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逻辑脉络与电视节目的文化作为
2023-12-01曾学远
□曾学远
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非遗里的中国》展示蚕丝做的骨钉和硬盘,并规划未来以蚕丝制作脑机接口,更好地和人体融合时,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蚕丝的广泛用途和研发者的创造才智,更是中华传统工艺的强大生命力:它源远流长,沟通古今,前景灿烂。历史、现实和未来就这么奇妙融汇。在节目里,蚕丝以及台州刺绣、龙泉青瓷等“非遗”技艺流光溢彩,纷纷显示出新时代的新作为,带给人们由衷的自豪和自信。无疑,这种自信来自文化,它发源于历史,活跃于当下,并充满对于未来的憧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
近年来,全国各级电视媒体响应总书记的号召,纷纷发力,推出了众多彰显文化自信的节目,从历史、现实或未来三个维度,体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形态与魅力,而这三个维度分别指向文化自信的前提、实质、目标三个方面,其间纵横融汇,姿态缤纷,本文试图一一解析,理清其中的逻辑脉络,为作为重要文化载体的大众传媒提供一点可资借鉴的经验。
化静为动追本源,为文化自信增底气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这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包含了文化的长期积累、沉淀与演化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华文化五千年,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漫长,其渊源深久。从逻辑脉络上看,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获得文化自信的历史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4]
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国宝大会》《典籍里的中国》《艺览吾“遗”》《我在故宫修文物》《一馔千年》,浙江卫视《还有诗和远方》《良渚文明》,北京卫视《上新了.故宫》《最美中轴线》,上海东方卫视《文明探源看东方》,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等,在这方面做了新颖的探索,总的来说是以动化静,通过竞技互动和演绎演示,多角度展现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国宝大会》《一馔千年》《中华好诗词》等即把静态的古典诗词、国宝文物和古代菜肴变成一道道考题,让选手一路比拼闯关。伴随波澜起伏的竞技,中华传统文化得到酣畅淋漓的传扬。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中,激烈竞技所带来的名诗佳句甚至如枪林弹雨倾盆而下,滔滔浩浩,蔚为壮观。选手机敏博学善战的背后是中华诗词、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其间,嘉宾对考题的解析、演员的歌舞演绎、场内场外的互动,更让传统文化变得通俗、鲜活和贴近,与观众产生共鸣。如《2023 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场,嘉宾、选手与神舟十四号飞船上的航天员刘洋连线,让观众从太空饱览星河俯瞰人间,从而前所未有地贴近白居易和谢枋得歌咏星空宇宙的诗境,同时感受到中华民族仰望星空的理想一步步变成现实的豪情,节目由此掀起令人振奋的高潮。
不仅如此,该节目还把这种竞技方式延伸到微信公众号,让观众通过互动答题,学习中国古代兵书《武经总要》里的各种古代兵器知识,每道题目都配有相应兵器的操作动画。
《一馔千年》更别出心裁,从中国古代典籍里搜寻美食,要求应考厨师加以复原,由烹饪专家和文史专家品评鉴定,选出其中的最佳“美馔”。于是,人们看到依据《东京梦华录》《事林广记》《饮膳正要》等古籍的记载,厨师真的烹制出了足以乱真的假蛤蜊肉和传说中的盏蒸羊等。古老奇异的菜品鲜美复活,配上竞技、品评等富于悬念的环节,以及对菜品来由的戏剧演绎,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得到极富动感的表现,且具有现实操作性,令人信服。
而《艺览吾“遗”》《还有诗和远方》《上新了.故宫》《最美中轴线》《我在故宫修文物》《文明探源看东方》则分别沿着明星嘉宾、现代工匠、记者身体力行的主线,探究中华文化——或以学生身份向“非遗”传承人拜师,学习蒙古族箭艺、关东泥塑等,惊叹古老技艺的奇妙讲究和顽强生命力;或以文化采风、文创产品研发者的身份寻访杭州城的南宋风韵,调研北京故宫的古建筑结构等,从中激发二度创作的灵感;或以修复者的身份分析文物的材质肌理,犹如医生治愈病人,唤醒残缺尘封的国宝;或以见证者的身份,兵分多路深入考古现场,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直击文物的出土与修复,以无法辩驳的考古实据呈现中华五千年文明源头和早期发展的丰富形态。
这些化静为动的创新手法让静态的传统文化——诗词、文物、美食、“非遗”技艺和当代鲜活的人——选手、嘉宾、演员、工匠、记者乃至观众发生密切互动,传统文化由此不仅变得可观可闻、可触可感,更被赋予了当代意义。
