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目标康复体能训练在青少年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

2023-12-02康亚志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康复训练筛查

康亚志

(合肥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460000)

0 引言

作为人类锻炼身体的主要方式,体育锻炼具有较为显著的锻炼效果[1],但同时也由于运动强度大、对抗性强等原因[2],有较大概率导致青少年在运动过程中产生损伤,从而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与训练活动,同时还会影响青少年运动水平提升[3],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有效的方式提升青少年运动损伤康复效果.

郭丞等人[4]以举重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损伤为例,研究身体功能训练对于损伤康复的影响,结果显示科学的身体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运动损伤症状,快速恢复伤势.陈芳等人[5]针对儿童脊髓损伤康复问题,研究运动训练方法,结果显示通过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儿童脊髓损伤问题.但上述研究中的训练内容均具有明显的针对性,由此导致训练方法的应用产生显著局限性.针对这一问题,本工作研究多目标康复体能训练在青少年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以促进运动损伤康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分析

本研究选取某三甲医院2022年4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期间收治的青少年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共192位,都是正参与系统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且均具有一级及以上水平,其中男性118例,年龄处于14~1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6.4±2.5岁,初训年龄为12±4岁;其中女性74例,年龄处于15~2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7.6±2.2岁,初训年龄为12±2岁.基于运动医学相关领域中的理论标准确定青少年运动损伤的发病率、性质与程度,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分析表1能够得到,在所选研究对象内,对照组与实验组内男性青少年运动员与女性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发病率均为100%.对照组内,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性质为急性运动损伤(65.63%)>慢性运动损伤(34.37%),其中男性青少年运动员急性运动损伤与慢性运动损伤的比例分别为68.42%和31.58%,而女性青少年运动员急性运动损伤与慢性运动损伤的比例分别为61.54%和38.46%;青少年运动损伤程度为轻度(51.04%)>中度(31.38%)>重度(14.58%).实验组内,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性质为急性运动损伤(64.58%)>慢性运动损伤(35.42%),其中男性青少年运动员急性运动损伤与慢性运动损伤的比例分别为65.57%和34.43%,而女性青少年运动员急性运动损伤与慢性运动损伤的比例分别为62.86%和37.14%;青少年运动损伤程度为轻度(53.13%)>中度(36.46%)>重度(11.46%).从整体上分析,青少年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产生急性损伤的概率较大,其中轻度损伤所占的比例最高,且实验组数据与对照组数据之间不存在差异性.

同时,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时经常损伤的部位包括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手腕和脊柱等部位,这些部位的损伤可能是由于运动方式不当、过度训练、缺乏热身等原因引起.

1.2 组别划分与多目标康复体能训练计划设计

1.2.1 组别划分 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全部研究对象划分为两个组别,分别是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男性青少年运动员与女性青少年运动员人数相等,各组青少年运动员基本资料不存在差异性,即p值大于0.05.

对照组内的青少年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康复中采用药物治疗方式[6-8],不实施多目标康复体能训练;而实验组内的青少年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康复过程中,在对照组的康复措施基础上结合多目标康复体能训练,训练每周进行5次,每次进行45 min,训练周期为8周.

1.2.2 多目标康复体能训练计划设计 康复体能训练计划设计过程中,以肌肉平衡性、核心力量性与柔韧性为目标,各目标描述如下:

(1)肌肉平衡性,该目标通常以大肌群为核心进行训练,考虑青少年运动员在产生运动损伤后不适合进行大幅度的剧烈运动,因此在以肌肉平衡性为目标设计青少年运动员康复体能训练内容时,以平衡思维为基础,进行指定的小肌群训练,对于控制训练负荷产生积极影响.

(2)核心力量性[9],以该目标为基础进行康复体能训练计划设计过程中,选用平板支撑静力阻抗模式,由此提升青少年运动员腹背肌肉、盆骨与脊椎的稳定性,通过增强核心力量强化青少年运动员动力链合作[10],有利于损伤区域康复.

(3)柔韧性,以该目标为基础设计的康复体能训练计划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模式[11],训练过程以放松青少年运动员肌肉与软组织为目标,通过训练过程提升青少年运动员体内代谢物排出的效率,增强损伤区域功能,对于消肿祛瘀等问题产生积极作用.

表2所示为实验组内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康复过程中多目标康复体能训练项目及内容.

青少年运动员在受到轻微损伤进行治理3~5 d后,开始多目标康复体能训练,但是韧带撕裂、骨折等严重损伤,需要在康复师的指导下伤口愈合、肿胀消退、疼痛减轻后进行多目标康复体能训练,以免造成二次损.实验组所有青少年运动员均按照上述训练计划进行训练.

1.3 康复体能训练性能测试

1.3.1 身高、体重测试 测试时间设定为每天早上07∶00,在未进餐情况下检测身高与体重.身高检测需要确保误差低于0.1 cm,体重测试过程中青少年运动员需穿着运动内衣实施测量,确保误差低于0.1 kg.每次测量过程进行3次,取均值.

1.3.2 问卷调查 向参与研究的192位青少年运动员发放调研问卷,问卷调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研,主要调研内容包括运动损伤的发病率与程度等;另一方面是针对运动损伤康复情况的调研,主要调研内容包括康复训练后的体能变化情况与训练成绩变化情况.问卷共发放192份,回收问卷192份,有效率100%.

1.3.3 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 在测试分析前,分别对对照组与实验组的青少年运动员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在完成8周训练后,再分别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测试的具体方法如下:

利用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专用套件进行功能性动作测试,在测试前要求青少年运动员先进行慢跑运动,时间为10 min,在慢跑完成后,通过深蹲、直线弓步与肩部灵活性等七项动作完成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不同动作分别进行三次.

