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合人文知识的“五结合”策略

2023-11-30党福花甘肃省瓜州县第二中学

教书育人 2023年20期
关键词:俗语典故乡土

党福花 (甘肃省瓜州县第二中学)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力度显著加大。尤其是2022 年新版课程标准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明确规定。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具体可行的策略是:将文化常识、乡土文化、文学典故、古代诗词、俗语谚语和地理知识相结合,打通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式教育通道。

一、将文化常识和地理知识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常识性的文化知识,包括历代地理区域划分、山川地名、天文、历法等,都与初中地理的一些知识点彼此相关。在课堂教学中,把相关文化知识和地理学科知识点彼此融合,就能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古代文化常识中的日晷,在教学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把古代利用阴影确定方向和节气的知识,和四季更替和冬夏至知识相关联,学生不仅理解起来方便,记忆起来容易,而且会感知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由此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再如古代文化常识中的“阴”“阳”,古人把山南水北视为“阳”,“山北水南”视为“阴”。对应到区域地理中一些城市的命名上,像洛阳,因在洛水之北而命此名;衡阳,因在衡山之南而命此名;江阴,因在长江之南而命此名;华阴,因在华山之北而命此名,等等。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融合古代文化常识,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一文化现象,为什么“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问题,就迎刃而解。而且,把这一文化知识融入地理教学中,利用地理知识还可以理解更深层次的地理知识或原理。就像这“阴”和“阳”的知识,我国位处北半球,黄河流域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光一年四季都从偏南方向照来,所以相对于平地高起来的山,其南面受到阳光照射较多,被称为阳坡;其北面很少受到阳光照射,被称为阴坡。而水则恰恰相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江河的流向是自西向东流,低于平地的江河北岸容易被阳光照到,而南岸很少被阳光照到,所以,水之南为“阴”,而水之北为“阳”。如此把古代文化知识和地理知识相结合,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一些地理知识或地理现象,而且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提升素养,并且在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中景仰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二、将乡土文化和地理知识相结合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对学生的冲击很大。但是,相比之下,学生更关心、更感兴趣的还是自己周围发生的事。鉴于这一普遍性心理现象的存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就可以融入一些学生很感兴趣的乡土文化。所谓的乡土文化,是指那些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涵盖自然环境与民俗风情、历史沿革与县域变迁、民间艺术与文物古迹、地名沿革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与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这部分文化就在我们出生、成长的自然地理环境下。这部分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创造、孕育、积淀下来的,深受历史时空的考验,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乡土性、实践性、生活性、趣味性和时代性特征。在初中地理学科的学习中融入家乡的风俗、地方文化资源等乡土文化内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而且能够让学生联系乡土文化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性记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例如,在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古迹。戈壁、沙漠、绿洲,长城、寺庙、洞窟,更有西路红军血洒河西的红色文化遗存,这些都是河西走廊一带地方上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化素材,结合河西走廊区域地理的学习,联系祁连山的环境保护这一内容,把河西走廊特有的乡土文化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学生就会从科学的角度探究河西走廊的一些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特征的关系。这样把乡土文化和地理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高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就会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也会得到培养。再如,地方上现存的好多夯土墙围成的老庄子,四四方方,四周用土筑起厚厚的墙体,房子一般背靠墙体坐北朝南建成,这样的老式建筑与河西走廊的自然地理状况有何关系?如果结合河西走廊风沙大、过去地域广而人烟稀少、冬季西北风凛冽而太阳从东南向西北斜射等地理因素思考这一问题,学生不仅兴趣盎然,一些零星的地理知识也会因此而被综合起来,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钻研精神。再如,地理教材概括南方丘陵山区建立立体农业必然性时,从地形地貌条件、人多地少的现实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运用典型案例分析、说明立体农业的布局和优势。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分布比较广、面积比较大,其自然条件也是千差万别。布局立体农业,发挥立体农业优势,也要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的开发模式。既然如此,那么课文为什么仅仅选择千烟洲呢?这就需要结合地方乡土文化进行理解。南方丘陵山区中红壤丘陵面积很大,开发治理红壤荒丘的任务艰巨,这是一个因素;而“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的乡土文化,作为当地农业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能够启发其他地方因地制宜找出一条经济有效的开发途径,这是另一个因素。如此把地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当地的乡土文化结合起来,对于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兴趣、理解教材重难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用不小。所以,把丰富的、具有特色的乡土文化素材有效融合到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但能够让初中地理课堂更具趣味性、启发性、自主性、开放性和探究性,而且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将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相结合

