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的路径探索
——基于《2021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 NVivo 分析

2023-12-01柳彩霞刘楚佳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社区院校

柳彩霞 刘楚佳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一、问题的提出

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的质量与水平最终体现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上。因此,社会服务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逻辑基础[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高职院校作为社会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要加强与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融合[2]。《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4]的定位要求。《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鼓励职业学校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6]。国家通过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服务社区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与职责任务。服务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需要,这是区域性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和职责[7]。

反观现状,我国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面临着理念滞后、缺乏共识、外部治理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内部融合机制不畅、协同发展动力不足、办学定位偏失、服务能力不足等诸多困境[8],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职业适应性和社会服务的提升,也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既是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又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实现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基于此,本文以120所高职院校《2021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①资料来源于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专题栏目“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https://www.tech.net.cn/column_index.html.)。(以下简称“《年报》”)为研究对象,聚焦社区教育,探索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服务社区教育服务现状,提出融合路径策略,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水平、促进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框架

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为了满足社区发展需要与个体终身学习,基于社区参与与公民精神,通过整合利用社区各种资源而进行的教育活动”[9]。基于现代社区教育的概念框架,社区教育的内涵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是社区教育服务能力建设,主要体现于加强社区教育,满足社区发展需求与个体终身学习需要的能力建设;二是社区教育推进能力建设,体现为增进社区教育领导力与社区参与能力建设;三是社区教育整合能力建设,体现为增强社区合作与社区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能力建设。

加强与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融合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社区教育,关键在于贯彻新时代发展理念,提升高水平的教学服务供给,建立高效能的系统循环运行机制[10]。高职院校的社区教育服务也将围绕着推进能力建设、服务能力建设、整合能力建设及其具体议题而展开(见图1)。

图1 概念框架

(二)研究对象

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是对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年度总结,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制度措施。2021年评选出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高职院校资源建设优势学校、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四份榜单。其中,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上榜共计60所,代表了其在社会服务方面的突出表现。

本文以120 所高水平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从社会服务贡献程度看,包含60所典型服务贡献学校,有利于分析优质院校的服务经验;从地理区域看,涉及7大区域31个省份,有利于分析不同区域文化下各院校服务特色;从发展水平上看,包含70所双高校,有利于发挥高质量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因此,本文研究样本兼具普遍性和代表性(见表1)。

表1 《2021 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样本构成院校名单

(三)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收集多种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归纳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1]。本研究主要借助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年报》中社区教育内容进行编码分析(见表2)。

表2 社区教育服务文本节点和参考点统计表

首先运用手动编码,建立父节点4个,分别是教育推进能力、教育服务能力、教育整合能力、具体领域形式议题。其次,建立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平台建设、品牌研究、课程开发等9个二级节点;继续生成三级节点22个,参考点926个,涉及家庭教育、老年教育、青少年教育、社区文化、项目合作等具体内容。由此,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树状节点,从而指明高质量高职教育融合社区教育的现状。

三、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的总体特征分析

高职院校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的天然基因、高职院校的基本功能和重要使命[12]。利用NVivo12内嵌的词频分析功能,对120所高职院校年度质量报告中“社会服务贡献”的部分进行高频词汇统计,结果如表3。

表3 样本高频词汇表

由表3可见,培训、技术、服务是排名前三的关键词,而职业、教育、企业、发展、社会、项目、乡村等词汇隐含了较为丰富的信息量。除此之外,社区、研究、活动、基地、合作等词汇均匀地包围在外环。整体可知,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技术优势,通过开展培训、项目合作、乡村振兴等形式积极与企业互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发挥社会服务职能。

(二)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的内涵发展

高职院校的社区教育服务内涵发展主要围绕着推进能力建设、服务能力建设、整合能力建设而开展。通过对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社区教育服务内容的分析发现,双高校、服务典型贡献院校更为积极参与社区教育。从社区教育服务内涵建设可见,高职院校普遍重视社区教育服务能力建设,双高校、服务典型高职院校表现更为突出;而对社区教育推进能力、整合能力方面关注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非典型服务学校和非双高校在社区教育整合能力建设方面显得尤为不足。

1.推进能力建设:社区教育的保障

陈乃林等学者曾指出:“社区教育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形式,而是对社区内各种形式的教育进行综合以产生新功能的教育体制和体系。”[13]因此,社区教育管理是确保社区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建立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改革与发展领导机构,关系到职业院校开展社区教育的系统规划和有效统筹配置教育资源。研究统计发现,部分职业院校已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社区教育服务模式,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社区教育学院、开办老年大学、社会组织合作等(表4)。

表4 社区教育组织领导编码结果

社区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如何引导院校融入社区教育?通过高职院校的配套政策分析发现,大部分院校出台了科研管理相关制度规定,仅少数院校提到针对性的社会服务管理,且集中在社会培训方面,鲜有对社区教育方面的精准指引。

