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应用综述

2023-12-01赵开宇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8期
关键词:广电广播电视人工智能

邹 雪 赵开宇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播电视科学技术研究所)

科技时代背景下,通信技术不断发展且渗透在人民的生活当中。人工智能在广播电视行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对人工智能在广电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人工智能在广电行业的应用,其中包括在广播电视内容采集、内容生产、内容监管、运营维护、人工智能技术的标准化及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这对助力人工智能技术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应用推广和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1 人工智能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现状

在广播电视行业,人工智能在广播电视内容生产、内容监管、运行维护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提高了电视节目内容质量以及电视节目的转播效率,其衍生出的智能广播、智慧广电、虚拟主播、智慧运维等,为群众带来人机交互的新体验[1]。2017 年,我国首家广播人工智能实验室在长沙揭牌宣布成立,该实验室是由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组建,提出了“人工智能+广播新技术”的理念,利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推动传统广播媒体的创新发展。2022 年科大讯飞团队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帮助北京冬奥会新闻工作者实现2 分钟高效率出稿,实现人工智能与新闻采编的完美融合。2023 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十九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23)聚焦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新技术,展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成果,促进了广电行业与各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

人工智能技术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网络能够快速地寻找筛选出有价值的精品新闻素材,并进行分析利用,提高节目内容质量。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实现转播节目信息内容的精准推送,规避转播不利信息的风险,提升节目转播效率[2]。第二、人工智能虚拟仿真主持人采用关键点检测、特征提取等技术进行建模训练,其主持效果使观众沉浸其中。虚拟主持人能够避免真实主持人出现失误、状态不佳等不可预估的因素,提高新闻内容传播的质量,如湖南卫视推出的“小漾”已经成熟应用于湖南卫视的《你好星期六》综艺节目当中。

2 人工智能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视频剪辑、视频编排、音视频合成、内容监管、运行维护等方面,实现从内容采集、生产、监管到运维整个流程的智慧化模式,助力广播电视向智能化、创新化方向发展。

2.1 应用于内容采集

信息数据采集是一件复杂且工作量较大的事情,需要耗费很多的人力、财力及时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信息数据采集的效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能够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和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对智能采集的内容进行学习建模,筛选并归纳出精细的所需要的内容,对智能生成的文稿采用机器人纠错等方式进行修改完善,可以提高新闻采编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2.2 应用于内容生产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智能化分析处理采集的素材,并且能够对识别到的不同类型的元素进行压缩、剪辑、加工,通过智能机器算法迅速生成所需的节目宣传片等,提高节目制作效率。目前,国内外的人工智能写作工具有很多,比如国外彭博新闻社(Bloomberg News)的写作机器人Cyborg、新闻机构Patch 的写作机器人等,国内的百度智能写作机器人Writing-bots、新华社的快笔小新等已被媒体广泛使用,技术日渐成熟[3]。最近热度高涨的ChatGPT 是一种全新的聊天机器人模型,它能够根据聊天内容灵敏互动,甚至可以写稿。

2.3 应用于内容存储

现代智能化媒体内容管理、内容辨别、内容索引等都渗透着人工智能技术。借助人工智能相关新技术,能够提高媒资内容存储利用效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电视节目的音视频或其他软件的音视频“标签”并存储,为后续音视频内容检索提供便利,可以减轻媒体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减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利用智能化技术还可以整合大量信息建立数据库,以便在需要数据时及时准确地从建立的数据库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

2.4 应用于内容监管

如今的广播电视行业发展速度飞快,庞大的监测数据给广播电视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人工监管形式耗费众多人力、财力、时间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广播电视监管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人工智能编辑室会代替人工处理分析很多基础性的新闻信息。例如,山东省广播电视监测中心2019 年建设完成的分布式广播内容监管系统,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识别播出内容,快速对内容的合法性及正确性进行判断。该系统还能实现广播自动转播信息的监测,提高监测业务的智能化水平[4]。甘肃省广播电视局广播电视监测中心设计的省级监管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进行监测监管,提高安全播出质量,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5]。

智慧内容监管系统利用语音识别、语音关键词检测、音频指纹比对技术等对采集的音频进行分析比对后,推送报警信息到相关平台。现代传媒体系为强化监测监管建设,提高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智慧监管,极大地提高了监管工作质量和效率,为现代媒体的发展注入强有劲的生命活力。

2.5 应用于运营维护

(1)广播电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广告内容的精准推荐、投放,在用户观看视频期间及时推荐相关可能引起用户感兴趣的信息以供用户选择,提高用户的观感体验。人工智能电视能够更迅速准确地识别语音指示,为用户推送感兴趣的内容[6];利用“场景+智能”模式,根据用户近期观看记录来分析用户兴趣爱好,提供“猜你喜欢”“换一批”等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视听服务。

