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2023-12-02陈娟丽黄立军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高 彪,陈娟丽,黄立军

(1.宁夏大学,宁夏银川 750021;2.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3.生态安全与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绵阳 621000)

0 引言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此后,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我国西部内陆开放战略高地,成为学术界和决策层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数字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业态,它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推动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数字经济发表过诸多论述,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随后,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2035年,力争形成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数字经济已被视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也必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纵深发展.

学术界对数字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数字经济测度.如刘军等人[3]运用NBI指数和熵值法测算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蔡跃洲等人[4]从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特征方面测算了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二是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赵涛等人[5]采用门槛模型和空间模型测算了中国22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字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发现数字经济可显著促进高质量发展.梁琦等人[6]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中介视角研究了数字经济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发现存在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生态效率提升的中介传导路径,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作用于中国城市生态效率提升的重要路径.现有文献对数字经济的研究颇多,普遍认为数字经济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是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建设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本文借鉴彭文斌等人[7]的研究,从互联网和数字普惠金融两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指数,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索其时空演化特征,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 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1.1 研究方法

1.1.1 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是经典的主成分分析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结合.相比经典主成分分析,时序全局主成分将时序性立体数据变换为一个时序全局数据表,从而更适合面板数据指标合成计算.

1.1.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中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可以用于确定某种要素资源的空间集聚现象,一般用莫兰指数(Moran'sI)度量.本文分别运用全局和局部莫兰指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和描述.其计算公式如公式(1)和(2):

(1)

(2)

式(2)中同理,且由I'绘制莫兰散点图,用于显示各区域单元的局部空间自相关.

1.2 模型选择

为探讨各因素变量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借鉴胡艺等人[8]做法,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引入地理特征变量(经度)和各因素交互项.模型设定如下:

(3)

式中:ISit表示第i个城市在t年的产业结构,longi表示该城市的经度,λ是产业结构与该地区经度交互项系数.

根据空间外溢理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会对其邻近地区经济产生溢出效应.同时,区域间还存在广泛的关联效应.川渝两地有着天然的历史渊源,内部存在可能空间溢出和关联效应.基于此,参照邓涛涛等人做法[9],在进行空间效应分析时先将模型设定为空间杜宾模型(SDM),再进一步检验其是否退化为空间自回归模型(SAR).SAR和SDM设定公式(4)和(5):

(4)

(5)

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2.1 变量选择

被解释变量.本文被解释变量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指数,解释变量是可能影响数字经济发展因素.具体变量含义如表1.

表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指标体系Tab.1 igital economy index system of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利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建立时序立体数据表(16*9*5),降维后处理后计算得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指数.计算过程中指数出现了负数,为了方便动态计量分析,参照廖进中[10]做法,对原始变量进行了“3σ”平移调整,最终得到的数字经济指数如表2.

2.2 数据来源

选取2012—2020年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的144个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各城市统计年鉴和公报,缺失数据由插值法补得.为保证数据平稳性,对所有原始数据均取对数处理,以货币形式计量的变量均以2012年为基期进行指数平减,以消除价格变化对变量的影响.

3 实证过程

3.1 空间格局演变

为进一步探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上述指数基础上,利用ArcGIS10.8.1软件绘制出了经济圈内16个城市在2012、2015、2018和2020年的指数分布图(图1).由图1可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的数字经济指数分布整体呈“H”型空间分布,且在空间上向“成渝”集聚.具体来看,西部以成都为中心,东部则以重庆为中心,“双城”格局凸显.德阳、眉山、绵阳位于西部第二梯度,广元、泸州、达州位于东部第二梯度,资阳得益于“成渝”双核带动,数字经济指数也非常高.南充、遂宁、内江、自贡、乐山和宜宾则位于“经济圈”内的“塌陷区”.

3.2 空间自相关分析

上述空间演化格局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可能存在空间集聚的效应,为此,需要运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对其做进一步验证.

3.2.1 全局莫兰指数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是描述和可视化数据的空间分布状况,以探测空间联系和空间异质性的范围,一般基于Moran'sI来衡量.因此,借用GeoDa软件测算出成渝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数字经济的全局莫兰指数(表3).由表3可见,2012—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城市数字经济全局莫兰指数均大于0,P值在5%水平上显著.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呈现空间正相关,且具有空间集聚效应.