高职院校开展社区教育的组织领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建立职业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联盟,联动、引导职业院校共同开展社区教育;二是学院内部成立专门机构组织社区教育工作,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社区教育学院、志愿者学院、老年大学等;三是学院联动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开展合作框架协议内的服务,如与社区共建“社区居民学校”“区校终身学习联合体”等。

通过进一步的矩阵编码分析发现,社会服务贡献典型学校和双高校更倾向于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或者专属社区教育机构引导院校开展社区教育,与老年大学及社会组织合作开展服务的均占比较低(见表5)。

表5 不同特征高职院校社区教育组织机构的交叉分析表

2.教育服务能力建设:社区教育的支撑

社区教育服务能力建设体现为增强社区教育,满足社区发展与个体终身学习的需要。课程和师资是决定社区教育服务能力的直接因素。课程是社区教育的载体,师资是服务提供者,两者共同决定了社区教育服务的品质。通过报告分析可见,职业院校较好地发挥了课程优势,但在品牌建设、社区教育课题研究方面重视程度显然不够(见表6)。

表6 社区教育服务能力建设编码结果

(1)课程开发:社区教育服务的载体。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综合反映在课程类型和课程数量上。就课程类型来说,职业院校提供的课程涉及道德法制教育类的公民素养教育、文体社团类的素质培育课程、文化知识补偿教育课程及职业技术培训课程。前三种形式普遍、体量大、结构松散、多为单次授课,常见于面向普通社区居民的讲座培训;职业培训课程更显系统成熟,主要依托乡村振兴学院等,面向新型农民、农村干部和退役军人等特定人群系统培训。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社区教育的主要组织机构仍是老年大学,其课程类型系列丰富多样。但院校独立或者联合开设老年大学数量不多。为了回应社区居民多元需求,部分院校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并建立了社区教育课程包、社区教育资源库,如常州市老年人智能技术学习视频资源库等。

(2)品牌研究:社区教育服务的深化。实施品牌化建设,已是所有社区教育实践的共识与行动。品牌拉动已经成为社区教育项目化发展的核心策略和有效举措[14]。资料分析发现,部分职业院校设立了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等研究机构,引导教师开展社区教育项目合作、课题研究,凝练服务经验,培育省市不同层级社区教育品牌。如结合学院资源、区域特色打造主题研学品牌、非遗文化名师工作室、乡村振兴特色项目等,并建设成省终身教育品牌、全国终身学习品牌,打造社区教育质量文化。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职业院校社区教育品牌服务意识、研究积极性整体偏低,“研究者大多是来源于一线的实践者,而职业教育或社区教育专家的研究较为欠缺”[15]。研究样本中仅21所院校有建设社区教育品牌,且多分布在华东、华南,多为双高校。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发展和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的水平呈高度相关。

3.整合能力建设:盘活学校资源谋求效能最大化

社区教育资源兼具教育性和社区性属性,是社区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分析发现,职业院校尝试利用办学优势,合理开发和整合校内师资、课程、环境等资源,深入社区开展服务。资源类型主要包括:基地建设、平台建设(表7)。

表7 不同特征高职院校社区教育整合能力的交叉分析表

资源整合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发展过程。科普基地、实训中心等物质文化资源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报告分析可知,随着社区教育理念和活动的不断深化,部分职业院校挖掘职业体验中心、科普基地、体育馆、图书馆、名师工作室等资源,以全民学习周、职业教育活动周、科普周为契机,将青少年“引进来”,社区教育资源不断被认知、开发和利用。

信息化、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通过各种互联网终端设备获取学习资源,如课程、微视频、资讯等,拓展学习时空,这种社区教育模式日益成为社区居民居家学习、自我完善的模式之一。职业院校逐步开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发新媒体平台,并联动机构组织合作,如建设全民终身教育学习网、社区教育公众号等,开展主题培训和系列化培训教学,但院校参与度仍有待加强。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职业院校社区教育整合能力建设整体偏低。相对而言,双高校和典型服务学校更重视基地建设和平台建设。

(三)拓展服务领域范围,创新教育多元形式

职业院校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培训”“社团活动”等社会服务均涉及社区教育。通过对报告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发现,教育内容不限于学科教育,包括了公民素质教育、社区文化教育、家庭教育、老年教育、健康教育等。内容特征包括:首先,细化服务人群特征,定向开展社会服务。如“助推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行动”等老年服务,依托虚拟体验中心、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等青少年教育,“向阳花”家庭教育公益项目等,均与学校专业资源、实训基地、老年大学、家庭教育工作室等平台密切相关。其次,积极回应社区议题,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如关注社区环境治理、文化资源挖掘传承、居民(村民)自治等问题,开设“道德经与百姓生活”系列课程,开展普法、环保、交通主题服务等。社区教育内容凸显在地化特征,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社区教育服务形式日益多元化。高职院校在社区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模式,其中社区培训的形式最为普遍,特别是依托院校乡村振兴学院等开展的新型高素质农民、基层干部、退役军人的系统培训,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次为志愿服务。一方面,专业教学团队利用专业资源开展通识性培训、主题体验公益服务、技术指导。党员教师下沉社区、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另一方面,学生(社团)通过服务定点社区、“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如电器维修、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禁毒宣传、学困儿童社区帮扶等,有效补充了社区教育服务队伍。项目合作是推进高职院校与社区合作深化、持续的重要联结方式。目前深度合作项目整体偏少,已经实施的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系统项目、“梦想书屋”、“区校互助计划”等。项目合作是提升社区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表8)。

