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文化元素在文创设计上的应用研究
2023-11-30唐旭军陆昱洁邢加满
唐旭军 陆昱洁 邢加满
摘要:基于广西壮族传统节日文化,壮族蚂拐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壮族文化元素的研究。希望壮地的蚂拐节可以继续发展并传承下去。运用了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法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相关设计能够深入理解壮族蚂拐文化内涵,以壮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蚂拐节图腾以及纹样在文创设计中来进行对广西西北部文化与设计相融合的探讨。对蚂拐节文化,蚂拐图腾以及壮族纹样,服饰民歌内容图案进行分析。寻找代表性纹样及色彩,重新整合创新。同时,可以传播壮族文化,也可以促进广西西北地区的旅游和经济发展。
关键词:传承创新 壮族纹样 蚂拐节 民族文化 文创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21-0004-03
Abstract: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of Zhuang natio nality in Guangxi,the Zhuang Mafengguai Festival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study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Zhuang nationality. I hope the Zhuang Mafengguai Festival can continue to develop and inherit. Field investigation,literature study and comparative study were us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design,we can deeply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Mafengguai,and discuss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design of northwest Guangxi with the totem and patterns of Mafengguai,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al festival of Zhuang people,i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Analyze Mafengguai festival culture,Mafengguai totem,Zhuang nationality patterns,clothing and folk song content patterns. Look for representative pattern and color,re-integrate innovation. At the same time,it can inherit Zhuang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in northwest Guangxi.
Keywords: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Zhuang nationality pattern Mafengguai Festival National culture Culture and create products
前言
(一)研究背景
广西独特的人文自然环境与广西蚂拐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密不可分,壮语把青蛙称为蚂拐,在广西红水河畔,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庆活动。其产生与发展,折射出壮族人的生产与生存形态的变迁,以及他们在自然环境与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蚂拐节,在广西一带盛行。
不管是源于民间的神话故事,或是以蚂拐为祭品,都象征着壮族人对美好的生活的乞求与期盼。尽管早期的蚂拐节是以祈求为主,但如今却表现出希望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昔日的信仰观念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已发展成一种民间习俗,并将其作为展现美丽村庄与乡土文化的一种媒介。
(二)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主要是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理论研究的后续应用就是实践研究,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以及意义就是两者相结合共同实现。
我们首先要对壮族蚂拐节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进行系统化梳理,既然以壮族文化元素作为研究对象,就要通过壮族蚂拐节作为主要对象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文章以节日相关风俗中最具有特点的部分为研究对象。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运用壮族特有的纹样和现代的文化创意产物,来创作一种体现壮族节日的产品,并把其运用到人们的生活中去。
实践研究:在视觉表达的基础上,怎样把艺术的美学需求和现实的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要把理论需求、内容和结果进行高效的结合,实践研究的重点和困难在于满足产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同时传递理论内容和结果。
