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2023-12-03刘小英
刘小英 ,赵 强
(1.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区域畜牧兽医工作站,陕西 榆林 719000;2.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汉区域畜牧兽医工作站,陕西 榆林 719000)
猪副伤寒病是一种传染病,其发生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猪在急性发病后表现为败血症症状,慢性发病表现为坏死性肠炎症状,还可以见于肺部病变引起病猪的咳嗽和呼吸困难。发病严重的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则会死亡。本病给养殖场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猪副伤寒病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归纳,并针对其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旨在为本病的防控提供科学的方法,以供广大养猪场进行参考。
猪副伤寒病多发生于仔猪,对仔猪的危害十分严重。而且本病的发病范围广,造成的死亡率也相对较高,尤其是当养殖场饲养管理不当时,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会呈现出明显的上升,造成严重的损失。
1 病原简介
本病的病原菌为多种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属),其中主要为猪伤寒杆菌和猪霍乱杆菌。病原杆菌两端钝圆,长度为1 ~3 μm,宽度为0.4 ~0.6 μm 之间。该微生物在革兰氏染色中呈阴性,不具备荚膜结构,也无法形成芽孢,但具有周身鞭毛,并且能够主动运动。细菌的培养特性为兼性厌氧或需氧。可以通过普通培养基培养,在37.5℃的环境中生长良好。对本类菌的鉴定可以通过糖发酵试验和血清学反应。这类菌对环境中紫外线、干燥等的抵抗力较强。在环境中可以长期存活,甚至可以达到数月。该微生物对高温和消毒药物十分敏感,通常可以通过使用常规消毒药物来有效杀死它。尤其是生石灰乳可以迅速杀死本类菌。
2 流行病学
猪副伤寒病的传染源是发病猪和带菌猪,它们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一旦进入环境就会污染周围的物体,如地面、墙壁、水和饲料等。健康猪如果接触这些污染物就容易被感染并患上猪副伤寒病。该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也可以通过母猪的脐带和子宫进行垂直传播。尽管猪副伤寒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但它更容易影响猪的健康。因为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猪都易感染本病。尤其是仔猪易感性最高,而且危害性也最大,随着日龄的增加,感染的风险逐渐降低。因此,在猪的饲养过程中,必须加强卫生管理,及时清理猪圈和消毒器具,以降低病原体的传播和感染的风险。
猪副伤寒病在一年中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全年都可能发生。不过,在气温较低的冬春季节,猪副伤寒病的发病率略高,而在气候潮湿的时期,发病率也会有所上升。本病多呈现出地方流行性,也会呈散发发生。本病发病率还与饲养管理有相关性,当饲养条件较差,管理不良时,本病的发病率会有明显上升趋势。如圈舍内不打扫或者打扫次数过少,频率过低,存在着大量发粪便和尿液,长期不消毒,圈舍内没有相对恒定的温度和湿度,通风不良以及饲料和饮水的污染等均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此外,各种因素造成的应激也可以诱发本病的发生。
3 临床症状
感染后,猪体内会有一段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的毒力及感染数量有关,通常持续3 ~30 d。潜伏期结束后,病猪会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速度,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3.1 急性型
急性型病猪多发于刚断奶的仔猪,表现为发病急,发病后体温迅速上升,可以达到41℃左右,病猪食欲减退甚至食欲废绝。垂头呆立,不愿走动,病猪会出现步态不稳的症状,随着病情的恶化,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粪便的气味变得恶臭。在发病初期,病猪表面皮肤上出现有发绀的症状,主要是在耳尖、鼻尖、腹部以及四肢等部位。在病程的后期和末期,病猪出现体温下降,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不畅或呼吸困难。最后因衰竭而出现死亡。通常病程为3 ~5 d。
3.2 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病猪发病后,其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与急性型基本相同。但亚急性型发病的病程稍长,通常可以达到10 ~20 d。
3.3 慢性型
慢性型是病猪发生本病后的一种常见的临床型。在发病初期,症状不够明显,病猪表现为精神不振、体温升高,通常可以升高至40.5 ~41.5℃之间。病猪表现为畏寒、喜欢扎堆,病猪眼睛会有黏脓性分泌物,当病情严重时,这些分泌物可能会将上下眼睑黏在一起,导致眼睛睁不开。有的病猪发病严重,可能出现角膜浑浊的情况。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病猪食欲下降甚至废绝,但饮欲增加,出现先便秘后腹泻的情况。腹泻时,病猪的粪便呈现出水样,多为淡黄色或灰绿色,具有恶臭气味。病猪迅速消瘦,呈现出脱水症状,有的病猪表现为腹痛。有时病猪的皮肤上会出现大面积的湿疹,还可见有绿豆大小的覆盖物,将其揭开后,可见下层有溃疡灶,也有的病猪有咳嗽和呼吸不畅等呼吸道症状。本型猪副伤寒病的病程约为2 ~3 周,也可能更长,最后病猪常会由于身体机能衰竭而出现死亡。