表8 社区教育服务具体领域形式议题编码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是学院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内涵,也是体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重要方式。加强职业院校社区教育推进能力、提升社区教育服务能力,扩大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效度是高职院校融入社区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三大支撑。这也为新时代职业院校参与社区教育、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将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承担社会责任,发挥实践价值,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院校、院企深度融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推进能力整体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主体力量单一、薄弱,院校重视力度不够。极少数院校设置社区教育专门指导机构,其他多为院校层面无统一部署、挂靠其他部门或教学单位自行组织等,且激励机制欠缺。因此带来资源使用效率不高、重复建设等问题。部分社会服务典型贡献学校在逐步探索联盟办学、行企横向合作,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教育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启示。

首先,发挥院校集团化联盟在社会服务方面资源共享的优势。《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办学实体。双高校职业院校组建教育联盟,可利用集团化办学平台,发挥集群效应,实现区域、联盟、集团内外资源优化配置,在社会服务方面彰显优势,深化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融合。

其次,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业、社会组织融合的力度。目前,华东、华南地区双高校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开始逐步走向深入,包括共同打造品牌项目、提升服务质量、注重技术转让、参与行业标准研制等。但总体而言,较多高职院校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的社会服务水平上,特别是对社区教育的参与程度有待提升。

(二)凸显职业院校社会培训优势,提升社区教育服务能力

积极承担社会培训任务是职业院校落实服务社会基本职能的重要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16]。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支持职业院校承担更多的培训任务[17]。通过对《年报》系统分析可见,开展培训是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且在实践探索中积累了有效做法,但也存在明显问题。

首先,社会培训服务面窄,受训对象集中在校内全日制学生范围,如学历提升培训、学徒制培训、1+X职业资格培训、其他职业资格培训等,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开展的社会培训不足。究其区域分布而言,相对于华东地区高职院校与行企深度融合的社会培训来说,部分学院长年社会培训市场收益小,甚至为零。其次,社会培训缺乏深度和持续性,多为偶发性、零散性公益培训,项目化、系列化的主题培训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培训团队专业性不强,以学生社团和教师志愿团队为主;其次是培训活动设计形式化、内容单一陈旧、单次培训无法深入等。

在继续发挥职业院校社会培训优势基础上,须进一步思考如何提高培训质量,深化全民学习体系建设。一方面,发挥职业院校灵活办学优势,深化职业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职业学院密切对接行业,几乎覆盖传统、现代服务业所有领域。应立足区域特色,充分挖掘职业资源,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代社区服务如养老服务及职业培训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培训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激励教师参与社会培训。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扎根社区,根据社会不同群体需求,选送优质课程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公益培训与市场培训多管齐下,全面打开社会培训服务市场,增强职业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服务能力。

(三)联动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盘活教育资源整合能力

相对于服务推进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职业院校在参与社区教育过程中的资源整合能力最为薄弱,主要表现为开展社区教育过程中各区域资源不平衡、服务内容趋同度高、培训课程设置随意等。如何整合职业院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技术、师资、优质课程、实训基地等,是提升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以更好地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环节。

首先,鼓励建设“双师型”教师工作室。教师是社区教育的重要教学主体,但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未获得足够重视。近年来,各地纷纷鼓励高职示范学校建立由各行业带头人、教学名师、行业工匠主持的名师工作室。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兼具较强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部分服务贡献典型院校基于校内外资源整合视角,通过工作室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社区教育师资,并已逐步形成社区教育品牌。因此,工作室模式在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培育方面具有较大推广价值。

其次,共建合作实训基地。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现有基础设施基础上,通过盘活校内外实训基地、科普实验室、特色场馆等方式,搭建了多层次的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在职业院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需要深入探索参与社区教育的合作形式,如与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共建社区学院、社区教育联盟、社区学习共同体、老年大学、青少年教育基地等,都是值得探索的路径。

再次,开发模块化课程。应整合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突破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框架,融合区域性社区教育需求和特点,增强课程弹性,建立更加开放的地方社区教育课程体系。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门类齐全、课程资源丰富。应通过对地区文化特色资源的开发、社区培训需求调查,围绕社区发展重要议题,科学设计培训体系,遴选优质教育课程,依托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社区院校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