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邓拓办刊育人的思想

2023-12-01刘福同

学习与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邓拓广博办报

刘福同

《前线》第一任主编邓拓

《前线》杂志第一任主编邓拓同志是全党公认的、杰出的新闻工作老前辈。在近30年的办报办刊生涯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许多办报办刊育人的好思想,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出色的编辑、记者人才,为党报党刊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61年,我到《前线》编辑部理论组工作直至1966年《前线》被迫停刊,有幸能在邓拓同志的言传身教下学习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编辑。其丰富的办报办刊育人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坚持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办报办刊方针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坚持“游击办报”的方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邓拓主持出版《抗敌报》,后改名为《晋察冀日报》。为了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保证出版,把党中央的声音传达到前方战士,把前方和后方各条战线胜利的消息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他提出报社要适应游击战斗的环境,坚持“游击办报”的方针。在这一办报方针指导下,报社的编辑、记者一手拿枪、一手拿笔,骡马驮着印刷机,坚守在游击战的第一线,及时忠实地报道了中华儿女誓死抗敌的英雄事迹,如实地记录了敌人的血腥罪行,并对国内外重大事件作了大量的评论。作为敌后抗战报纸中出刊最多的报纸,《晋察冀日报》荣获了“边区舆论界的权威”和“抗战新文化的传播者”的美称。现在远非游击战的环境,但编辑、记者坚守第一线的精神仍应发扬光大。

——提出《人民日报》必须坚持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办报方针。1949年秋,邓拓任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总编辑。他总结长期办党报的经验,强调指出:“要办好报纸,必须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应该是人民报纸的方针,对于党报来说,更是唯一的方针。过去的经验证明,能照着这个方针做得好的,报纸就办得生气勃勃;做得不好的,或是离开这个方针的,报纸就办得奄奄一息,没有生气。”他反复讲:“人民群众是报纸服务的对象,是报纸真正的主人。我们一定要摆正报纸和群众的关系,编辑、记者首先要向群众学习,‘先当学生,后当先生’,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对待群众的基本态度。”他说:“报纸一定要做关心群众的‘热心人’,广大群众关心的问题,不论是思想的、工作的、生活的或者是学习的,报纸都要敢于触及,给以回答,这样,报纸的读者时时刻刻感到你是在关心他,报纸就会办的得人心,就能成为读者的知心朋友。”

——提出编辑部工作的重点应在报社之外,不应在报社之内的要求。邓拓认为,新闻工作者不能是社会生活的旁观者,而必须是社会生活的参加者。他鼓励《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走出报社,到地方、到基层、到第一线去。他说:“编辑部工作的重点应在报社之外,不应在报社之内。我们要想出一切办法,把千万根线索伸展到群众中去!”“不把报社力量撒下去,就不能了解党的政策在各地执行的情况,人民日报就不能起到党的耳目喉舌作用。”在邓拓这一办报方针指导下,《人民日报》大批富有写作采访经验的编辑、记者从报社各级领导岗位上下来,走出报社大门,到全国各地任地方记者。同时,报社还在各省市选拔了一批水平较高的干部担任特约通讯员,各地建立了通讯网,通讯员队伍达万人以上,使报纸能及时反映基层情况和人民群众的呼声。

——提出《前线》的办刊方针是从理论方面指导北京市的实际工作。1958年《前线》创刊时,邓拓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兼《前线》主编,他在向市委写的《前线》创刊报告中指出:“根据彭真同志对理论刊物工作的指示,……编辑方针是根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并且主要是从理论方面指导北京市的实际工作。”按照邓拓的编辑方针,要求《前线》所刊登的文章内容都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及时准确地反映各条战线的工作实际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指导实际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邓拓要求《前线》要有五性:理论性、地方性、时事性、知识性和战斗性。他说:“现实生活向我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迫切问题,其中许多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解答。……应该经常地就党和国家的总任务和实际生活中的各项问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应该强调理论宣传的文章要从实际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力戒教条主义倾向。”邓拓对《前线》的要求很高,他在市委常委会上说:“《前线》虽然是地方刊物,但要办出全国的水平。”