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评分由低至高分为四个等级[12],分别是0分至3分,分别表示动作测试过程中伴随明显的身体疼痛、无法有效完成功能测试动作、可有效进行低难度功能测试动作、可有效完成全部功能测试动作.

1.3.4 关节活动度测试 关节活动度所描述的是身体上某一关节的运动弧度[13-14],其能够判断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关节运动量的尺度.以膝关节为例,其中立位与屈伸屈分界分别为伸直0°和90°,在活动度小于90°和大于90°的条件下,可定义青少年运动员膝盖处于屈膝和伸膝状态.

膝关节的有效活动范围为:膝屈曲和屈伸分别为127.5±7.5°和7.5±2.5°,屈膝状态下内旋角度与外旋角度分别在10°和20°左右.膝关节活动范围的变化表示其有较大概率受到损伤.

1.4 数据处理

选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所采集的数据[15].

2 实验结果

2.1 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结果

统计对照组与实验组内青少年运动员开展运动损伤康复计划前后的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结果,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和∨分别表示实验前和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的p值小于0.05,∩和∪分别表示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p值小于0.05.

表3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结果Tab.3 Functional motion screening test results of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分析表3能够得到,在进行运动损伤康复训练前,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的整体得分不存在明显差异;进行运动损伤康复训练后,两组的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整体得分存在明显差异.七组筛查动作中,除肩部灵活性筛查结果外剩余各筛查动作得分也存在明显差异.实验组在运动损伤康复训练前后的得分存在明显差异,对照组在运动损伤康复训练前后得分不存在明显差异,七组筛查动作得分在训练后的测试得分与损伤康复训练前相比呈小幅提升.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通过多目标康复体能训练可显著提升青少年运动损伤后的功能性动作筛查结果.

2.2 关节活动度测试结果

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分别随机选取10位膝关节受损的青少年运动员进行关节活动度测试,并记录两组运动员在损伤康复训练后的测试结果,所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关节活动度测试结果Tab.4 Joint range of motion test results

分析表4得到,在进行运动损伤康复训练后,实验组运动员的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对照组的10位运动员中,有5位运动员膝关节活动范围处于127.5±7.5°内,剩余五位运动员膝关节活动范围与标准范围相比具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对照组的损伤康复训练效果未达到理想训练效果.实验组的10位运动员中,9位运动员膝关节活动范围处于127.5±7.5°内,仅有1位运动员的膝关节活动度未达到标准范围,但差异也并不显著,而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这位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康复训练过程中未严格遵守训练要求,动作没有达到标准.以上结果充分说明实验组通过多目标康复体能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运动员的关节活动度.

2.3 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康复训练后的体能变化情况

运动员体能方面的缺陷不仅是造成青少年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同时还是造成青少年运动负伤康复后进行训练过程中再次负伤的主要因素.考虑上述因素,在进行青少年运动损伤康复训练过程中,需考虑运动员损伤康复训练计划对于其自身康复后体能的影响.通过问卷调研形式统计对照组与实验组内青少年运动员康复后的体能变化情况,所得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康复训练后的体能变化情况Fig.1 Physical changes 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分析图1能够得到,对照组内的96名青少年运动员在发生运动损伤并进行康复训练后,有41名青少年运动员体能与损伤前相比有所提升,占对照组全部人数的42.71%;有39名青少年运动员体能与损伤前相比保持不变,占对照组全部人数的40.63%;而16名青少年运动员在损伤康复后体能有所下降,占对照组全部人数的16.67%.实验组内的96名青少年运动员在发生运动损伤并进行康复训练后,有49名青少年运动员体能与损伤前相比有所提升,占对照组全部人数的51.04%;有45名青少年运动员体能与损伤前相比保持不变,占对照组全部人数的46.88%;仅2名青少年运动员在损伤康复后体能有所下降,占对照组全部人数的2.08%.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实验组通过多目标康复体能训练不仅可以有效防止产生青少年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康复后体能下降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提升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能状态,有利于防止损伤复发.

2.4 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康复训练后的成绩变化情况

图2所示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在运动损伤康复训练后的成绩变化情况.

图2 康复训练后的成绩变化情况Fig.2 Changes in performance 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分析图2能够得到,对照组内的96名青少年运动员在发生运动损伤并进行康复训练后,有11名青少年运动员成绩与损伤前相比有所提升,占对照组全部人数的11.46%;有46名青少年运动员成绩与损伤前相比保持不变,占对照组全部人数的47.92%;而39名青少年运动员在损伤康复后成绩有所下降,占对照组全部人数的40.63%.实验组内的96名青少年运动员在发生运动损伤并进行康复训练后,有27名青少年运动员成绩与损伤前相比有所提升,占对照组全部人数的28.13%;有59名青少年运动员成绩与损伤前相比保持不变,占对照组全部人数的61.46%;而10名青少年运动员在损伤康复后成绩有所下降,占对照组全部人数的10.42%.由此说明实验组通过多目标康复体能训练能够提升运动成绩.

3 结论

本工作研究多目标康复体能训练在青少年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通过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对比能够得到:

(1)青少年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产生急性损伤的概率较大,其中轻度损伤所占的比例最高,且实验组数据与对照组数据之间不存在差异性.

(2)实验组通过多目标康复体能训练可显著提升青少年运动损伤后的功能性动作筛查结果,改善运动员的关节活动度.

(3)多目标康复体能训练不仅可以有效解决青少年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康复后体能下降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提升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能,有利于防止损伤复发,提升运动成绩.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康复训练筛查
点赞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NRS2002和MNA-SF在COPD合并营养不良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智力筛查,靠不靠谱?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