文章以蚂拐节为主要目标,通过对蚂拐节中的装饰性要素进行创造与解析,并将其应用于文化創意作品的开发。在壮族传统的装饰品和绘画中,突出了壮族的装饰品的原创。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到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比较法及田野调查法。
①文献研究法:为了对传统节日文化创意产品有清楚的了解,要收集调研与国内外相关的资料,然后去整合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收集来的资料。利用互联网、当地图书馆、博物馆工作人员等。通过对河池、百色等地区居民的访谈和收集,进行相关数据的一些分析,总结和总结,形成理论,为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撑。
②比较法:在收集和分析国内外优秀的案例总结,借鉴的精华和经验优秀案例和应用设计的本质,分析视觉形象设计的相关数据,初步设计的方向和要求,如优化设计和最终的设计方案,需要使用一些基本的设计元素。
③田野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对壮族蚂拐进行了深入研究,收集和分析了该地区的地域文化资料。通过对广西壮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背景、丝绸面料知识的深入分析,形成优质素材库,为形象设计提供优质素材。
一、文献探讨
(一)地域文化相关文献
壮族祖先和大多数原始人一样都信奉万物有灵论,而广西是典型的多神教地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原始人对上帝的崇拜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认识产物的,这也是过去人民意识形态的外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思维方式与蚂拐文化起源传说有关。壮族祖先把青蛙当作神,这与当时人的力量和地域条件相关联。在人类的早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自然界、对社会的了解十分局限。他们不能解释诸如雷电、风和雨这样的自然界的情况,他们害怕生活事件,如生命、衰老、疾病和死亡。当人们无法解释这些现象时,就相信万物皆有灵。他们认为,在这种大自然的影响下,有神在引导和安排着所有的事情。雷神、风神、水神、山神、太阳神都有强大的力量,履行各自的职责。广西地处亚热带,多山多雨,雨季长,易发生雷暴。偶尔看到人们和动物被雷电杀死,当地的祖先都很害怕,因为雷电的震怒。多亏了托尔和他的青蛙的保护,广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种植水稻的地区。因此,托尔在诸神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蛙神在保护壮族祖先衣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是人类和大自然沟通的一个载体。其运用壮族先民的想象力把自己置于人类、自然与社会的中间,以这种想象来安慰自己的心灵。最先,壮族的祖先很重视农业,而在农耕中,降雨尤为突出。壮族先民相信丰饶的粮食是托尔赐给的,是托尔蛙保护的。因此,雷神在众神中脱颖而出,而青蛙神对两者都负有责任。借助壮族先民的想象力,把自己置于人类、自然与社会的中间,以这种想象来安慰自己的心灵。
百越族、壮族先祖布洛陀、布罗塔时期和野蛮时期都是以蚂拐节为代表的,土司是汉族的主要民族。该程序显示了选择性与历史记忆的关联。马峰拐节庆的礼仪活动主要有“召蚂拐”,“葬蚂拐”,“孝蚂拐”,这些礼节,每个仪式和细节都具有一定的象征含义。通过对蚂拐节的深刻阐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背后的意义。节庆是一种由下至上的文化整合,是指村民之间密切协作、互相沟通、共同分享的特殊组织团体、共同营造了一段经久不衰的历史、加强了社区的团结,在维持治安的基础上,每年一次的庆祝活动都能强化个人的群体与国家身份。在蚂拐节,人们解除了等级枷锁,形成了一种狂野的个性,发挥了对社会的调控功能。
(二)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播发展现状相关文献
由于一些传统节日的产品设计文献很少,而且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民族文化文本中收集和组织了产品设计趋势。关于民族文化产品的发展分为三类:一是传统文化的典型观念;第二,时代创新的整合;第三,节日情感内涵的细化。
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是民间文化,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智慧、精神和价值。在当今世界的变革和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节日正处于观念薄弱、活动形式单一、文化内涵庸俗化、西方节庆的冲击与问题。伴随着传统节俗的没落和丧失其应有的意义,我们迫切需要从新的历史环境中寻求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在继承和发展节庆活动中,传统节庆的文化遗产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近年来,以移动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介的兴起,对目前的媒介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借助新媒介,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推广节庆活动。网络上节庆文化信息的残缺不全,但是知识信息、活动、视频、文化和创意产品却能为大众提供更多的信息。但是,新媒介的文化交流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对传统的节庆文化的信息进行了系统化和零散的搜索。一些学者认为,新媒介网络对传统节庆的宣传存在着过于分散和集中于单一形式的缺陷。
二、研究分析及结果
(一)研究分析