——强调社论是表明报刊观点的旗帜,要求《前线》每期要有社论。邓拓在《人民日报》时就指出:“社论是表明报纸观点的旗帜,报纸必须有社论,才具有完全的政治价值。”他把撰写社论和评论作为报刊工作的重点,要求《前线》每期都要有社论,强调社论要联系实际,有针对性。他身先士卒,在他亲自撰写的《前线》前10篇社论中,有3篇是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针对现实生活中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作风作了尖锐的针砭。

——主张刊物要按照读者的实际需求多开设专栏。邓拓要求《前线》要按照各条战线读者需求,相应地开辟若干专栏,强调专栏文章的内容要密切联系各方面的实际。在邓拓的指导下,《前线》开设了许多专栏。如《支部工作讲话》《农村工作座谈》是《前线》常设的专栏,这两个专栏文章的素材均来源于实际,多是由富有基层党支部工作经验和农村工作经验的同志撰写,因而如实反映了基层党支部工作实际和农村工作的实际。又如《问题解答》《思想杂谈》,也是《前线》常设的专栏,这两个专栏的文章都要根据工作实际和干部群众思想实际中反映出的问题拟定题目,回答和议论问题。再如《逻辑漫谈》专栏是针对在日常实际工作、生活乃至文章和讲话中违反逻辑的现象开设的。这个专栏的文章内容既对违反逻辑的种种现象进行了分析,又普及了形式逻辑的知识。《前线》的专栏文章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邓拓提出的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办报办刊方针,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在党报党刊工作上的具体化,是党报党刊工作应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

报刊是百科全书,编辑、记者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

——提出报纸、刊物应担负起传播知识的职责,使读者从中汲取精神食粮而感到充实。邓拓经常讲:“无产阶级是需要知识的。报纸天天和读者见面,向人们输送精神食粮,应该担负起传播知识的职责,满足读者渴望知识的要求。就一定的意义说,报纸应该是给人知识的百科全书。”他要求《前线》的文章要给读者以广泛的知识教育,中外古今、天文地理、文史哲经无所不谈。他强调,任何思想理论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报纸、刊物要通过知识的宣传教育,使读者从中吸取有用的东西,感到充实。

——编辑、记者要刻苦学习,具有广博的知识,为办好报纸、刊物作贡献。邓拓反复讲,编辑、记者要有尊重知识、热爱知识、探求知识的精神。在一次《前线》编辑部的会议上他热诚地说:“人生要有精神寄托。”鼓励编辑人员既要在自己所学专业上有所成就,使自己成为学者、专家,又要有广博的知识。他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前线》《北京文艺》4 家报刊的负责人和部分编辑、记者座谈会上说:“我们要学习再学习,把前人一切好的经验都拿过来,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服务,把报刊办得更出色。”他强调,编辑、记者要能制定出好的编辑计划、拟出好的文章题目、编出好的稿子,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邓拓特别重视文章的题目,他说:“能出来一个好题目,文章就出来一半了,文章的稿费应付给出好题目的人一半。”邓拓提倡编辑、记者要博览群书,成为具有广博知识的“杂家”。他在题为《欢迎“杂家”》的杂文中说,具有专门学问固然重要,而具有广博知识更有重要意义,有人把知识比较广博的人鄙视为“杂家”,殊不知真正具有广博知识的“杂家”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这就叫“杂家”,我们应该对这样的“杂家”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不要怕人家说杂七杂八,只要有马列主义的根底,就不怕杂,不怕乱。”

邓拓强调,报纸、刊物的质量取决于编辑、记者的水平。他要求编辑、记者一要有广博的知识,二要有正确的观点。对此我深有体会。我在《阵地》杂志工作时就感受到,理论刊物的大量文章虽然主要是刊载别人的研究成果,但是编辑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正确的观点和较广博的知识,否则文章的题目出不好、约不来好稿子、编不出好稿子,甚至有了好稿子也“不识货”,刊物也就很难办好。

——向《前线》的编辑人员提出“三勤”要求:勤读、勤写、勤跑,或者叫勤动脑、勤动手、勤跑腿。就是要勤于动脑学习、思考问题,勤于动手写作,勤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多联系作者和读者。实际上“三勤”是相辅相成的。邓拓说:“一写东西,就会逼你关心实际问题,研究各方面的政策;逼着你学习;逼着你联系群众,改进作风。高高在上的‘新闻官’是写不出东西来的。”为编辑人员做到“三勤”创造条件,实现既办好刊物又培养人才的目的,邓拓提出编辑人员实行“三三制”的设想。即三分之一的人坐班,做日常编辑工作,保证按时出刊;三分之一的人专门学习、写作;三分之一的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三个月或半年轮流一次,使编辑人员得到全面的锻炼,提高编辑工作能力。邓拓的这一设想虽然由于当时编辑人员少和其他原因没有完全实现,但许多同志把邓拓提倡的珍惜“生命的三分之一”作为座右铭,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写作。在日常编辑工作中也经常下基层采访、开展调查研究。邓拓要求编辑人员学习“游击办报”时期在马背上思考问题、在菜油灯下写文章的精神,使编辑人员得到全面的锻炼。

