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店,时代的牵挂与推掌

2023-11-30陶瑾

现代苏州 2023年21期
关键词:书店苏州实体

记者 陶瑾

逛书店,你第一眼看的是店内的书,还是空间结构与设计,或者把目光投向书店主人与读者群呢?一个城市,怎能没有书店?如果实在不知道去哪儿,那就去书店吧,它会让你重新找到人生的坐标。

有一家继承了三代人的旧书店,30岁的楼龄,玻璃门里堆满了书籍。一开始对书本一无所知的主人公,不相信这个地方会有多大的治愈作用。不料在一个安静的夜晚,主人公准备看一本书时,一股清流涌上心头,之后开始了在书店读书的日子。她不再排斥这间狭小的书店。《在森崎书店的日子》讲述了一家旧书店,经营现代文学史。书中有一句话令人记忆深刻,“真是受不了,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读书,只知道玩电脑、打游戏,简直没救了。就算读书,也都是看漫画、手机小说这种肤浅的东西。像你们这样子,只能看到这个世界的表象,如果不想变成那么肤浅的人,好歹看看这里这些了不起的书吧”。读来有种“恨铁不成钢”的耐人寻味。

互联网和数字生活带来速度、效率革命和知识下沉,自不待言,这是成熟现代社会的基本面。强调实体书和书店的声音,更主要的还是源自一种对保持生活张力的本能。当我们从沉浸式的数字生活中,慢慢走入书香味的巷道,定会开启一扇窗。

强调实体书和书店的声音,主要是一种保持生活张力的本能

书店在随时代转型,越来越多元化、主题化的书店、书坊、书院出现在苏州,也开始了自我探索的生存发展。

书店,重燃文化之光

最舒适的寒冬,莫过于穿过萧瑟的街道,邂逅一家静谧温暖的书店,放空思绪、消除一身的疲惫。

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书籍依然可以带来平静的力量,只要还有买书的人,书店就不会消失。并且据多方观察,除了很多老牌实体书店,苏州各个“犄角旮旯”也开出了各式各样的“新”书店。每一家书店,都是店主人格和思想的展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书店都是城市中独一无二的“奇妙”空间。在书店,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一步一步走来的足迹,也可以看到对于未来一点一滴的想象,书架之间,古往今来,无数的思想在这里聚焦,让过去与未来的连接变得更加自然。

“开书店一直都是我的梦想,以前觉得这件事情很难,所以总想着等自己退休了再开。2019年,我还在出版社做图书编辑,当时职业上进入瓶颈期,我感觉自己在重复一些已经掌握的工作。那段时间我压力很大,后来就想,干脆辞职,去开书店吧。周围的人都很反对,专门打电话劝我,说现在环境不好。只有一个朋友坚定地支持我,跟我一起凑了20多万元启动资金。最开始,每天的营业额只有几十块钱,多的时候有几百块,但我当时还是充满希望。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与创新思考,书店经营得还不错,并且现在越来越好。”位于吴中区的一家书店负责人说。

对于苏州人来讲,儿时都会去的一家书店就是新华书店。自1950年建成投入使用,73年来,位于观前街的新华书店一直是姑苏城的文化地标,承载着苏州人的阅读记忆。今年,新华书店观前书城迎来闭店焕新,即将将以全新面貌与读者相会。

书店,不能只是卖书

“观前书城是一家具有历史感和回忆的‘老’书店,但它同样也是一家创新求变的‘新’书店。升级改造后的新华书店观前书城,将会拥有更加优化的空间布局、更加丰富的区域设置,并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互动体验。更重要的是,升级后的书城将以‘文化+’为定位,深化构建新型阅读场景和生活美学,融入文创、非遗、数字经济产业、国际文化IP等商业新经济,探索姑苏精神文化互动以及书店新型运营模式,塑造新文化潮流综合体的‘姑苏样本’。”苏州新华书店副总经理江晨宇在采访中表示。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厅,是喧嚣后治愈心灵的港湾。于城市之间,寻一处幽静之所,手捧一卷好书,乃乐事一桩。