无疑,这样的追本探源在很大程度上理清和实证了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血脉联系,容易引发广大观众的精神共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而文化认同恰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情感基础,能够让每个中国人从中找到积淀在历史长河里、烙印在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认清这种基因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感悟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建立起最广泛的文化自信,这就是每个人所共同享有的民族记忆,凝结在血脉传承之中、每个人心目之中最神圣的、与自我认同相统一的强大力量来源——民族精神”。[5]
可见,当代电视节目的这种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播,为文化自信树立起前提性、本源性的支柱,或者用一些学者的话说,是找到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的“根”和“魂”,赋予中国自信以深沉而持久的历史底蕴。[6]这就令人如观大树,看懂了它根脉走向,俯仰之间觉得如它一样元气充沛,自信充盈。
张力十足探重器,为文化自信立实证
文化自信除了前提和本源的支持,更需要现实发展的实质性依靠,因为说到底,文化“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与当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方式互相呼应”,因而其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现实性,“没有了现实为基础的文化……自然会慢慢凋零”,[7]而不论过去如何根深叶茂。从这个角度看,发展与当代经济基础相呼应、能体现其历史传承和现实作为的新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现实性、实质性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殷殷期望:“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紧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8]
上文提到的《非遗里的中国》即体现了这一点,不仅传统蚕丝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够制作出与人体和谐融合的骨钉、硬盘、脑机接口,龙泉青瓷经过创新研发后用于装点现代建筑,也令人耳目一新,而台州刺绣经过工艺改良,越发精巧惊艳,频获国际国内大奖,新开发的手提包、蓝牙音箱包、茶盘、口罩等贴近当代生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村里来了“钢铁侠”》《百年商道》则向人们呈现了中国当代农机、超大型远洋轮船的奇观:大马力拖拉机、智能插秧机、水直播机、联合收割机等现代农机在农田里劈波斩浪,不可思议地高效完成耕作,而庄稼人在驾驶室吹空调、听歌,轻松至极;巨形油轮光一扇风帆叶片就有十几个成人高大,站在底下的工人用巧智创造性地将它吊装好……一忙一闲,一大一小,作为现代文化产物的农机、巨轮和驾驭、创造它们的人形成了强烈对比,场景张力十足,让人深刻体会到中国当代制造业改天换地的进步。而数千年耕作技术和招商局一百五十年航运史作为背景,不断穿插其中,体现出一种历史传承,由此达成的既根植于深厚传统,又能推动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新文化形态无疑获得了坚实的现实性和实质性,魅力焕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品牌强国之路》《大国基石》《大国建造》《奇妙中国》等节目同样以人与器物充满张力的对比,凸显长城汽车、格力电器、天然气钻探机械、5G 通讯设施、超级钢结构屋顶等的形态与工艺,满篇洋溢着器物之美,其中的精微、巧妙、繁复、宏大,让人叹为观止。在这里,代表前沿科技的大国重器不仅适应经济基础,而且直接推动着当代生产力的发展,是生命力澎湃的新文化的具象表现。在这些具象表达的背后,人们感悟到的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价值观,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实践逻辑:在近现代化的百年历程中,人们像招商局一样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实践证明全盘西化的“照搬照抄”行不通,唯有自我发奋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像长城汽车闯进欧洲市场、格力电器参与制定国际行业标准那样,取得重大发展和突破,获得更多国际话语权。
由此,这些电视节目以实证的方式,向世界呈现出根蒂深厚的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文化古今延续,时空延展。恰如大树从深根厚土中茁壮生长,不仅让人们看懂了它在地下的渊源,更让人们欣赏到它在地上的繁荣,触摸到它坚实的枝干和茂盛的绿叶,感受到一种屹立于阳光下的挺拔与自信。
个体社会共进步,为文化自信树目标
文化自信的根本目的不在自信本身,而在鼓舞人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作品要“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9]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0]要实现这些文化目标,人自身的发展进步是重要着力点,即通过对个体自我实现的恰当引导,达成全社会价值观统一,凝聚合力,共同进步。
近年来,一系列职业技能竞技节目如浙江卫视《谁是鼎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厨王争霸》《谁是终极英雄》《中国大能手》、广东卫视《技惊四座》等,在这方面颇有作为。这些节目以竞赛闯关的形式,鼓励个体自我成长,诠释出文化自信的目标:在磨砺比拼中同步实现个人价值提升、行业推陈出新和社会进步理想。
