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内涵,精准落实语文要素

2023-11-29李骏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统编教材读写结合

李骏

[摘 要]语文要素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亮点之一。在教学中,认真地解读语文要素,能使课堂教学契合编者的意图。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一些为教要素而教要素的做法,导致语文要素的落实过于片面、机械现象的产生。因此,教师要精准、客观、全面地解读语文要素,强化彼此融合、多元转化、相互融通等,增强语文实践的指向性、针对性,以有效发挥统编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要素;读写结合;统编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8-0030-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属性进行明确的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统编语文教材以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并进的方式组织单元。这是统编语文教材编排的亮点之一。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解读语文要素,使课堂教学契合编者意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避免单线发展,强化彼此融合

根据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阐述,不难看出,语文要素对应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主题对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因此,单独聚焦语文要素,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语文课。只有将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进行有效整合,做到水乳交融、协调发展,语文要素才能彰显出独特的生命活力。首先,教师要将单元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其次,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两者有机融合,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多彩童年”,语文要素之一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学这个单元的《肥皂泡》一文时,教师应该这样确定教学重点:借助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并以自己的理解成果为支架,体会冰心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首先,教师组织学生找出课文中带有“轻”字的词语,并进行分类。学生会发现这些词语有的是描写肥皂泡的,有的是描绘吹肥皂泡动作的。其次,让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肥皂泡很轻,所以吹肥皂泡的动作也应该是轻的。此时,学生不仅感受到作者对肥皂泡的珍惜与不舍,而且对轻轻吹肥皂泡的画面体验、感受更加深刻。其三,教师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肥皂泡轻轻地飞起,飞到哪里?最后,教师让学生讨论:这些肥皂泡飞到哪里?它们真的能上天过海吗?这其实就是对课文中难懂句子的理解。这样,学生展开想象,产生不同的答案,理解了作者想象表达的方式。

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教师紧扣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词句,引导学生想象、讨论,不仅使学生理解文本所描绘的画面,而且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怀念。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难懂句子的意思,而且对多彩的童年有了深刻的体验,实现了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之间的有机融合,凸显了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避免一步到位,强化多元转化

语文要素包含知识、能力、策略和习惯等方面,是语文学习所需品质的综合体。语文要素的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转化过程。只有在多元转化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推动学生言语能力的不断发展。因此,教师不能急于求成,指望通过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甚至一节课就能让学生内化知识、形成能力,甚至养成习惯。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学习需要经历“下沉”和“上浮”的过程。根据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真实而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让学生在经历“下沉”积淀,并逐步从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知,最终“上浮”的过程中形成规律性认知。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寓言单元,语文要素之一“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学时,教师要将单元语文要素所蕴含的知识和策略,相机融入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如,《鹿角和鹿腿》一文的课后练习第三题是“下面的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1. 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2.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很显然,这一道课后习题就是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服务的。课堂上,教师切不可粗暴机械地加以运用,而要通过巧妙的转换,将其变为一道辩论题,引导学生理解。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寓言故事,形成自己的看法;其次,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点拨者和引领者的作用,根据学生观点的不同,组织学生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使学生理解寓言的深刻哲理。

对寓言教学,一些教师会在教学的最后直接提问:“读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看似简洁明了,其实并没有真正契合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更不是语文要素落实的有效途径。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借助编者设置的课后习题,通过转化与重置,将学生置放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表达观点、产生碰撞、积极辩论,这样能有效地落实语文要素。

