电子产品,再到新加坡前景光明的制药产业,随处可见中国投资商的影子。
以中国领先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为例,该企业已着手在泰国打造年产能为15万辆汽车的生产中心。泰国之所以成为比亚迪在东南亚的首个生产中心,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该国政府为每辆车提供高达15万泰铢(约合3.1万元人民币)的购买补贴。
然而,泰国并非中国在电动汽车供应链上唯一的FDI目的地。中资企业同样助推了印尼镍冶炼厂的发展,而镍的供应稳定对电动汽车电池的生产至关重要。作为全球最大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中国宁德时代与印尼国有矿业公司ANTAM和电池公司IBI签署三方协议,共同打造从镍矿开采到电池制造的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该项目价值将近60亿美元。
中国太阳能企业东方日升也公布了其在东南亚的首个生产设施投资。该公司将在马来西亚制造高效太阳能光伏组件,未来15年内投资至少约100亿美元。
此外,中资企业在新加坡的投资同样热火朝天。2022年底,无锡药明生物和药明康德同时宣布在新加坡制药行业分别投资约20亿新加坡元(约合107亿元人民币)。
提高生产效率
遍布亚洲的供应链已让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和产能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源源不断的投资,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以及包括RCEP在内的贸易协定的签订,都可能给东南亚地区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从而与中国共享发展新机遇。
即便如此,为吸引更多全球制造商,保持市场竞争力,东南亚国家还需进一步提高自身生产效率。
过去几年里,尽管全球经济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之下,同时深受其他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我们依然能看到东南亚地区未来几年内光明的发展前景,无论是可持续发展和数字科技进步,亦或是经贸往来和财富增长,一切都蕴藏着无限潜能。
这些也为中国企业在后疫情时代寻求持续增长、扩大全球影响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开启机遇之门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掌握各领域的市场动态,还在于实现跨界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从泰国的汽车行业和马来西亚的电子制造业,到印尼的自然资源开发业和新加坡的制药业、金融服务业,都需要有机联系、紧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