3.2.2 局部莫兰指数 为进一步了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的空间集聚特征,可借助局部莫兰指数绘制出其在不同年的局部莫兰散点图.结果显示,201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局部莫兰散点图中位于H-H和L-L区域的城市共计10个,占比62.50%,2015年占比81.25%,2018年占比56.25%,2020年占比50%.且在5%显著性水平上,圈内数字经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成德绵一线和渝西北地区.

3.3 空间溢出效应

上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演化格局和相关性分析显示可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对模型进行LM和Hausman检验后发现,模型采用时间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较好.

3.3.1 空间计量结果 成渝双城经济圈内交通基础设施较发达,且城市间经济联系较为紧密,故对模型进行空间分析时选用经济距离矩阵.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在SDM模型中,其空间滞后项系数均为正,且非常显著.这说明邻近地区或者经济紧密关联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会对本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其中,经济能力(PGDP)和产业结构(IS)对数字经济的影响最明显.PGDP每提高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约0.5个百分点;IS提高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则提高约3.2个百分点.说明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区域间的经济空间集聚效应非常明显,经济类要素相比地理类要素更能促进地区数字经济发展.

3.3.2 SDM模型空间效应分解 为准确分析各个因素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的影响,参照Lesage[11]做法进一步采用变量变化的偏微分对SDM模型空间效应进行分解,即将各影响因素的总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如表5所示.PGDP、IS在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中的系数均为正,且统计显著.说明其不仅能对城市自身的数字经济发展产生正向影响,也会对周边兄弟城市产生正向影响,即具备空间溢出效应.可见,经济能力和产业结构在数字经济发展扮演者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劳动力水平(UE)和教育水平(CS)在直接效应中统计不显著,但在间接效应中系数为正且统计显著.说明劳动力和教育水平可正向促进周边兄弟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但对城市自身的数字经济发展没有明显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成渝地区信息产业劳动力和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造成的.科技创新(RDF)和技术进步(PL)在直接效应中系数为正,但在间接效应中系数为负,且统计显著.说明成渝双城经济圈内的企业创新创造能力对数字经济的促进作用还不强,其创新创造局限于本地,对周边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待进一步提高.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结论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指数取得了较好发展,数字经济指数逐年上升.指数最低0.10,最高6.95.

(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整体呈“H”型空间分布格局.西部以成都为轴展开,东部以重庆为轴展开.圈内其他城市如南充、遂宁、内江、自贡、乐山、宜宾数字经济指数位于的经济圈的“塌陷区”,但发展后劲很足.总体而言,“双城”格局凸显,集聚效应明明显.

(3)从空间效应看,城市经济能力和产业结构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劳动力和教育水平对城市自身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不明显,但对周边城市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城市自身数字经济发展有较强的促进效应,但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不明显.

4.2 对策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使人均GDP再上新台阶,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截至2020年,川渝人口总计约1.16亿,地区生产总值约7.4万亿,同时期珠三角所在的广东省人口1.26亿,京津冀三省市人口1.10亿,但人均GDP仅为广东的72%,京津冀的82%.因此,川渝两地要抢抓“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机遇,增强对标意识,大力发展生产力,持续提升人均GDP.进一步巩固成都、重庆国家和西部中心城市定位,增强绵阳、宜宾、南充、万州等城市区域辐射能力,推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加速融入新发展格局.当前,四川应加快推动形成以“芯屏存端软智网”为重点的数字核心产业,同时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和农业服务业数字化水平.重庆是我国六大工业基地之一,具有丰富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加快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互联网+”“物联网+”计划,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第三,加快数字经济统筹体制机制建设,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具体而言,四川要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契机,探索建立数字产业集群跨区域、跨平台协同新机制.在区域布局上,成都应重点发展数字经济研发和应用;发展绵阳、宜宾、德阳、遂宁等地集中与数字经济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发展攀西经济区和三州地区依托能源发展数字经济存储基地、处理基地等;重庆应锚定智能制造,加强数字化技术设施假设,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继续推动5G和千兆网布局,扩容提质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国家“星火链网”区块链超级节点,深化拓展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应用,积极参与“东数西算”工程,助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活色生香新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