4 病理变化
不同型的临床症状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变化也会有所差异,但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的病变较为相似。
4.1 急性型
急性型的病猪表现为败血症,对其进行剖检后在皮下可见有出血点,并有水肿。肺脏硬化,在间质内有弥漫性的充血,还常伴有小叶间的肿胀和出血,具有弹性。脾脏出现肿大,外观颜色暗红,质如橡皮,切面呈现蓝色和红色的区域。肝脏肿大,表面有黄白色坏死点,呈小米大小。有的病猪的肝脏还表现为糠麸状。肾脏也表现为肿大和出血。病猪的周身淋巴结会肿大,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的肿大现象比较明显。病猪体内黏膜和浆膜均有肉眼可见的出血点。
4.2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病猪的病变主要发生在肠道,包括盲肠、结肠和回肠等区域。肠壁会出现肥厚现象,黏膜表面覆盖有散布的腐败物质。去除这些物质后,可看到下方的溃疡表面,其边缘呈不规则状。肠道黏膜呈现粗糙状态,显示出典型的坏死性肠炎特征。患病的猪肠系膜会肿大并出血,部分病猪还可能观察到淋巴滤泡周围的黏膜突起,伴随着纤维蛋白样渗出物形成的环状结构。此外,在病猪的肝脏和脾脏等部位分布有大量针尖大小的坏死灶,呈灰黄色或灰白色。
5 诊断方法
虽然观察病猪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患有此病,但是确诊还需要依靠实验室方法。由于病原体为细菌,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原分离培养和鉴定,可以选择死猪的肝、肾、脾及肠系膜淋巴结等部位,为确诊该疾病,可以选择对病猪的肠道黏膜和肠道内容物进行涂片染色检查。革兰氏染色后,可在视野中看到红色短小杆菌。将病原菌接种在麦康凯琼脂和SS培养基上,经37℃培养24 h后,该疾病的病原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为透明或半透明,菌落表面平滑,边缘整齐。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部分培养基上的菌落中央可能变黑,这通常由硫化氢引起。对可疑菌落进行生化鉴定,可确诊此病。此外,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也可用于确诊。常见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包括对流免疫电泳、协同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PCR 和RT-PCR 技术。这些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能检测到病料中的少量病原,同时特异性较高,通常不会出现假阳性结果。
6 防控措施
6.1 预防
本病的预防可以通过疫苗接种,能够很好地预防本病的发生。目前,疫苗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通过疫苗接种,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猪副伤寒病的作用。通常养猪场应当选择接种冻干的弱毒苗,这种苗接种后效果良好,产生的抗体具有较强的抵御本病发生的能力。但在接种前要对本疫苗进行稀释,通常应用加入适量氢氧化铝的生理盐水作为稀释液。稀释后的疫苗,给仔猪接种的剂量为1 mL,免疫后的仔猪可以有9 个月的保护力。此外,有的疫苗是通过口服来进行接种的,这样在应用时较为方便,将疫苗拌入到饲料或饮水中供仔猪采食或饮用后就可以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在疫苗接种的基础上还可以应用一些中草药添加剂来预防本病的发生,在临床上常用的中草药有黄芪多糖、香菇多糖、金银花和黄连等药物。
猪副伤寒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密切相关,因此要预防该病,养殖场需在养殖过程中加大饲养管理力度,特别关注饲养环境。在饲养过程中,要勤于清扫圈舍,及时清除有害物质,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加强猪舍通风,以便排除有害气体,减轻猪群应激及呼吸道刺激。除此之外,养殖场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消毒计划,并按计划定期执行消毒。消毒时必须彻底全面,不能留下任何死角。此外,应定期更换消毒液,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消毒液导致消毒效果降低和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同时,严格消毒进入养殖场的车辆、人员和器具。保持猪舍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便猪群适应环境,避免环境变化使猪群产生应激反应。
6.2 治疗
本病可以应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治疗该疾病常用的抗生素包括盐酸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等。但有时由于药物应用较多导致这些药物敏感性下降,这就需要通过应用药敏试验来确定敏感药物。使用筛选出的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常用氟苯尼考的用量为0.2 g/kg 体重,多西环素的用量为25 mg/kg 体重,连续用药3 d 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7 小结
猪副伤寒病在养殖业中是一种较普遍的传染病,主要对仔猪产生严重影响。这种疾病不仅可能导致许多仔猪患病,还可能引发仔猪大量死亡。所以,一旦在养猪场发生本病,要及时进行诊断治疗,以避免病情发展造成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