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了少年头 绿了章古台
2023-12-01乔志龙肖建勇赵雷
乔志龙 肖建勇 赵雷
一人一马巡山。摄影/华东洋
李东魁,辽宁阜新人,1983年11月入伍,1986年11月退役,1987年1月至今担任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林场护林员。先后获评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和“最美辽宁工人”、第七届辽宁省道德模范。2023年8月,辽宁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授予彰武治沙群体辽宁“时代楷模”称号。
2023年10月30日一大早,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林场护林员李东魁又开始巡山。
一匹马,一个军用水壶,两三个馒头,一柄长把镰刀。“家伙事儿”一如从前,只是李东魁上马的动作,不再那么矫健。
对于李东魁来说,林场就是他拼搏的“战场”。
一
“到处都是沙坨子地,种菜长不出几棵苗来!”36年过去,李东魁回想起刚到章古台林场报到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章古台林场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地处科尔沁沙漠东南风口,一到春季黄沙肆虐,当地流传一句顺口溜:“一碗米、半碗沙,走一步、退半步,五步不认爹和妈。”粮食亩产锐减,农田村庄一步步被流沙包围、蚕食、吞没。20世纪50年代,这个曾经水草丰美、人丁兴旺的关外府镇,被治沙专家断言:不适宜人类居住,必须整体搬迁。
1987年1月,从部队退役的李东魁,被分配到章古台林场担任护林员。那天特别冷,李东魁按林场通知要求去护林点报到。
在林子里走了好远,李东魁却怎么也找不到护林点。最后,在老护林员的带领下,才找到一处地窨子——这也是他最初工作、生活的地方。
当时,护林点算上李东魁一共4个人。他们每两人一组,轮流巡山。“这里又潮湿又寒冷,饭里还有沙子,真不是人待的地方!”没多久,另外三人一起离开,只剩下李东魁一个人。
一天清晨,李东魁背上背包,走出地窨子,踩着厚厚的沙粒,走向松林。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一人高的松林上,一阵风过后,松涛阵阵。那一瞬间,李东魁想起了父亲——章古台林场的一名老职工。
“父亲曾在这片沙地上植树。”在李东魁的童年记忆里,父亲每天回家很晚,经常一身沙土、一身疲惫。
尽管护林点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最近的集市在五公里之外;冬季大雪封路,几个月都见不到人影……李东魁还是决定留下来。
“不仅要留下来,还要扎下根!”就这样,李东魁与马为伴、以山为家,在山上盖起茅屋、打下水井,一心一意守了下去。工作之余,李东魁喜欢植树,他把树林里新生的幼苗移栽到林疏的地方。每年春季林场统一组织植树,李东魁跑前跑后忙着植树、送水送饭搞后勤保障。
二
每天骑马在林子里走一圈,至少也得十多个小时。累了,李东魁就靠在树下打个盹;饿了,掏出干粮,就着凉水吃几口;闷了,站在沙坨子上喊几声,唱一首军歌……
一天刚入夜,窗外传来凄厉的嚎叫声。李东魁走出茅屋,只见黑暗中有点点绿光,让人头皮发麻。他握紧手中的长把镰刀,悄悄退回茅屋,用木头、米袋顶上门。狼群嚎叫大半夜,直到黎明才散去。
狼走了,李东魁总算能躺下睡个安稳觉。可刚进入梦乡就突然感觉手边冰凉,一摸竟是一条蛇……
一次遭遇沙尘暴,李东魁迷失在沙坨子里十几个小时,觉得怎么也走不出来;还有一次大雪封路,他就着咸菜疙瘩啃冻馒头,挺了大半个月。
类似的事很多,可李东魁觉得“没多大事”。妻子王玉华则过够了担惊受怕的日子:“你再这样下去,我们就离婚!”
