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农业创新的优化对策分析
2023-12-02周璐
周 璐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404100)
0 引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指导引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农业创新,通过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等方式,实现现代农业生产培育方式、营销渠道等的创新,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体系。我国农业逐渐朝着现代化、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升级,现代农业发展规模也逐渐扩大。但目前来看,我国现代农业创新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1],现有的现代农业水平已经难以从生产、销售、加工、技术、资金和人力等方面满足新时代下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导致现代农业创新举步维艰。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创新,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生产和现代农业创新体系建设的源动力。科技创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优化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乡村的全面振兴[2]。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结构不断升级创新,农业种类不断丰富,发展出有机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农业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生态系统不断扩充升级。现阶段,我国农业还无法满足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求,现代农业发展遭遇瓶颈,农业创新相对滞后且创新体系不健全,存在现代农业创新的财政支持薄弱、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主体缺乏创新力、有关农业创新的成果转化率偏低、现代农业创新的配套措施缺失等问题。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创新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理应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分析
笔者以知网的文献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自2017年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逐渐丰富,截至2023年6月,乡村振兴方面的研究热度仍呈现上升态势并且结合的领域更加多样。从研究者们的关注点方面看,相关研究主要分布在“发展路径”“有效衔接”“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等方面,产生了许多的研究成果。从国家推行的政策方面来看,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质量发展”和“脱贫攻坚”这两个方面,通过政策衔接,分析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但自从2019年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乡村振兴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相互契合,许多研究者已经从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其中,以农业采摘旅游为代表的创新型农业发展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还通过农业数字化创新赋能乡村振兴,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3]。
国家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之一是要在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创新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注入新的动力。我国大力提倡的创新发展战略之一就是农业创新,农业创新也一直是农业农村发展方面的热点。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农业创新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愈发明显,农业创新基地和各类孵化基地的建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但是,目前的农业创新对乡村振兴的推动集中在路线分析方面,从宏观上分析前者对后者促进作用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在路线分析的研究基础之上,将视角放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去分析农业创新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对农业结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创新主体、科研转换率和政府配套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以宏观的视角分析农业创新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2 我国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
2.1 我国现代农业创新的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持续推动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粮食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粮食综合产量呈不断增长状态,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3 657亿斤[4],创历史新高,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端好了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2.1.1 现代农业创新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科技创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中逐渐承担起了更重要的作用,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7%,科技在农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不断推广和应用,我国的现代农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业总产量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5]。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国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1亿kW左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2.1.2 现代农业创新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有利于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我国从单一的种植农业向多样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 731亿斤,相比去年增加了74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此外,畜牧业、渔业、林业的总产值也在不断增加,表明我国农产品总体品质不断提升,农产品产量提高,质量不断上升,品种也不断优化,更加具有产品特色,更加绿色健康。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的生产结构正不断转型升级,整体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随着我国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的逐渐减少,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此外,我国的农业废弃物利用率逐渐上升,农业废弃物利用水平也在持续提高。科学技术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柱,也是农业产业结构改造、转型的源泉和动力,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2.1.3 现代农业创新促进农业生产组织方式转变
我国的农业经营主体不再只有农户,各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不断涌现,现代化农业的生命力不断增强,农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20年底,返乡创业人群有1 000万左右,加上种植户、农资、农产品贸易商等,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已超过2 000万人[6]。这些都离不开科技创新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
2.2 我国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
2022年2月23 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介绍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表示:2021年我国农业生产总体上稳中有进,我国农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趋势,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坚实推进,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3 657亿斤,实现了粮食增收,生猪生产全面恢复,其他农产品的市场供应及价格总体保持平稳。现阶段,我国农村城镇化比例已超过65%,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我国的监测帮扶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坚持守住了脱贫攻坚的底线,推动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助力了乡村的全面振兴。另外,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农村社会稳定安宁。
