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3-11-29顾心怡焦健
顾心怡 焦健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方法与对策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内涵分析
(一)课程思政的相关概念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 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 立德樹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这种理 念是把立德树人的思想贯彻到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去,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必须做好学生的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并且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放在第一位。但 是,课程思政并不是把所有专业课程都当做思政课程进行讲 授,而是要求深入挖掘课程中的相关思政内容,要把思政元 素融入所有的专业课程中,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巧妙地 把思政内容与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润 物细无声”[1] 。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目前,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途径主要有课程建设、 共建基地和校内教学等协同机制建设,从培养机制、沟通机 制和协同机制等方面入手,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落实 落地落细。在课程建设上主要是理论层面的劳动教育融合思 政课,实践层面与专业课的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等相结合, 开展多形式的实践活动。学校层面加强劳动元素与校园文化 的结合,增加氛围营造,形成家、校和社会的联动,建立劳 动教育的协同机制。邀请校外专家、劳模进校,彰显榜样的 力量,把劳动教育的成果计入操行评定,专业课评价中提升 劳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要素
1、课程教学要素。课程教学包含了教学方法及教材两 个重要元素,是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是 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的 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元素合理有效地融入到专业课程 中,并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起到对学生的思想 教育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教材同时承载着专业知 识及思政内容,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专业课 程相关内容的载体,也是课程思政的基础。
2、教师自身要素。教师是实现课程思政教育最为关键的环节,无论是专业课程中思政内容的深度挖掘,还是思政 元素与专业课程的巧妙结合,都离不开教师的工作。课程思 政元素的融入,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教师不仅需要讲授好专业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言传 身教地将自身的职业道德、专业精神,甚至是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加以体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程 思政教育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认识程度不足,认识层面存在偏差
高职院校的任务和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长期 以来,大部分人将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 唯一目标,认为只要有一技之长,学生就能在未来的社会竞 争中赢得发展机遇。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 “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无论是顶层设计、专业课程教 师还是学生,都对课程思政缺乏认同感。顶层设计对学生的 教学规划,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 等,普遍会偏重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对学生的 价值观引导则相对薄弱。专业课程教师对于协同思政的重要 性缺乏认同感,普遍认为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才是专业课程 教师的职责所在,思政教育仅仅是思政课程的内容,从而忽 略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3] 。大部分 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学好一门技术才是今后深造就业的当 务之急,课程思政不能满足自己今天立足社会的需求,甚至 会增加他们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对课程思政学习的积极性 较低,认同感不足。
(二)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不完善
近些年,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热火朝天地开展了课程 思政建设工作,但基本都处于初期阶段,对于如何培养出德 才兼备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如何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机制都 尚未明确。大部分专业课程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概念较为模 糊,对课程思政的教学缺乏经验。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如果 没有一套帮助专业课程教师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就会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对 于学生的考核方式仅限于考试成绩,没有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无法客观地对课程思政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另 外,学校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也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高,水平参差不齐
从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状况来看,专业课程教师 普遍只想教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视程 度不高,缺乏全局性思维,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而 忽略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4] 。还有一部分教师由于学校投入 经费不足,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锻炼,导致对课程思政的 教育理念理解不很透彻,无法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也没有能够将课程思政内容很好地融入到专业课程的讲授过 程中去。
三、解决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提升课程思政认同感
高职院校首先必须认清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概念,高素质 职业人才不仅是在技能方面有突出能力的人才,而且是有理 想、有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课程思政的实施就是为了打造 “三全育人”的格局,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要实现这一目 标,必须先从顶层设计开始,统一思想,明确主体责任,对 学生的教学大纲进行改革,更新教学资源,将课程思政教育 内容科学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在传授 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 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各级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 程建设方案及教工考核方案时,应该充分考虑课程思政的建 设,从而引导专业课程教师转变思想,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 教育的认同感,做到专业课从单一的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 转变为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同步进行的多维育人机制, 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学生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对 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 主动性,从而提升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认同感。
(二)打造科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真正实现“三全育人”
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课程思政领导机制 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党委的统一领导能够引领课程思政 建设的方向,做好课程思政的决策,保障课程思政的落实。 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统筹课程思政建设资源配置,由党委宣 传部进行课程思政舆论宣传、策划引导。由教务处牵头抓 总,统筹组织各学院、各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构建课程思政合作机制,加强协同联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 重要举措[5] 。学校层面出台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 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 务,确保落实学校课程思政主体责任。建立各学院、各部门 各负其责、互相协同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 制,构建各专业间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与联动机制。鼓励思 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参加 课程团队教研活动,在课程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课程 教学改革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机制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在评价體系上融入课程思政内 容,推进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考核和评 价教师的依据。打造科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真正实现全 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应加强培训力度,强调大局意识和素质教育的 重要性,帮助专业课程教师全面解读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 理清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 和认识,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同感,实现从被迫完 成课程思政教学任务到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转变。专 业课程教师也应该理清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 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深度挖局所授课 程中的思政元素,从教学设计开始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 要素和教学过程,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将思政内容科学合理 地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 养,以实践课程为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元素的 挖掘可以从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敬业乐业的职业 精神着手,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感受劳动成果来 之不易,进而更好地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教师应明确劳动 教育目标,系统化地进行课程标准、实训大纲修正以及课程 的整体设计与单元实施,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与课程思 政的融合。专业知识画龙,思政元素点睛,劳动素养嵌入, 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将劳动素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 实施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个环节,从而提升学生对课程 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