邂逅苏州宝藏书店的更多可能

一座城市不能没有书店,一个人的生活也不能没有阅读。苏州是一座极具人文古韵的城市,有趣且不失格调的书店大有可为。

午后的锦帆路,咖啡飘香,三两年轻人相谈甚欢。许久没来,这里新开了咖啡店、黑胶音乐店、手作店,还有一家“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古吴轩书店(章太炎故居店)。两栋中西合璧、清水砖墙的洋房,熠熠生辉,人们习惯称它“章园”。如今这里变为以国学为主题,集合书店、展览、文创、茶咖、沙龙等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古吴轩书店还顺应潮流,推出章园套色印章,可以还原章太炎故居的风貌。

山塘街上的琴川书店,最早是常熟人在1946年创办,是当时名流显贵访书的必到之处。这么多年,琴川书店换了几个地方,如今的主人已经营了20多年。一侧墙上张贴着“经营文史哲古旧书、苏州地方文化新书”的牌子。这里摆放着很多市面上不多见的古旧书籍,有的书页已泛黄破损,如《文物参政资料》《四杰传》《破壁记》《吴梅研究》等。走进旧书屋,不仅仅为了阅读和查检,有时更像与历史对话和对知识的致敬。

把书店做成一件艺术品,永远都不会人气落寞。再次踏入苏悦广场的钟书阁,依然被它独具个性的书店设计与装饰所吸引。据书店运营负责人透露,苏州钟书阁成立5年之久,目前也在趋向连锁店统一管理化模式发展,阅读群体越来越趋向亲子家庭。

当一所研究院和一家书店组合,会擦出火花吗?在苏州首家清华与樊登书店联名店,书不仅可以被阅读,还可以听呢。每一位走进书店的读者都能免费体验高效又实用的阅读方式,在专门设置的互动空间里,可以由陌生人为你推荐好书,以书会友,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网红打卡地十全街上,藏着一家猫猫虫书店。穿过窄窄的楼梯上二楼,别有洞天。这家独立书店主营绘本、插画、立体书,书店主理人在社交平台上,以“今天书店也没倒闭”为题,配以俏皮的表情包,更新日常。而坐落在双塔市集门前的九分之一书店,只有12平方米,紧邻菜场,自带着一些烟火气。这家书店居然无人管理,24小时免费开放,扫码便可进入。不过店内可以免费看的书很少,大多以售卖“书的礼物”为主。

还有Sky Book,位于吴中区歌林公园内,是一家集书店、咖啡、潮玩于一体的店,工业风的设计,极具视觉感。走到最里面,还能看到独特的月球,傍晚太阳落山时会亮起,并下沉。以书为载体又不局限于书,这家店致力于书和书店的理想主义,展现文化艺术的更多可能。

古镇老街上的书店其实也有很多。在平望镇有一家“有温度的书店”,取名艺英书院。书店主理人是土生土长的平望人,夫妻俩在上海打拼数年,机缘巧合回苏州工作。2017年,萌生了运营一家书店的念头。他们希望通过艺英书院让更多人了解当地的阅读好物,把阅读好习惯保留下去,让平望的故事在书中蔓延。

前不久,昆山的菉葭书房也开业了。菉葭书房“店如其名”,如同清秀伊人,依偎在夏驾河旁。双层建筑结构,营造多层次的阅读空间,室内与户外两大空间同时满足市民休闲、学习需要,店内设置茶吧区、童书区、阅览区、亲子共读区。菉葭书房,延伸了公共文化服务范围,与陆家镇图书馆、古木河24小时图书馆相呼应,拉开“小镇文化生活”的又一道帷幕。

每年,苏州市新闻出版局会公布年度“苏州市优秀实体书店”“苏州市优秀特色书店”名单。这些书店集颜值与价值于一身,既有综合性的大型书城,也有小而精的特色书店。既有华丽转身的书店老品牌,也有蓬勃兴起的书店新面孔。老品牌与新力量遥相辉映,内外兼修。