在《谁是鼎厨》《厨王争霸》之类美食竞技节目中,选手为角逐“鼎厨”“厨王”的桂冠,展开激烈竞争,这个过程既是选手个体通过磨砺、竞争、学习,不断挖掘潜能,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中华美食文化推陈出新绚丽绽放的过程;《技惊四座》《中国大能手》同样如此,中华杂技艺术和各行业工匠绝活惊艳亮相,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行业技艺的传承发展高度统一,而其所推崇的以精湛技艺和劳动创造获得荣誉的价值观,无疑是全社会普遍认同的主流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社会进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 中国故事》《团结奋进新时代》《闪亮的名字2023》《奔跑的青春》,湖南卫视《在奋斗》《青春正当时》等则以故事和访谈形式,更加强调人在与社会共振中的价值变化,直接传递出发展目标的自信:当年背母上大学梦想走出大山的刘秀祥重回山村当老师,托起更多孩子的梦想,自己也成长为中学副校长、党的二十大代表;因疫情而生意惨淡的深圳包子铺店主在防疫人员的关怀和政府的帮助下走出困境,扩充新店,营业收入增加6 倍之多(《2022 中国故事》);援藏医生梁楠郁在偏远的藏北小城实施医学史上首例海拔五千米以上剖腹产手术,挽救了母子生命,孩子祖父母感恩万分,为孩子起名“党生”,如今当地经济社会大发展,雪域高原不断创造出人间奇迹(《团结奋进新时代》)……
在这里,上节提到的《品牌强国之路》《大国基石》《大国建造》等的大国重器变成了人,通过人的前后对比张力十足地表现人与社会的同步发展,以及党和政府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努力,一种心系民生的大爱荡漾其中,而这恰恰是人民至上、时刻谋求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义,即“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11]让人民群众“通过亲身参与或亲眼目睹改革实践所带来的新事物、新表现”“获取到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文化自信力量”。[12]
这种个体与社会的共同进步,既符合马克思主张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人的个性、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也是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共同提高”的主张,[13]也符合马克思的提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4]以及习总书记强调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观点。[15]而文化,无论是作为广义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还是狭义的包含了文学、艺术、科学的精神财富,[16]归根结蒂都是人的创造,体现着人的智慧、意志和价值观。电视节目要在文化自信上有所作为,在追本溯源增强历史底气、继承发展获得当代实证之后,必然瞄准人本身,彰显人在劳动创造中成长进步,以及他们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奉献和成就,由此赋予文化自信以内在的实践逻辑和终极目标,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归结
从前提本源,到实质发展,再到终极目标,文化自信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脉络。近年来涌现的电视节目沿着这个逻辑脉络,体现了文化上的担当和作为,它让人们看到,本民族文化因为根深叶茂而能历经风雨,生机蓬勃;因为生机蓬勃而得以代代相传,推陈出新,延续至今;因为以人为本、人民至上,获得全民广泛认同,正聚集起强大的创造力量。而只有这种“更具有广泛性意义,更容易直抵人的心灵”的文化自信确立起来了,理论自信才会更有深广度,道路自信才会更加豪迈宽阔,制度自信才会更有民心保障,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上走得更加稳健顺畅。
另外,电视节目摸清了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能更准确地把握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充实节目内涵,丰富节目样态,从而更有针对性、系统性地讲好中国故事,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更好地传播到神州大地和世界舞台,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扩大影响力,增加更多的中国元素和中国印迹,乃至为世界的文明进步提供更多中国经验与方案,添上一把重要的推动力。这恰如2023 年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开幕式所展现的景象,借助现代声光电技术,古都西安以绚丽多彩的歌舞和富丽堂皇的盛世气象,惊艳来宾,向世界传达出中华文化古今贯通生机盎然的魅力,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发展愿望。
电视节目呈现这种文化景观,本身也体现出一种文化自信,能让无数观众浸染其中,恰如观瞻中华文化的大树,不仅看到它深厚的根脉、壮硕的枝干和繁茂的绿叶,还预见到它未来更加绚烂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