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吉林省数字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2023-12-02李双君
李双君 ,张 雷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近年来,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企业方面,各运营商和科技公司结合先进的技术和自身优势,构建新的农业生产信息产业链,实现数据统一管理和在线共享。在农业生产方面,加快推广新的生产设施和技术,加大智能农机设备的投入,以改善现有高耗低效的生产方式。数字经济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密不可分。只有企业方面和农业生产方面相互合作,共同推动数字农业的发展,才能够实现数字农业的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
1 吉林省数字农业发展现状
1.1 吉林省数字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吉林省高度重视数字科技与农业的融合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数字农业的发展,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印发了《吉林省数字农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据统计,截至2020年末,吉林省农业数字服务平台已经累计接听农民各类咨询电话超过1 700万个,平均每年平台推送农业信息15亿条次。此外,吉林省还统一建设了信息进村入户服务平台,各市县分级管理,建成“六有”益农信息社8 004个,已经有49万农户下载注册,覆盖了全省85%以上的农村地区。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吉林省农村地区宽带接入数量也在逐年增加,2021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有229.23个设备接入互联网。可以看出,吉林省在数字农业方面已经取得一些进展。
1.2 农业机械化水平情况
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其农业现代化水平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这进一步促进了数字农业的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吉林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4 149.1万kW,相较于2019年增长了13.48%,相较于2015年增长了31.61%。机耕、机播、机收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农业机械作业总面积已经达到了15 086.2 khm2,相较于2015年增长了11.5%,其中,机收面积5 312.5 khm2,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5.86%。这些数据表明,吉林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正不断提高,其农业机械总动力、机械作业面积都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1.3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积极推进小农户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地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22年,吉林省家庭农场达到14.2万户,农民合作社达到8.1万户。总体而言,吉林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这种趋势有助于地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更强的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他们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2 吉林省农业数字化发展的必要性
2.1 农业数字化发展的效益分析
数字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趋势和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应用数字技术,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可以实现农业生产与销售的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首先,数字农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无人机、传感器等技术,可以对土壤、气候、植物生长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农民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避免了过度用药和资源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其次,农产品数字化营销增加了农户的收入[1]。在传统的收购方式中,中间商利用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特点,故意降低农产品收购价格,这种行为极大损害了农户的利益,数字农业的应用可以让农户直接与消费者接触,通过在线销售、电子商务等方式将产品销售到更远的地方,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收入。同时,数字农业也可以帮助实现供应链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透明度,降低中间环节的成本和损耗,为农户带来更多的利润[2]。
2.2 农业数字化发展的劳动方式变动分析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传统的种植户工作方式体现为粗放型农业生产,存在成本高、效率低、重复性和盲目性等问题。随着智能农机设备的应用,一些传统农业劳动可以实现自动化,例如,自动化喂养、自动化植保、自动化采摘等,从而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此外,数字农业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农业生产全流程数字化,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决策等环节,提高了农业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和精细化,降低了农业生产中的风险和成本[3]。
数字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对于农业劳动力的各项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业的比重不断提高,而劳动密集型农业的比例在持续下降。数字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需要农业劳动者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例如,对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技能、对农业机械维护和操作的技能等,从而使农业劳动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更高。
2.3 农业数字化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数字农业是利用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推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变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数字农业可以通过精准施肥、精准灌溉、智能化管理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农田病虫害,实现针对性防治,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农业生产情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益,进而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节约能源、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等措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对减缓气候变化有着积极的作用[4]。每个环节都实现安全、可控,有助于节约农业生产资源、减少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高效高产。数字农业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持生态平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吉林省数字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在数字农业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数字农业进程仍然整体滞后。截至2022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75.6%,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61.9%。首先,通信网络不完善。数字农业需要依赖高速、稳定的通信网络,才能实现农业信息的快速传输和处理[5]。但在吉林省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网络信号覆盖率低,网络速度慢,这会影响数字化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其次,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滞后。数字农业需要依靠各种信息化设施,如农业物联网、传感器、数据中心等,但在吉林省农村地区,这些信息化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程度不高,农民难以享受到数字农业技术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最后,由于互联网渗透率和信息化普及率较低,数字农业基础薄弱,数据获取能力也较弱,使得农村信息资源难以真正实现共享,并且难以实现网络化。农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相关的互联网硬件配置也难以适应现代数字农业的发展需求[6]。
3.2 缺乏专业农业数字化人才
