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功立当朝,德传万世
2023-12-01李正军翟成鹏
李正军 翟成鹏
北宋诗人欧阳修(1007—1072),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典范,被朱熹评价为“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他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务高言而鲜事实”,主张“为政宽简”“心系百姓”“与民同乐”,被世人所称赞。
为官:铁面无私金不换
天圣年间,朝廷举行科试,欧阳修受命监考。不少考生纷纷带礼物前去求见。一天,朝廷一奸臣的公子提着厚礼来见欧阳修,请求他笔下“留情”,当场遭到欧阳修的拒绝。他说:“叫我徇私舞弊,妄想!”说完,将礼物掷出门去。这位公子讨了个没趣,灰溜溜地走了。事后,欧阳修的夫人杨氏胆怯地说:“他父亲是朝廷命官,又官居一品,得罪不起呀!”欧阳修愤慨地说:“怕什么,大不了丢乌帽,做不了官,就回江西老家去。”
嘉祐三年六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身份代掌开封府。开封府多是一些近戚宠贵,藐视规章制度,肆意犯禁,一旦绳之以法,总是能通过各种途径求得皇帝的圣旨而获赦免。有一次,一个名叫梁举直的宦官因私自役使官兵被送交开封府处理。审理过程中,梁举直先后请来了三道圣旨特许免罪,但欧阳修坚执不从,并将圣旨给封回。七月末,欧阳修又向朝廷上奏:“频降不断的免罪圣旨,不仅严重干扰了执法机关的司法公正,还给人造成皇帝枉法徇私的不良形象。”因此,他希望皇上尊重开封府的判决,谁找皇上说情就罚谁。在欧阳修公正无私的治理下,开封府井然有序,“事无不治”。
嘉祐六年,欧阳修任参知政事,皇帝要他举荐三个可任宰相的人。欧阳修举荐了吕公著、司马光、王安石。吕公著的父亲吕夷简曾诬陷过欧阳修,害得欧阳修下狱。司马光、王安石与欧阳修政见不一、矛盾尖锐,曾使欧阳修遭贬。但欧阳修并不计较这些,世人无不敬服。
为民:与民同乐醉翁情
景祐四年,欧阳修被调为光化军乾德(今湖北襄阳老河口市)县令。一年春天,欧阳修穿便装出城踏青,发现城外关卡围了好多人。原来是有一个饥饿的乞丐,因为偷吃了半个包子,被一个喝醉酒的士兵毒打。欧阳修大喊住手,但乞丐已当场死亡。喝醉酒的士兵见人被打死,也清醒了。他看到是县令,赶紧跪在欧阳修面前,求欧阳修饶过他。欧阳修秉公执法,回到县衙之后,处决了那个士兵。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让无家可归的人都有口饭吃,欧阳修下令,每天都在县衙门口熬上两锅粥,给那些流浪街头的可怜人一口热粥。
皇祐元年正月十三日,欧阳修从扬州改任颍州。一天,欧阳修为访民情,身着便服,和一个随从来到了颍州府北三十公里外的刘营村。临近中午有些饥饿,便到当地的一位老翁家讨要斋饭。在与老翁的交谈中,欧阳修了解到此地近年来天灾不断,地里的庄稼不是旱了,就是淹了,收成一年不如一年。而当地的大财主却称霸一方,经常欺负善良的村民。欧阳修听后记在心中。欧阳修知道老人生活不易,吃完饭后,便让随从把准备好的银子交给老人家。欧阳修私服访民情回来后就下令惩治地方恶霸,并在刘营村一带兴修水利。从那以后,刘营村百姓得以安居,再也没有旱涝之灾了。
欧阳修历来主张为政宽简,特别反对地方官员为了向朝廷显示自己的政绩,聚敛苛剥,扰民害民。他认为“治民如治病”,这个医生是不是良医,不在于排场显赫、口若悬河,关键在于能否药到病除;同样,一名官吏是否可以称良吏,也不在于政绩工程、工作汇报,关键在于能否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便利、得到老百姓衷心的拥戴。曾经有人好奇地问他:“您为政宽简,而政事却丝毫不见废弛,这是什么原因呢?”他笑着回答道:“如果把‘宽理解为放纵,把‘简理解为疏忽,那就一定会导致政事的松弛废止,老百姓就会蒙受其害。我的‘宽,是不苛急;我的‘简,是不繁碎而已。”
为学:勤学善教传万世
宋朝初期,诗文风格尚未脱离五代旧习,辞藻浮华、典丽工整的“西昆体”盛行一时。这种诗体虽然声律谐美、对仗精巧,但是过分注重形式,往往内容空洞无物,不仅缺乏真情实感,而且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了石介等一批激烈反对西昆体的文人,但这些人却矫枉过正,趋向了另一极端。他们崇尚怪诞艰涩的文风,形成了“太学体”,有将文道合一、轻文重道的倾向。欧阳修则认为二者皆不可取。创作不能离开实际生活,须做到内容充实;同时也要重视文学的表达功能,充分发挥文字的作用,不能“言之无文”。只有使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做到文道并重,才能达到“事信言文”的理想状态。确立了为文的基本方向之后,欧阳修力倡新风,以文名世,借自身影响力改善了整个北宋文坛的不良风气,为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
欧阳修也是极其爱才之人。在没考上状元之前,苏轼卓越的才华就引起了欧阳修的高度重视。金榜题名之后,欧阳修对苏轼的文章赞不绝口:“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在和儿子们谈及苏轼的文章时,他甚至感叹道:“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也!”他预言,未来的文坛必将属于苏轼!
嘉祐五年七月,朝廷决定次年举行制科考试。虽然权位日隆,欧阳修礼贤下士之心却丝毫也没有改變,不仅一如既往地提携奖掖苏轼、曾巩等杰出人才,即使对于那些一度失足的年轻人也不轻易放弃。有一个叫吴孝宗的青年,因为年少无知,不知自重,曾做过不少错事,但其文辞出众,有过人之处。于是,欧阳修鼓励他道,君子与众人、智者与愚人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是否犯错误,而在于是否能知过即改。一个人曾经犯错不要紧,只要敏于知过,勇于改过,仍然不影响他成圣成贤。在欧阳修的教导和鼓励下,吴孝宗回乡之后,洗心革面,潜心读书,通过十年的勤奋努力,终于在熙宁三年的礼部省试中荣登奏名进士第一名。
欧阳修刚直耿介,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于经世济民的功业建树中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他不避仇怨,直言谠论,为此他饱受政敌的攻击和陷害,但矢志不改,直道而行。坎坷逆境之中,他超然豁达,意气自若,不作戚戚自怜之态;德隆位高之时,他恬淡自守,急流勇退,不做贪禄恋宠之徒。欧阳修的崇高气节和伟大人格,影响了宋代乃至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