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现代文明

2023-12-01李敏

共产党员·上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李敏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号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跨入新时代,阔步新征程,我们一定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五千多年而没有中断,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大丰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的根本途径中实现的。其中的“第二个结合”,正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张高度契合。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与共产主义理想有契合之处;“不患寡而患不均”,与共同富裕主张有契合之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有契合之处……这种种契合性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征程。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信念,讲求“因革损益”“守经达权”,主张“日新之谓盛德”,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之外,我们的祖先在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演变历程中,推动了中国哲学领域不断拓宽;耒耜、石犁、青铜犁、铁犁、直辕犁、曲辕犁等耕具不断更替,见证了农业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提高;军功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人才选拔制度,让更多有才之士脱颖而出;从甲骨到简牍,从写本到雕版,文字载体与古籍版本的流变,彰显了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思考,“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在风雷激荡中挺立潮头,在闯关夺隘中开拓新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论断、重要思想、重要观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再次绽放出夺目光彩。新征程上,只要我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就一定能让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加充满时代生机。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

统一的中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载体,是维系各族命运,团结每个个体,凝聚万众一心的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六合同风、四海一家”,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而未曾中断,代代传承而始终不变的“大一统”理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秦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起,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在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特展上,一系列璀璨夺目的国宝级文物,反映了各民族共同书写中国历史、创造中华文化的历程,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 新时代新征程上,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仍然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只要继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6个民族“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结成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不断提升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一定能书写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崭新篇章。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我国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与此同时,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胸怀同世界其他文明开展交流互鉴。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为世界文明贡献了精彩华章。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从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到创立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着眼于當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主基调,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着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探索出一条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文明之路,让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熠熠生辉。展望未来,保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一向崇尚和平、和睦、和谐、和合,和平思想早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塑造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和平性格。中国古代的圣贤,无不讲求“天下一家”“协和万邦”,推崇“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断言“国虽大,好战必亡”,民间百姓更是讲究“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兵书,其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之一就是慎战、最好是不战——“不战而屈人之兵”;郑和七下西洋,播撒友谊、和平的种子;数百年前的康乾盛世,当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30%,也从未对外侵略扩张。历史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站在何去何从的历史十字路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对和平和睦和谐理念的传承和追求,让我们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倡导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持续繁荣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响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形成了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面向未来,拥有五千多年璀璨文明史的中国,有着深厚天下情怀的中华民族,必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多更好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见证中华文明的甲骨文正在从高冷变得亲近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