各种典故、传说有趣含理,其中的一些文学典故、传说就与初中地理学习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使用好这些文学典故、传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学典故、传说背后饱含的文化养分,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出自《晏子使楚》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典故,楚汉战争时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或者联系豆腐脑“北方人爱吃咸,南方人爱吃甜”的“南北之争”,等等。把这些知名典故和我国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结合起来理解、把握我国南北不同的气候特征,就既有趣味性又有科学性。再如,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典故,与我国的季风气候联系起来,就能轻松理解我国的气候特点。还如把阴山岩画、秦始皇在阴山上修长城、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的战争以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典故,和阴山的地理位置特点结合起来,学生对学习这一内容就会兴趣大增。还如有关黄河的典故、传说“中流砥柱”“鲤鱼跳龙门”等,把这些典故、传说融入对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地理知识理解中,就既有趣又深刻。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与它有关的典故都揭示着它的水文地理特性。像“中流砥柱”,“砥柱”在典故中是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其实它仅仅是一块位于黄河三门峡河段急流中的巨石。“中流砥柱”之所以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的意思,就与黄河水运历史有关。黄河曾为航船要道,但是在三门峡段,暗礁多,水底被称为“米堆”“谷堆”的即是。船行至此时,船夫们常常会下船,用纤绳拉着船,去避开这些暗礁。但是传说中的砥柱石却正好相反,船向它驶来眼看就要撞上时,冲击到砥柱之上又被撞回的波涛正好能把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如此的神奇在古代船夫们的眼里就成为镇定河水波澜的“神山”,像航标一样在惊心动魄的时刻能给船夫们带来安全。像“鲤鱼跳龙门”,传说中的“龙门”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因它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西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仅100 多米宽的狭窄口门,在此被束住的河水湍急跳跃,而狭窄口门之下黄河流入的又是宽阔的河床,水位骤降,落差很大,这也是“龙门三跌水”之说的由来。传说中的小鲤鱼不畏险阻、争跳这个口门,跳过立时成龙,所以称“龙门”。这样把典故和黄河龙门段的地理特征相融合,学习地理知识不仅很有乐趣,而且能够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所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历史典故、传说和中国地理知识结合起来,从故事中学习地理,从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联系典故,学生就能从中享受和上纯地理课完全不同的知识之趣,从而热爱自己脚下的土地,了解并思考这片土地上过去和现在相关的那些的人与事。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将古诗词句和地理知识相结合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中蕴藏着历史场景,也揭示着许多的地理知识或现象。一条河流,自古至今的流淌,孕育出的就是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一座大山,从古至今屹立,留给诗人们的就是一首首如诗如画的诗歌……在中国的土地上,几乎每一处人文景观,都曾在古籍里留下一首又一首诗词歌赋。例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的诗句“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就是阴山脚下的自然地理风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描写的就是天山景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的就是五岳之首泰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形容的就是江西滕王阁周边景色;“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的是我国南方热量的丰富、四季的鲜果不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反映的是蜀道崎岖、四川盆地自古闭塞的地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揭示的是山下的气温比山上高的现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以联系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规律;“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可以联系城市人口稠密而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可以和城市热岛效应学习相结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可以和月相变化规律学习相结合;“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可以和地形对气候影响气候或植被垂直变化的现象学习相结合;“朝来暮去淘不住,遂会东海变桑田”可以和地球上海陆变迁及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学习相结合……诸如此类,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恰切联系,恰当使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地理知识的学习效果,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五、将古代俗语和地理知识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许多俗语、谚语都揭示着一些地理现象、知识和原理等,把这些俗语、谚语等和相关地理知识相融合,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例如,俗语“黄河百害,惟富一套”中“黄河百害”揭示的是黄河弯多造成的水害也多的特征。自古以来,黄河就有“九曲黄河”的说法,其整体流动走势构成1个“几”字形状,总流向为自西向东。其中干流部分主要有6个大弯,180 度的有3 个,90 度的有2 个,45 度的有1 个。除了大弯之外,小弯更多。黄河从河源到河口的直线距离仅为2068 公里,但实际流程是5464 公里,是直线距离的2.64 倍,可见其有多少个弯。而俗语“黄河百害,惟富一套”中的“惟富一套”,指的河套地区。人们之所以称黄河大弯中的那个马蹄形大弯为“河套”,是因为黄河由甘肃到宁夏中卫自西而东流,至中卫沿贺兰山转而向北,在内蒙古临河受到阴山阻挡,又折而向东,至托克托县突然掉头沿吕梁山南下,绕了一个大弯,这个大弯曲就好比套在宁蒙平原上的一个大布套,所以被称为“河套”。结合这一俗语所揭示的内容,融合河套平原“塞上江南”的地理特征,学生理解、分析其原因就会比较全面、深入:河套地区地处平原地带,黄河水面开阔、水流平缓,兴修引黄水利工程的条件优越,河套平原利用黄河水进行灌溉的面积广阔、农产富足。尤其是通过河套平原这一“塞上江南”形成原因的学习,把俗语和地理知识的学习融合起来,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再如,自古以来黄河有“黄水一石,含泥六斗”“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的说法。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从地理学习的角度可以揭示黄河泥沙大而黏的特点。把地理知识融合进去,黄河的平均含沙量为35 公斤每立方米;而且,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其泥浆黏,沾在身体上不易洗净。这样整合理解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含义不仅深刻到位,而且趣味性十足,能够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添砖加瓦”。

总之,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地理学科教学中,不仅教育意义重大,而且教学效果良好。这就需要地理教师按照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五结合”策略,把文化常识、乡土文化、历史典故、古代诗词、俗语谚语等人文知识和相关地理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学习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新课程改革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立意找到新的策略。

猜你喜欢

俗语典故乡土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俗语知多少
乡土中国
客家俗语巧诵读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