1.对地域传统文化的发扬
传统文化,概括来说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物质文化,指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对比喻;第二种是相对抽象的精神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不断碰撞,通过以人为主体,结合当时的地域或是特别事件,便形成了属于当时的文化特点。文化是人類最宝贵的财富,影响着发展,也是人类发展的印记。而对传统文化的发扬是新时代深化文化认同和自信的必要途径。
蚂拐节诞生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不断推陈出新的设计让人们逐渐遗忘非遗物质文化,文创设计对于大众而言,是引领大众了解并继承优秀的非遗物质,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文化等,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媒介。壮地蚂拐节作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传递给消费者的第一感觉是历史文化的沉淀,而壮锦的图腾是壮族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结晶。用壮锦制作旅游工艺品及衍生文创品,展示了壮锦文化在发展中的变化和创新,作为广西的名片,可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2.对文化设计媒介的思考
文创设计的传播方式与广播、电报、书籍等大多数的传播媒介不一样,表现出了受众面窄、传播速度慢、形式单一、沉浸感弱等诸多问题。
文创设计独有的服务设计观念,扩展了对传统节庆的宣传,本研究试图探讨如何将传统节庆的文化传递与人们的文化需要与人们的健康生存模式相适应。把使用者经验的概念引入到传统的节庆文化中去。结合中国的传统节庆文化,以迎合消费者对节庆的需要。其目的在于提高使用者的使用感受,达到宣传的实用性、互动性和趣味。文章研究的重点是传统节日文化及其与当下相适应的传播模式传统节日文化满足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传播与传承的重要问题,并努力传播传统节日文化并为继承提供新思路。
蚂拐节就是壮族特有的传统节日,而壮族服饰又是最能体现壮族民族特色。所以很有必要将壮锦纹样和蚂拐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能继承了优秀的壮族服饰文化,也很好地传播了蚂拐节文化。将二者进行科学的有机结合,才是做到文章创作的价值最大化。本次文创设计以壮族服饰纹样为主,主要是通过纹样再创新设计的方式来呈现此地蚂拐文化独特性,了解先辈做仪式的过程,服饰文化等。由于在中国知道蚂拐节的人寥寥无几,无可厚非地要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改良的设计。
但是当地品牌的规模化、标准化的意识不强,而且壮锦由于文化产业和相关科研单位尚未形成合力的原因,导致国家对其标准制定方面尚为空白,仅停留在地方标准阶段,所以不利于传统文化数字技术化的保存。
怎么用愉快的方式把消费壮锦艺术文化传达给市场大众,引起中青年消费者的高度关注,这对是壮锦对文创产品市场的一场重要挑战,新时期青少年消费者能不能对壮锦非遗工艺源远流长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将这个民族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获得他们对壮锦华丽工艺的热爱和欣赏,是研究者和设计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当然,虽然受众多为广西当地居民,但也不乏其他地区以及海外对壮族文化感兴趣的人们,所以可以通过地区由内向外地宣传,让本地居民不仅可以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之后还能为此宣传。
(二)研究结果
1.蚂拐节日文化与壮锦文化结合
壮锦特殊的织造工艺是整个工艺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能工巧匠织造出精美绝伦的纹样前提,图案和颜色也深受在编织中使用的技术和材料的影响。蚂拐节是广西特有的民族地域节日,而蚂拐本身就赋予了壮族文化特有的魅力,也是该地域文化的底蕴。可以说壮锦纹样的产生离不开蚂拐节的发展,这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蚂拐节的内涵和壮锦纹样的工艺特征,对视觉元素进行有效的提炼,将二者的关系进行有机的结合,再加以现代手法的创新设计。使壮族蚂拐优秀文化得到承继及发展,推动蚂拐文化和少数民族纹样设计健康发展,丰富设计内涵为完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2.文创设计运用平面互动技术
通过研究分析,目前市面上的创意产品主要是传统的文化象征如印刷品、贴纸、印章等。这样做使得创意作品更具文化内涵和可传播能力,而去除了这个标志之后,整体作品就会与文化象征丧失关联,看上去与一般的商品没什么两样,显得很平常。与其他文艺创作方式比较,它们的创作方式比较单一,缺少创意。不过,因为成本可控,设计方便,所以在文创业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的平面互动技术对产品进行再设计,使之能更好地发挥二维平面符号的优越性。其次,由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文博类文化创意产品可以作为壮锦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更有效地探索壮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应用策略,很有必要对广西博物馆中关于壮锦的文化创意产品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综上所述,一个优秀的文创设计要求拥有以下特征:
真实性:即应有效地保障设计真实性,此为视觉设计的首要要求,应尽可能通过客观的视野,为观众呈现出更具神韵的画面,而不可以随意设计,导致丧失了本真性。
统一性:视觉形象设计的整体性,并非说要全部采用同一模式,而是通过对不同形态采用不同的设计方式,达到风格上的统一,形成整体效果。