3 我国现代农业创新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对农业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小
建国初期,我国以重工业发展为主,以农业补贴工业,使得农业发展滞后。之后,国家开始重视农业发展,将农业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制定了相关农业政策扶持农业快速优质发展。2008年以后,我国财政投入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经费投入从73.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63.33亿元。此外,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科研条件,投入13.4亿元重点加强农业农村实验室实验条件建设,改善科研条件;投入26亿元用于对全国农业区县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普及,联合当地政府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落地,逐渐建立起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表明中国已经逐步进入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而我国对农业创新的投入相对于现阶段的科技发展状况来讲依然不足,2009年以来,我国每年的农业科技创新经费投入占总科研经费投入的比例在6.4%~7.4%之间,2012年后还有下降趋势,总体的增长水平并未跟上科技创新的脚步,国家应该更加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增加财政投入。
3.2 现代农业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不足
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等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农业创新的主体,形成了多元化的创新模式,即便如此,我国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还是不足以支撑我国现代农业创新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创新主体的研究成果不能应用于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创新成果相对匮乏单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
3.3 现代农业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7],其中,仅有30%左右的成果可以得到推广和普及,真正运用到农业生产发展中,导致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并且我国地区间的农业科技成果资本化不均衡,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程度与成果资本化程度成正比。由于资金和规模等的优势,现代农业企业使用的农业科技成果较多,而我国农户获得的投资较少,规模也较小[8]。
3.4 现代农业创新缺乏相关配套措施
健全的平台措施可以保障政策行为的顺利进行,农业创新也是如此,现代农业创新过程中的各个步骤都需要相对完善的配套措施。目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的成果推广为主要的配套措施,无法保障创新成果的顺利应用,后续保障工作欠缺,且相关人员的知识水平低、有关创新的理念落后。然而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于科技和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
4 促进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构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上述我国农业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构建一个全新的农业创新体系和框架,主要从农业创新主体、布局、模式、平台以及制度等方面来构建。首先,创新主体要分工明确,按照“战略科技力量—区域科技力量—技术创新主体—新型研发机构”四类分工明确创新主体,构建新时代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新框架;其次,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统筹全国科技资源,引导跨团队、跨领域、跨学科甚至跨单位的大联合、大协作[9],构建高效协同创新模式;再次,根据国家农业创新要求建立从农业创新中心到农业科学实验站4个层次,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最后,同步建立各类创新主体,支撑各个层次创新体系的完善,各级政府应加大在农业科技和创新方面的投入,推动有关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方面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积极为农业科研以及农业创新主体提供政策保护和支持,提供资金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发展,努力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构建完备的现代农业创新制度,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从而推动现代农业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4.2 加大对农业科研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不断提高科技资金的利用率,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科研的发展,实现农业创新。有关资料显示,当前的农业总产值中只有0.2%用于农业科研经费,对此,政府应当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提高资金利用率,为现代农业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新时代的时代特点,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突破方向,对科研经费以不同比例、优化合理地投入到基础研究、应用推广研究以及开发研究中,推动我国现代农业不断创新发展。
4.3 提高农业创新主体的素质水平
人是农业创新的主体,一切农业生产过程的运作都离不开人,从事农业科研以及农业生产的人的知识文化以及道德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的创新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更要加强农业科研队伍建设,从思想和文化水平两方面对其进行积极教育,努力培养一支素质文化水平高的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队伍,积极推动我国农村发展。同时,我国农村科研队伍的发展也要不断汲取新鲜血液,积极与我国各类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建立健全我国农业创新型人才交流机制,提高农业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有利于推动我国整体农业科研水平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4.4 完善农业创新的相关机制和法律法规
在我国依法治国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推动农业创新发展,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新的法律法规为农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为农业创新提供法律保障,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农业创新发展。农业创新的绩效如何、效率如何,需要评价机制来进一步判断,进而提高成果转换率,以市场为中心、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建立与新型创新主体相结合的、针对农业创新的新型农业创新技术评价机制,推动成果落地,提高成果转化率,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推动我国乡村全面振兴。
4.5 健全现代农业创新配套服务平台
农业创新成果能否落地是衡量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标准[10],科研成果的实施推广需要“桥梁”发挥作用,科研机构与涉农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结更离不开中介机构,农村产业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在现代农业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产学研”联结的桥梁与纽带。政府应引导社会资本融入,为多元化科技创新主体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健全农业产业科技服务中介机构运行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信息网络,为农业创新与农业市场的联结构建服务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落地。
5 结语
我国经济社会在新中国成立的7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农业创新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创新兴国、创新强国,未来要坚持乡村振兴战略方针,积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我国现代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变革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形成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合力。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还需要不断寻求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加大农业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