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设计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
2023-12-02王婉侨
□王婉侨/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设计作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势不再突出。在网络时代,“眼球经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眼球经济”是指实现注意力这种有限的主观资源与信息这种相对无限的客观资源的最佳配置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设计者要熟练掌握数字化手段,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对绘画作品进行迭代创作,以满足欣赏者的体验与需求,第一时间抓住消费者要求,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本文提出了一套“数字化设计+绘画”的创作方法,从“理念”到“流程”再到“具体应用”,详细阐述了设计者应如何去创作。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本文是以“设计者”的视角进行论述的,而非“绘画者”的视角。
1 “数字化设计+绘画”的创作理念
设计指把一种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计划,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设计作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不具有明显优势,市场竞争力显著下滑。在网络时代,“眼球经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其实质是利用公众注意力获取经济收益的商业模式。自媒体和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和关注,采取各种手段哗众取宠,虽受嘲讽,但也成功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设计师要与时俱进,秉承“数字化设计+绘画”的创作理念,对画作进行数字化创作,使得作品更具有竞争力。数字化设计能够给予设计者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所谓“数字化设计+绘画”的创作理念,就是将二维的绘画作品进行三维转化,并在展示的过程中随意切换[1]。通常情况下,三维空间的展示效果显著优于二维空间和一维空间;视频呈现效果同样独树一帜,超越了图片和文字的表达形式;动态展示效果远超于静态展示效果。“数字化设计+绘画”力求最大限度地刺激欣赏者的五感,让观众能更直接地与作品互动,将自己全身心地置身于设计作品背后的故事情节中。
2 “数字化设计+绘画”的创作流程
数字化设计是数字化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数字化设计的目的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设计信息全寿命周期共享,同时实现对象的虚拟再现。在设计创作中,数字化设计指设计者利用灯光、镜面、声音等装置将单一的设计作品多元化,使欣赏者置身其中。“数字化设计+绘画”作品的创作流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图1),阶段一:二维画作的构思或已有画作(例如《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的再创作。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构思还是再创作,都需要设计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多地完善设计作品背后的故事情节。例如: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再创作时需考虑如何通过材料、声音和故事流程来展现北宋商业、手工业的繁荣。阶段二:利用制图软件将画作进行三维转化,软件的优势在于可以还原透视关系、光影关系、材料的质感等,可以最大程度还原创作效果。阶段三:模型的制作,模式的制作效果类似于小型装置艺术,利用相应的材料按照图纸搭建小型场景模型,以便于后续设计作品的制作。值得关注的是,此阶段设计者要有选择性地进行主观调整。为体现某一处历史文化悠久的建筑,可以采用夸张的手法,在遵循形式美法则的前提下,着重放大该建筑的体积[2]。阶段四:根据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设计作品。
图1 创作流程(图片来源:作者制作)
3 数字化设计在绘画作品中的应用
顾名思义,绘画就是一种创作形式,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工具材料,包括笔、板刷、刀、墨、颜料等,在纸、纺织物、木板、墙壁等平面上创造出属于画家自己的形象和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绘画可以通过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的运用,呈现出画家所想表达的概念和意境。而数字化设计则是要打破固有的方式,将二维空间转化为三维空间,将静帧的图像多元化。现阶段,数字化设计的手段可谓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为了直观地体现数字化设计在绘画作品中的应用,笔者主要从模块化重组、无限复制与随意穿插、视角自由与调节自由三方面进行论述。
3.1 模块化重组
所谓模块化重组就是将已知的设计元素进行拆分重组,然后重新组合这些元素模块来创作出新的作品。例如:在写生的过程中,创作者的脑海里一定会有相关的潜意识浮现,“这棵树影响了画面的布局”“远处的秋千应该放在近处”“脚下的灌木丛需要调整下高度”等,此类潜意识使得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意识到不能机械地呈现所看到的景象,而是要有意识地进行位置调整,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模块化重组[3]。同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为了满足大众审美,设计师需要在原有画作上进行二次创作,其中包括保留和重组部分元素,虽然人们能一眼看出新画作中的山、水、树木,但排列位置与原画图像略有不同。以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千里江山图》为例(图2)。《千里江山图》的主要取景地是庐山和鄱阳湖,该幅作品有取景地的影子,但并非一模一样。2021年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该作品与数字技术融合,运用数字投影、虚拟影像、互动捕捉等方式形成艺术作品(图3),虚拟化的设计作品同样只保留了山、水、云(模块),却极具创造性地调整了空间与时间,并进行了重组。
图2 《千里江山图》局部(北宋王希孟创作)
图3 《千里江山图》动态数字长卷 张廉 摄
3.2 无限复制与随意穿插
无限复制是指对某一特定单位的复制与粘贴以达到所需的效果,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无限复制也是对视觉的欺骗。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例,当置身秦俑中时,虽能感受其气势的磅礴,但仍感觉缺少些意味。但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手段可以极大程度地弥补这些遗憾。设想设计者可以利用数字化设计出一批完整的秦俑并将其无限复制,利用光影并结合声音等效果展示在欣赏者的面前,其效果可谓是荡魂摄魄。在设计创作中,随意穿插是一种能够满足特定年代的观众审美需求的设计方法,可以创作出出乎意料但又符合预期的展示效果,例如:在三维空间或是在故事情节中进行随意穿插等。以《清明上河图》为例,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二维的画作,为了让欣赏者更好地沉浸其中,设计者可以采用三维化的技术,结合无限复制和随意穿插,创作沉浸式画面,使用工具和技巧,如电子设备、镜面、灯光和实体物品与虚拟元素的结合,让观众体验到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感官刺激旅程。
3.3 视角自由与调节自由
绘画作品本身是身处二维空间中的图像,观赏者只能从主视图的角度欣赏画作,这使得欣赏过程比较单调,而观察角度在理论上也仅限于180度,实际上可能更小。这样一来,观赏者的视野非常有限。数字化设计的视角下,二维画作需要三维化以实现全方位欣赏,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者都能看到画作,这解除了平面上的限制,增强了视觉效果。设计者还可以将游戏元素融入画作中,使创作更具灵活性和现代感,吸引更多观众[4]。
4 结语
时至今日,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超乎了人们的想象,这就要求设计者紧跟时代的潮流,探索创新理念与技术发展,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受众。本文通过三方面论述了数字化视角下的绘画作品创作。首先,设计者要建立“数字化设计+绘画”的创作理念,在新媒体时代寻找机遇,将技术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其次,本文论述了“数字化设计+绘画”的创作流程,指导设计者如何将二维空间中的绘画转换至三维空间中。最后,本文论述了“数字化设计在绘画作品中的应用”,通过模块化重组、无限复制与随意穿插、视角自由与调节自由的方法,并结合实例,阐述了如何更好地将数字化设计与传统绘画相结合。
总的来说,现如今数字化设计领域的不断发展与推广背景下,数字化设计的发展为设计者带来了更多创造空间,数字化视角的应用也推动了传统绘画的创新。数字化设计与传统绘画的结合将有更广泛的应用,为艺术创新带来更多可能性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