大众化:无论哪一种视觉形象的设计,其最终都是服务于大众的艺术。壮锦作为艺术品,其设计要求达到让人望物生义,只有如此,才将凸显纹样设计的重要价值。
3.具体研究成果
具体的创意成果如下:
(1)古时该地信奉着青蛙女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类的发展大多因水而起,该地也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通过荷花去表达水元素也是一种方法。荷花和青蛙完美地结合一起,代表了这个品牌。色彩使用最为简单的淡金色,让人在视觉上看着简约大方舒服,同样也赋予了LOGO更广的使用范围。在细节上,对字体进行柔和处理,并使更加平滑,同时也在字体转弯处进行尖角处理,使其和图形的圆润相得益彰,而后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在后续周边设计中,如图1。
(2)而本设计也是从现有的壮锦纹样中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再进行一个组合。纹样是壮锦文化积累最直观的表现方式,其纹样分为抽象和具象两种类型,其中就提取了“凤纹”“蛙纹”和“蟒龙纹”三种常见纹样进行基础图形的设计,再用圆点纹、条纹和八条几何纹作为辅助图形,让两者形成二方连续抽象组合图案,这样就可以设计出新图形。对于基本图形的设计,除了采用传统的辅助纹样之外,其次也融入现代的一次额几何图形,在色彩上,为了迎合现代年轻群体的审美,在保留传统壮锦颜色的同时,也在细微的边缘元素上做了适当改色,这样无论在形式上还是颜色,或者在内涵上,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保留,也有创新,如图2。
(3)壮地蚂拐节作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传递给消费者的第一感觉是历史文化的沉淀,而壮锦的图腾是壮族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结晶。用壮锦制作旅游工艺品及衍生文创品,展示了壮锦文化在发展中的变化和创新,作为广西的名片,可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针对名片的设计,可以将设计的标志和设计的图案纹样结合一下,在之前设计的纹样中,截取其中几个小元素,再重新组合作为名片的底纹,例如把传统的蛙纹和错落的方形边框结合成新的图形,上下两边再加入壮族服饰的边纹。这样第一张名片的底纹就好了,第二张可以采用与传统相呼应的现代几何纹样,例如菱形、方形等,进行叠加组合再排序,再加以标志图形的辅助制作出两张针对不同人群的名片。前者的传统元素针对怀旧的老年人群,后者的现代元素可以使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如图3。
(4)視觉形象设计是对“壮地蚂拐”具有一定规则的设计,其具有相对较高的统一性,规范性,其中分为基础设计以及应用设计。载体的形式可根据文创产品的需求进行设计,多为名片,信封,明信片等作为主要载体。经过对消费市场的需求进行调研后,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设计,可选择其他形式的载体作为辅助。可以采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喝奶茶咖啡是当下年轻人必不可少生活方式之一,那么使用奶茶杯和咖啡杯作为载体,用于传播蚂拐文化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如图4。
结语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今是一个繁荣的时期,我国的旅游发展状况、旅游文化得到了高度的关注,具有一定财力和政策倾向的少数民族,尤其是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家族,或是通过当地的财政资助,组织各类旅游文化活动。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许对非物质文化的保存更为有利。
强调“真实性”是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的独特标准之一,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然而,整个蚂拐节及其无形的文化遗产都在中国。很少有文化是完全原创的,这与政治、经济因素是相互关联的,但文化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新陈代谢。有些传统只有当地人不断创新才能延续下去。因此,蚂拐节的主要力量及其持续而有活力的连续性仍然依赖于当地的壮族人口。只有尊重和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严格重视传统节日文化,保持民族特色,充分研究外国文化,不断为蚂拐节注入新鲜血液。蚂拐节就能够保持青春,经过岁月和世代。
参考文献
[1]韦柳,包诗璞,韦东柳.生命仪式:壮族节庆活动中蚂拐节的起源、 保护与传承——以广西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2):12-16.
[2]蓝 颖,刘艳梅.文化生态视角下广西壮族蚂拐文化探析.[J]北部湾大学学报.2020(5):12-17.
[3]李洋,刘苏,张子豪,郑兴华.基于文化需求的传统节日文化传播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1(42):210-215.
[4]王 薇.壮族蚂拐节仪式音声文化解读——以广西东兰兰阳村蚂拐节为例.[J].大众文艺.2020(04):89-91
[5]韦艳丽,周璇,赵志杨.旅游文创产品叙事性设计研究[J]. 设计,2021,34(01):8-10.
[6]熊佳慧,杨梅.青岛民俗文化因子挖掘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J]. 设计,2020(16):120-123.
[7]林道佳.入广西壮族织锦技艺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s设计.2022(01):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