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宝军散文所具备的抒情质地
2023-12-01张凯
张凯
高宝军的散文有着纯粹的抒情质地和类似民歌、民谣般的韵味,内里充溢着一股勃勃的生气与热力,忧郁而又明亮,与那些华丽灼热并无深意的散文相比较,高宝军的散文内敛、庄重,显示出了一种精神意愿上的升华和提纯力量,使散文发生了种种新变化。这种变化对高宝军来说,他的散文集《半亩闲田》的创作标志着一种“精神成人”和“化蛹成蝶”的散文学进程,意义颇大。让我说,他的《半亩闲田》是他人生当中的一座驿站,一个路碑,它是一种凝望,也是一次告别,是散文家高宝军半部人生、半世经历、半生体会的结晶,可以说它是一个散文家的精神成长史,更是一个散文家的心灵史。
在雪域高原、在田园牧野、在城镇乡村、在江河湖海、在阿里、在陕北……高宝军涉荒陬,跨戈壁,顶严寒,逆风雪,入户千余家,行五万里,立足每一处,聚焦每一角,从这“一处”“一角”的“老师”那儿取得的最大收获,又聚情、聚思、聚识、聚力、聚心书写从“老师”那儿所得到的每一颗滋味各不相同的果实化转为一篇篇又优美又有质感的作品,这一个转化非一般作者可为,只有像高宝军这样存其心,悟其道,用其妙才能得之。这里我所说的“存其心”,就是“存乎一心”。而这一个“一心”,则是“著书者之心术”。高宝军就是妙用这一个“心术”将所得的“果实”有力地推向全国,向人民致敬,向大地致礼,同时也在引导、呼吁当代作家重回现实,崇尚自然,力求创新,不拘一格,大抒特抒对人世界的美好、希望、痛苦、困扰的感知与思考,这是独特的,可以视为是对当下散文整体概貌的一种有益的审视与反思,在他的作品里也渐次渗透着他所行踏过的各地域的人文景观,折射着古老的历史与当今多变的时光,歌吟着自然的美意与成长的隐痛,逐渐显示出了其作品的圆满与成熟。
《半亩闲田》内所表述的各种地理、风物、气候、文化的落差,折射在精神和美学上,是一次重大的探赜索隐,这,或许也是一次拓振散文重构的新机遇。
散文集《半亩闲田》,可以看作高宝軍目前创作成果的一次较为集中的展现。阅读他的作品能感受到他在创作时,在存心剔除陈旧、在炼化求变,在力求触摸到事物本身,这是一个成熟作家对文学本能的力所能及的苛求。尽管确实很难,尽管眼下难免还存在着些许遗憾,但我们必须感知和抓到文学穿透重重迷雾递过来的那只带有体温的手,才会真正领受和沐浴那种“随时间而来的智慧”,才能得到文学创作的光芒。这是我们每一个作家经历自我时必须要做出的追求和努力。
中国三位文学大家读了《半亩闲田》后,给了高宝军一个极高的评价。李敬泽说:“读高宝军的散文,有诗词的意境和语言,有小说的架构和趣味,把虚与实、思与梦结合得淋漓尽致。这种把散文当诗歌,当小说,当政论写的,当下文坛还不多。”贾平凹说:“当下文学领域,高宝军走出了一条散文随笔的新路子,达到了文字语言的新高地。”邱华栋涚:“高宝军的散文,为当下散文创作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新路。”三位文学权威给高宝军的散文下了一个几乎相似的评价,那就是:高宝军为散文创作走出一条新路。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非常了不起的,足可令高宝军引以为荣的。
在文学创作这条坎坷曲折的道路上,作家们还必须各自探赜索微,刨掘出自己那斑斓多彩能让人心跳的精品力作。
高宝军散文集《半亩闲田》分六辑,收录作品70余篇30余万字,其作品有厚度,有温度,有情感,有味道,让我们看到了高宝军在慢慢地享受着他的写作痛苦与快乐,尽管他苦着乐着,他却在不急不慢地向我们叙述展示着社会的安定安详,也让我们体会到人生的友善。这是一部真切而又经过缜密构思的散文著作,其叙述看似漫不经心的闲言碎语,细细看来,却没有多余的话。而且,作者胸有成竹又紧紧抓住了一个不瘟不火的节奏,从起床到繁星满天,没有一点急迫的情绪。正是这个节奏,才让生活的味道十足地蒸发了出来给读者品尝。
尝之,其韵味十足,不亦神乎,亦欲放歌一曲,才觉怡颜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