——提倡编辑、记者要广交朋友。邓拓认为,编辑、记者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广交朋友,为办好报刊开路。他在一次北京市报刊编辑、记者座谈会上说:“编辑、记者还应该有广泛的社会交往。要开路,你们就应该走出报社大门,深入群众,广交朋友。各行各业,工人、店员、手工业者、作家、教授、演员等都应该交。否则,编辑、记者的活动场所只是从市委到区委到基层党委,从办公室到办公室,路子就太窄了。有了各方面的知心朋友,和他们共休戚、通血脉,随时听他们的意见,并经常向他们约稿,使他们在报刊上有用武之地。这样,报纸才能真正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和人民群众心连心,报刊也就一定可以扩大题材的范围,打开我们的路子。”他强调指出,交朋友的基础是编辑、记者勤学苦练,使自己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正确的观点。交朋友要知己知彼,自己不苦练功,和别人谈话也谈不拢。他说,正像文章的关键是内容一样,报刊提高质量的本钱是编辑、记者自己的功夫。

邓拓还强调,和作者交朋友,可以使编者和作者相互学习。和专家、学者型的作者交朋友,学习、了解他们的学术观点,和他们共同探讨问题,对办好理论刊物至关重要。我在《阵地》工作时,经常登门拜访专家、学者,虚心向他们学习、请教,探讨理论问题,经常参加各界举办的理论研讨会,不但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约到高水平的稿子,保证刊物的质量,还交了许多知心朋友,有些朋友至今还不断联系,经常探讨问题、交换意见,使我受益匪浅。

不当“新闻官”

这是邓拓的一句名言。他认为,编辑、记者是一辈子的职业,不论担任了什么行政职务,组长、部主任也好,编委、总编辑也好,对报纸来说,也都是本报记者,都应该不断地采访和写东西。“投笔从戎”可以,“投笔从官”不行,一定要反对“新闻官”。邓拓身体力行,在主持《抗敌报》和《晋察冀日报》时,他白天经常要到党政领导机关开会,请示问题、联系工作,晚上在菜油灯下伏案疾书,绝大多数的社论、评论和重要文章都由他亲自撰写。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期间,他白天要参加各种会议,晚上每天值夜班看报纸各个版的大样,审定签发,撰写重要社论。长期以来,邓拓对编辑工作的任何一个工作环节,大到编辑计划的制定,小到一句话、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的改动,都一丝不苟。他说:“报纸工作是重大的政治工作,思想工作,但表现出来的都是日常的具体工作和技术工作,例如排版、组版、标题、校对等等。对待琐碎的技术性工作,我们应该从政治着眼去看待它。做编辑工作,要注意小事……要尽可能把一切都办得让作者和读者看了舒服,满意,对你放心。或者我们干脆可以说:编辑工作无小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人民日报社工作时,他经常是为甄别一个有疑问的字,跑到校对组查《辞海》《辞源》《康熙字典》和《中华大字典》等。他看大样时,如果发现文章某句话有疑问,要特地到印刷车间查对原稿后才放心。《前线》创刊后前10期的社论都由他亲自撰写。后来由编辑部其他领导撰写,由他审改。对《前线》的稿件,无论大小都由他亲自审改签发。他还亲自到印刷厂等着看小样。邓拓长期担任党报党刊的领导,但他从来不把这个领导岗位当作官来做,而是孜孜不倦,日夜笔走龙蛇,为党的报刊事业鞠躬尽瘁。

猜你喜欢

邓拓广博办报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勤奋进取 知识广博
——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金山小学简介
平生赢得豪情在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邓拓挨批后想当颐和园园长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
邓拓不惜血本换苏东坡名画
广博上海大众专场
院报的制胜要素和办报体会
裹着鲜花的毒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