李东魁与王玉华都是彰武县人,他们是经媒人介绍相识的。1988年5月,他们结婚时,王玉华还在乡供销社工作。后来,供销社改制,王玉华下岗后承包了一个柜台,卖日用百货。
眼见离婚“吓唬”不了李东魁,2006年5月,王玉华只好退掉柜台,把乡里的房子卖了,跟丈夫一起在护林点安了家。
李东魁外出巡山,王玉华就在家里收拾家务,有时候陪丈夫去巡山、植树。
后来,夫妻俩拿出所有积蓄,盖了三间平房,护林点的烟火气浓了、更像一个家了。
李东魁不喜欢热闹,他很警惕外面的人到樟子松林来采摘野菜、野蘑菇、野果,担心有人抽烟不小心引起火災。他甚至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在林区遇到陌生人,他都会第一时间截住,将对方电话号码存在手机里,等过几天林区平安无事,才会把号码删掉。
2011年春节前,女儿李明明在彰武县县城结婚时,正赶上火灾高发的季节。思虑再三,李东魁还是决定守在这片山林中,没参加女儿的婚礼。“如果参加婚礼,万一着火了,怎么办?”在李东魁眼中,这些树木就是他的孩子,他看着它们长大、成林,遏制风沙前进的脚步。
三
2012年,樟子松价格上涨,樟子松苗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有人动了歪心思,打起了林场的主意,伺机偷伐成材的树木,盗窃树苗。
一次,李东魁逮住一个偷盗者。不承想,那人用力挣脱,一溜烟跑了。李东魁一口气追出约1公里,拽住他死活不放。那人说:“何必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照这样下去,林子毁了,我们的家就没了!”李东魁毫不客气,“我已经报警了!”面对口气强硬的李东魁,偷盗者心虚了,只好乖乖地拿着罚单去林场交了罚款。
个别人打不了林场的主意,开始怀恨在心。一天,李东魁早上起来,发现马被盗了。那是他家里最值钱的“家当”,也是他在护林点工作中的主要交通工具。没办法,他只好借钱买马。一周后,马又被偷了,他再次报警。
那时,李东魁的月工资才几百元,一匹马要花去他半年多的工资。无奈,在等候警察破案的日子里,他只能靠一双脚巡山……走上山坡,仰望满目葱绿,李东魁独自坐在樟子松下,难过得直掉眼泪。
几天后,李东魁惊喜地发现,之前丢的那匹马出现在窗前,马尾巴上还系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它不吃不喝,与其让它饿死,不如还给你。”
老马归来,李东魁心生感慨:“连马都支持我,我还有什么理由退缩!”后来,那匹马老死了,他伤心得3天没吃饭。
李东魁越认真负责,一些人越恨得咬牙切齿,越想给他点“颜色”看看。面对各种恐吓,他不为所动:“当过兵的人不是被吓大的。”
一天,3个蒙面人偷袭李东魁,他被打得头破血流,住了十几天医院。妻子王玉华看他不省人事的样子,在一旁默默地抹泪。
“你这是何苦哩,都这把年纪了,调到林场机关上班,过个安稳的日子不好吗?”李东魁苏醒过来,王玉华苦口相劝。他把脸一转,一句话不说。
这伙施暴者被公安部门抓捕归案了,但有人以为,这次李东魁应该长“教训”了。可把树看得比自己命都重要的李东魁,又牵着马出现在丛林中——他的腰板比以前挺得更直,步子比以前走得更坚定了。这之后,也没人再故意闹事了。
四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树越长越粗壮,林子越来越茂密。树林里,那些干涸多年的小河溪,开始有了清水。偶有人来护林点探访,李东魁盛情待客的一道野味,也仅是河溪里捕的鱼虾。
李东魁的坚守,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一些人为了帮助护林点改善条件,送来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
李东魁心里清楚,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彰武县治沙用沙护林战线上,先后涌现出多名“治沙英雄”:已逝的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治沙书记”董福财,30年钻研治沙之法的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首任党支部书记刘斌,举债造林的四合城镇下河村个体户杨海清……就连他的女儿李明明,任阿尔乡镇阿尔乡村党支部书记后,也在村里组建了“青年护林突击队”,建起了光伏发电站和养殖小区,扛起了治沙护林的重任。
历经几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彰武县完成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6座万亩流动沙丘得到固定,全县林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8万亩增加至2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31.47%,辽宁防沙治沙的第一道防线向北推移了13公里;扬沙天气由1953年的43天下降到近十年的平均5天。
“治沙英雄”的事迹感染了无数人。彰武县人武部每年都会组织民兵骨干来参观见学,听李东魁讲护林故事,和他一起巡山护林、植树造林。
“绿了章古台,白了少年头。”李东魁的青春,在这片林海的每一个角落留痕。
山林苍翠,青山不老。
(喬志龙单位:彰武县人武部;肖建勇单位:阜新军分区政治工作处;赵雷单位:辽宁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感言
放眼一望无垠的人造樟子松林海,不得不敬佩李东魁的付出。他坚守在科尔沁沙地的最前沿,保护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从革命战士到生态卫士,他用几十年的时光诠释了忠诚与奉献。
选择一种职业,关乎理想信念及人生态度。坚持做护林员,不仅是选择了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更是选择了孤寂与艰苦。这需要胆量,需要勇气,更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定力。
护林工作看似平凡普通,但守住的是森林,护住的是青山,带来的是绿色,改善的是生态,平凡中显不凡,普通中见崇高。
愿有更多的李东魁挺立在各行各业的潮头,迎风击浪,奋力前行,勇创佳绩。
——阜新军分区政治委员 刘魁毅
编辑/朱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