于城市之间,寻幽静之所,手捧好书,乃乐事一桩

实体书店,还撑得住吗

2005年,唐国良开办第一家相城区陆慕镇的东大书店,这是一家20平方米的小书店。他开书店的18年,也是图书线上销售的18年,同样是实体店与线上销售并肩前行的18年。“在图书价格相对平稳的那些年,应该说实体书店拥有时间上的优势,价格上的劣势没有那么明显,只要对自己的目标读者群的需求有所预判,销售册数还是连年增长。但随着近几年图书定价的不断攀高,销售的册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唐国良说。

随着疫情三年的过去,大家消费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目前东大书店侧重几个方面,包括走出去,重新布局,缩短与读者的距离;迎进来,开展丰富的公益活动,让读者回归实体店;降成本,拓展进货渠道,把利润让给读者;重调整,调整销售产品结构,让读者获得更多满足感。

前些天,他去北美拜访了几十家书店,让他更加坚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实体书店会一直存在下去。“我觉得读者需要更多的实体书店。而我心中的理想实体书店应该是‘小而精、精而全、拥有清晰的目标读者群’。”18年以来唐国良坚守开书店的初衷“传阅读之美,让阅读走进生活“,和广大读者一起去创造阅读与生活的无限可能。

唐国良出生在农村,过去就想着把书店开到乡镇去,让书店离乡村近一点,能让住在乡村的读者购书方便一点。随着苏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他又想着把书店开进社区,构建“15分钟阅读圈”,让社区居民读书、借书、购书更便捷。近几年,经过对全世界几百个城市、1000多家书店的拜访,以及对国内书店购书的读者群的分类,他也计划在苏州古城区开一些主题型书店。书店在设计风格、活动内容、文创的开发上,都会尽可能增加苏州元素,因为“THE WORLD NEEDS MORE SUZHOU”。作为一位书店从业者,他真心希望苏州能像美国曼哈顿一样,拥有几十家大小不一的书店,有更多的读者来到书店买到价格合适的心意之书,每家书店都能成为读者的书房。

敢于求新、善于求变,“混打”中的书生活

时代在发展,书店的存亡、生息让人牵挂,它对很多人也确如港湾般存在。然而书店始终要面对自我生存的现实,于是,在整个消费生态、消费模式的变迁之下,书店也开始了自我探索的创新式发展。

网络时代实体书店该如何生存?最近读了《解谜茑屋》一书,似乎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书中指出,经营好品牌,关键在于能否营造空间、时间与顾客分享,能否赋予顾客品牌体验。实体店要具备“推荐”能力,告诉顾客“这对你是有益的”。

茑屋被誉为全球最美书店,而茑屋绝对不是只“卖书”。书店创始人认为,卖书靠亚马逊就够了,他要卖的不仅是书,生活提案才是非卖不可的东西。他想将代官山茑屋书店变成拥有许多生活提案的文化森林。要做到这点,靠网络是行不通的,一定需要实体空间。他将过去书店的分区完全打乱,按照旅游、饮食、料理、人文、建筑、艺术等领域规划区块,且打破单行本与文库本的区隔,选好书后以跨领域的方式排放在一起。店面里要摆书,又要模糊与书店的分界。

推动实体书店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使其在市民文化生活中承载更多功能。“实体书店应当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拓宽战略眼光,打造主题书店形象、文化IP、创办活动,这是实体书店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创新发展模式,开发‘书店+’品类是实体书店生存的长久之计。实体书店的主体是书,本质是文化,无论开创怎样的发展模式和‘混打’品类,一旦离开书这一载体,实体书店就会丧失书店本身的意蕴和价值。因此,以实体书店为依托,打造打动群众的文化盛宴,赋予实体书店更丰富的文化意涵,需要内练苦功、深化内涵、多方发力。”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吴超表示。

猜你喜欢

书店苏州实体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苏州一光
最美书店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