(2)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结合,打造出一个新的融媒体形式,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打造“VR/AR+新闻”“VR/AR+影视”等形式,让用户身临其境,感受智能时代带来的媒体体验,也以此吸引众多用户参与其中,提高收视率。例如,近几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表演利用AR 技术来提高春晚舞台节目的视听效果。

(3)广播电视发射台站的智慧化建设是利用人工智能、5G、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构建一个智慧化的安全播出管理系统,提高台站监测、管理水平,保障台站安全、高效、准确完成相关任务。例如,广西北海的智慧台站安全播出平台覆盖发射机监控系统、信号源监控系统、电力设备监控系统、播出环境监控系统、天馈线监控系统、铁塔监控监测系统等[7],为台站的安全高效播出提供安全保障。

3 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发展

信息的传播方式正表现出多样化、智能化的特征,广播电视利用人工智能、VR/AR、5G、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加高效的途径,实现了新时代媒体融合。超高清、全景化的视听效果为广电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城市生活注重打造用户体验至上的理念,重视内容创新,满足人民对美好视听生活的向往,使用户置身其中感受智能媒体,提高用户的生活幸福感。

人工智能与现代媒体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广播电视发展的趋势,广播电视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为广电业务发展提供动能,使广播电视从原来的数字化、网络化直至发展为如今的智慧化形态。智慧广电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广播电视行业高质量发展,而且能够推动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2019 年四川省制定了中长期“智慧广电实验区”建设5 年规划,获得了省财政资金支持,力争在成都打造1 个智慧广电中心实验区和至少60 个县级实验区,带动西部地区广电系统的拓展和壮大。广西壮族自治区自2019 年实施“壮美广西·智慧广电”工程后,“广电云”几乎已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打造出智慧广电内容生产、网络传播、生态服务、安全监管四个体系[8]。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工程技术正在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如新媒体采编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内容的快速制作,并将其迅速发布至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非线性编辑技术也是当下流行的新技术,其结合人工智能、5G 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当中,可以快速完成素材的编辑、合成、输出等,提高节目制作的效率。

广播电视在高新技术不断更新的形势下,逐渐向5G+4K/8K+AI/互动沉浸式视频/云游戏等方向融合发展,为受众提供更好的视听体验。

4 人工智能的国内外标准化进展及应用

人工智能的国际化标准体系建设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有较强的引领作用,目前在智慧城市建设、智能医疗、机器人等行业已经形成完善的人工智能标准[9]。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自从2016 年起对人工智能的相关标准化工作进行研究,并且提出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标准化研究工作。我国在2018 年成立组建了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负责拟定我国的人工智能标准化体系规划、体系和政策措施。2021 年我国发布的《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21 版)》制定了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框架,这对于助力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因此,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应用研究和标准制定进度还有待持续推进。

5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反思

人工智能技术给广播电视行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要学会辩证使用这把双刃剑,用好新技术。

(1)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广电用户进行精准信息推送及服务之前,必须收集众多用户的个人信息,这使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泄露风险增加。针对此现象,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完善相关法律规范,明确用户的个人隐私保护条款,对泄露用户信息的行为追责,确保人工智能在广电行业安全发展。

(2)人工智能技术取代传统媒体人的工作现象日益突出,比如一段1 分钟的复杂视频由相关工作者完成剪辑的时间可能多于2 个小时,但如果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节目的剪辑效率,但也会使相关音视频剪辑工作者的工作被忽视。针对此现象,很有必要将“人工”与“智能”两种模式充分结合起来发挥作用,注重广播电视音视频剪辑工作者与人工智能技术之间的协同分工合作,如相关音视频剪辑工作者自主创作找灵感,人工智能重复灵感,这种工作模式既能提高节目质量,也能提高工作效率。

(3)人工智能主持人形象可以多元化,也有稳定的工作能力,不会出现主持“翻车”的现象,但是其缺乏真实的情感表达,视听语言没有那么强烈的感染力,难以让观众产生共鸣。因此,在电视节目主持方面可以利用“人机协同”,让真实主持人与人工智能主持人相互配合,为节目增添更多的趣味。

(4)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依据已有的相关资源数据库实现人机互动、对答等功能,为新闻采编、新闻稿的撰写等工作提供最强辅助。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文稿撰写时可能会产生版权纠纷问题,因此,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需谨慎,最好在引用相关数据时标明数据来源。

强化技术支撑,加大技术保障,让人工智能技术真正能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创新发展助力。

6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步,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工作者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这需要相关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当前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智慧化融合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应用前景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将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到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的各个方面,推动广播电视媒体行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智能化发展。

猜你喜欢

广电广播电视人工智能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下一幕,人工智能!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