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第一位女摄影家
2023-12-01杨媛敬
杨媛敬
在浙江省浦江县解放西路135号,曾经住过一位女战士,她一生和相机为伴,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她就是新四军第一位女摄影家——陈菁。
陈菁,原名陈梅鹤,1915年出生在浦江县城西街的一个普通家庭。陈菁10岁时,进入浦江县立启文小学读书;毕业后,在哥哥开设的照相馆中负责冲胶卷和洗印照片。
1938年,陈菁结识了在金华地区做党的工作的马丁。当时,马丁正组织进步青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陈菁就是其中之一。当年11月,在马丁引荐下,陈菁奔赴安徽省泾县云岭,被编入新四军教导队总队第八队学习。12月,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3月,陈菁被调到新四军军部摄影室,与摄影室主任田经纬一起承担摄影、胶卷冲印工作。由此,她成了新四军第一位专职女摄影工作者。
在那时,胶卷冲印是非常艰苦的工作。陈菁所在的摄影室设在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的隔壁,设备简陋,只有一架照相机,暗房是用几块黑布缝制而成的一顶帐子。冲印照片难度很大,相纸又是同志们冒着风险从敌占区运来的,马虎不得。
冲洗照片没有显影罐,就用盆代替;没有红灯,就把玻璃涂上红颜料,罩在油灯上用;曝光没有钟表和电灯,就借助太阳光。陈菁常拿着底片一次次从暗房跑到室外,口中数着“一二三四……”记取时间。这样的场景,一天中不知道要重复多少次……
1940年,陈菁拍摄的青弋江章家渡浮桥。
日子久了,陈菁练就了一手冲印照片的好本领。仅1939年,由她洗印放大的照片就达万张。
彼时,叶挺军长也驻扎在云岭,他经常与陈菁讨论摄影方面的问题,还指导陈菁摄影,给她讲怎样取景构图、如何突出主体等。
1940年,田经纬因积劳成疾住院,摄影室的工作就压在了陈菁肩上,相机成了她的武器,哪里有任务,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陈菁拍摄题材广泛,包括新四军军事训练、政治学习、文化生活及战斗场景等各方面。在泾县保卫战中,陈菁将日军烧杀抢掠、新四军指战员奋勇抗敌、胜利后群众欢欣鼓舞、庆祝胜利大会等震撼瞬间一一定格,并将冲洗后的照片与搜集、缴获的照片一起,分送给前来新四军军部参观慰问的新闻记者、知名人士、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等,由他们配合文章发表。美国著名女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曾两次到新四军驻地访问,她经常在文章中选配陈菁拍摄或冲印的照片。
许多爱国华侨看到相关报道后,纷纷向新四军捐献物资,不少华侨青年还从海外归来投奔新四军。陈菁因此多次受到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秘书长李一氓的表揚。1940年“三八”国际妇女节,陈菁被评选为“模范妇女”,在军部召开的排以上干部大会上受到表彰。
1940年初夏,战争形势越来越紧迫,日军调动重兵分布在云岭周围,随时可能对新四军进行“大扫荡”。为了保存资料,避免意外发生,上级要求将军部图书馆的书籍资料和照片等物资,紧急转移至青弋江章家渡渡口对面的黄村。
陈菁和另一名女同志,领着几名运送物资的农民前往黄村。行至章家渡,炮声隆隆,河面上临时搭建了一座由火油箱和木板组成的浮桥。陈菁站在岸上,将浮桥和农民运送物资转移的情景拍了下来。
1941年“皖南事变”后,陈菁在罗炳辉领导的新四军第二师担任摄影工作;次年3月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党校学习兼摄影,毕业后被分配到华中局组织部工作;1943年底任华中局党校机关专职党支部书记。
陈菁拍摄了不少珍贵照片,记录下新四军重要的历史时刻,包括刘少奇赴延安、陈毅接待范长江,及新四军护送5名美军失事飞行员到淮南军部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菁随新四军北上,调任华中局党校机关政治指导员兼支部书记。1947年3月,赴鲁东前线,在鲁中兵站任组织、统计干事。
遗憾的是,在1947年9月的一次战斗中,陈菁保存的不少照片、底片等掉进黄河,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
1949年,陈菁被调到上海海运局工作。1981年离休。1998年2月,在上海病逝。
如今,我们在历史资料中、纪念馆里,还能看到保存下来的一小部分陈菁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烽火硝烟的岁月,承载着永不磨灭的铁军精神,弥足珍贵。
(作者单位:浙江省浦江县融媒体中心。感谢浦江县摄影家协会主席何敏为本文提供线索)
陈菁旧照。
感言
我在浦江县上学时,一直和姑妈(陈菁)保持着书信来往。她多次叮嘱我要努力学习,扎扎实实学知识、打好基础。
有一次姑妈回了浦江,我们学校的老师去看望她时,她特意告诉老师,对我要管教严格一点。当我走上工作岗位后,姑妈又时常告诫我不要做“书呆子”,还要多关心“窗外事”。
在我眼中,姑妈性格开朗、乐观,对人非常热心。她坚定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及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对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自20世纪90年代初创办实业企业后,一直牢记姑妈的嘱托与教诲,踏踏实实搞研发,认认真真做产品,努力把企业办好,努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海某公司董事长 陈必寿
编辑/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