从事农业生产和管理的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是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接纳并应用好新技术,才能实现大数据、物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吉林省数字农业起步晚,发展缓慢,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相关专业人才匮乏。吉林省农业从业者和农业企业管理者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通过对农业劳动者的调查数据来看,农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教育开支所占比重偏低,并且多集中在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相对较少,教育开支较少,因而其受教育水平较低,缺少高学历人才。此外,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务农人员工作环境艰苦、当地农业企业相关福利待遇比较低,大多数年轻人选择进城打工,导致务农人口减少、务农人群老龄化严重,而务农老龄化人口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比较低,无法适应数字经济背景下农业产业的发展要求[7]。
3.3 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融合力度不够
数字化农业是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农业经营活动,它与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等多个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吉林省在发展和建设数字农业时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和安排,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在吉林省的数字农业建设过程中,政府、企业、农户等各方的自身定位不清晰,协同推进机制不健全,导致作用发挥并不理想。
数字农业的数据整合不充分、开发应用不足,政府引导不力,生产资料服务平台不完善,仅有省级及部分市级农业部门对数字农业进行扶持,开展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工作,平台较为分散,数量少质量低。这导致现阶段大部分农户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市场信息不对称,种植时存在跟风现象,导致农产品时常出现滞销和积压问题,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还处于较低的层次。此外,地方公共服务机构的不健全也是数字农业在农村发展的一个障碍,数字农业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宣传,但是相关工作人员普遍年龄较大,不具备专业的业务能力,难以胜任数字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总之,吉林省还未能真正建立起发展数字农业的协同推进机制,机制不健全,政策难以得到落实,服务环节不到位,也进一步阻碍了数字农业在农村的发展。
3.4 资金投入不足、数字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数字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支持,以及科技创新的支撑;大量的资金投入是数字农业技术创新的辅助条件,农业科技水平提高才能更好地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目前,数字经济在吉林省农业的发展中存在着资金投入有所下降、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据统计,吉林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1.39%,远低于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的2.44%;2021年吉林省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2.5%,较上一年下降1.5%。整体来看,吉林省的农业资金投入有所下降,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方面较为落后,农业物联网、智慧农业仍处于初级水平,只有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才能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促进数字农业发展。
4 吉林省数字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4.1 加强吉林省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数字农业应用的前提条件和物质保障。首先,吉林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增加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农业基础设备的财政支出预算,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吉林省农村地区网络覆盖情况,使数字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应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引进一流的锁鲜保鲜技术,加大智能农机设备投入,改善农村区域网络信号并完善电子商务平台,这些措施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并促进数字农业产业链的顺畅运转。最后,应建立数据多、专业化程度高、存储容量大的农业数据库,以保障数字农业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积极作用,并充分利用好信息资源,扩大数字农业辐射范围[8],推动数字农业发展,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2 注重培养数字农业领域人才
首先,吉林省高校应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以培养既了解农作物特性,又具备数字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将为数字农业技术提供高水平、高素质的支持。其次,应鼓励进城务工人员积极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同时,政府和企业开展一系列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户提高数字化农业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最后,通过建立产业合作平台,采取“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人才,充分利用未被利用的土地、校舍和院落等资源,并吸引有志向、有能力的青年人来到乡村发展,将先进的技术和设施引入农村,推动数字农业发展。
此外,还应加强宣传培训,开展试点示范。政府对数字农业的推广和培训是影响农户是否应用数字农业技术的重要因素。首先,应从观念上改变农户对数字农业的看法,通过集体广播、电视宣传、人员走访等形式推广,以便其了解数字农业的发展状况、优点和相关知识。其次,通过在本地农户中培养出数字农业致富新农人、开展试点示范等措施,保证数字农业在当地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树立信心,以起到激励当地农户参与数字农业的带头作用。若示范区取得良好发展,将进一步设立多种不同的示范项目,不断积累经验,推进吉林省数字农业建设[9]。
4.3 推动健全数字农业的协同发展机制
在吉林省数字农业的协同发展中,机制的健全至关重要。针对在吉林省的数字农业建设过程中,政府、企业、农户等各方的自身定位不清晰,农户对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等问题,需引入数字技术,实现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引导农户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努力实现以需定产、以销定产,从而在农业生产经营中,获得更大的收益,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引导力度,推动数字农业协同发展机制的建设健全。此外,针对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上的难题,应招收具备经验和能力的专业对口人才,在大力宣传的同时,及时解答农户在农业生产上的数字技术应用问题。
4.4 政府应加强经济职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首先,吉林省政府要做好信息的披露工作。要利用好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及时将数字农业新技术、作物种植注意事项、国内外市场情况的变化甚至是气候的变化等信息收集并传递给农户,使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能够根据这些信息做出最优的生产抉择,避免损失,增加利润收入。
其次,加大区域流通过程中的管理力度,以确保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声誉。近年来,由于流通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而且缺乏严格有效的市场检疫检验手段,外地携带病毒的农产品进入了吉林省农产品流通领域,造成安全隐患,甚至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安全,损害了品牌形象。对此,应成立区域流通管理机构,保障农产品质量和生物安全,保障农户的合法权益。
最后,为保证数字农业技术不断创新,吉林省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例如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计划,以定期填补资金空缺。同时,与当地企业合作也可以确保资金的供给得到保障。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政府可以为数字农业企业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和补贴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数字农业领域;划拨专项资金和设置专项基金鼓励中小农户申请贷款,有助于数字化金融服务链条的优化,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通过采用数字化的金融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偏远乡镇地区的农户需求[10],并将小微农户服务对象扩大到更广泛的范围。
5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吉林省数字农业发展情况,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缺乏专业农业数字化人才、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融合力度不够、数字农业技术创新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较为符合吉林省数字农业发展情况的对策:加强吉林省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培养数字农业领域人才、推动健全数字农业的协同发展机制、政府加强经济职能建设并提供资金保障。通过上述措施,推动数字经济和农业产业的融合,助推吉林省农村地区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