三、避免学段割裂,强化相互融通

一种语文能力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反复体验和实践中完成。同一种语文能力,统编语文教材会在不同的学段,设置不同的要求。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同一语文要素内部的联系,区别不同阶段教学的侧重点,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例如,復述这一语文要素,统编语文教材就设置了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三个层次,并分别安排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中。教学时,教师就不能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蜘蛛开店》一文,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后练习第一题,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梳理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掌握详细复述的方法,形成详细复述的能力;而在第二学段教学简要复述时,教师就不能忽视详细复述的方法,要找准两者之间的联系点。首先,简要复述并不是一“简”到底,关键在于紧扣中心,将与中心关联不大的内容进行简要复述,而与中心联系紧密的内容,则要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详细复述。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西门豹治邺》一文的三个部分中,“调查民情”和“兴修水利”是次要内容,“惩治首恶”是主要内容。教学时,教师要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尝试对次要部分进行简单复述,对主要内容进行详细复述,这样就能将简要复述落实到位。进入高年级,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时,教师就要基于详细复述、简要复述的经验,在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之后,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创造性的方法进行复述。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猎人海力布》一文,有的学生尝试变换复述的顺序,运用详细复述的方式讲故事;有的学生则先运用简要复述的方法,对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再尝试改变复述的视角进行创造性复述……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依循教材的编写体系,鼓励学生在深入实践中进行感知,并找准复述各个层次之间的联系,让指向复述能力的语文要素彼此相连、相互映衬,助推学生复述能力的有效发展。

四、 避免各自为政,强化整体把握

统编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语文要素,单元内的所有板块都指向语文要素,为落实语文要素服务。但是,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单元的整体性,而是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机械重复地进行语文要素实践,导致语文要素的教学显得单一、孤立、肤浅、片面,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不仅不符合编者设置语文要素的初衷,同时也违背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要注重对整个单元的所有板块进行分析,把握好课文与课文之间、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厘清单元内部的结构层次,这样才能有序地落实语文要素,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一个典型的习作单元,习作要素是“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因此,在教学这个单元的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时,教师就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想象的方法,让学生走进想象的神奇世界。具体而言,教学第一篇精读课文《宇宙的另一边》,可引导学生从作者对宇宙另一边的描绘,把握作者以镜面想象的方式展现宇宙另一边与现实世界的完全相反的方法;教学第二篇精读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就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作者的想象思维,学会根据“变成了一棵树”这一主题,展开一系列想象的方法;教学第一篇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则要着重关注作者根据铅笔形状想象各种不同但又具有相似性的事物,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相似想象的方法;教学第二篇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逆向思维的方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事物,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想象世界。这样对这四篇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分别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次来探究作者的想象,从而真正地解构它们所蕴含的想象知识和方法,为学生创编故事提供了方法的支撑。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根据每篇文本所展现出来的具体特点,引导学生分别从不同的维度掌握相应的想象策略。这样,借助单元整体资源,让学生学会了想象的方法。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我们还可以有哪些想象的方法呢?这样,在单元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让学生掌握语文要素,能切实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发展。

五、避免片面零散,强化读写结合

从统编语文教材的单元结构来看,每个单元都呈现出纵向、横向有机联系的特征,成为有机的整体。在纵向层面上,单元是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在横向层面上,单元的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其他栏目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要强化单元阅读与表达之间的统整,积极推动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细细研读统编语文教材的语文要素,发现它不仅有着阅读要素和表达要素之分,而且两者之间彼此融通,具有逻辑上的共通性。这样的联系,意味着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实践,以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表达要素是“进行连续观察,学习观察日记”。无论是表达要素还是阅读要素都提到一个关键词——“观察”。因此,教師在教学这个单元的《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就可以设置以下几个板块。首先,让学生细致阅读课文,感受语言描写的生动与准确:一方面感受爬山虎的叶片、脚以及一步一步向上爬的细节,从而更好地理解爬山虎;另一方面,要从表达的角度感受语言的准确、生动,获得对文本语言品味与鉴赏能力的提升。其次,从关注文本的语言到关注作者的观察。教师相机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出如此生动而准确的语言?是怎么做到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对文本语言的关注过渡到对作者观察视角的关注。这样,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在描写爬山虎的叶片时,是站在远处进行观察的,这样才能写出爬山虎的叶片均匀而稠密的特点;在描写爬山虎的脚时,作者则是静静地细看,这样才能将不易被人发现的爬山虎的脚写得如此精准而生动;在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时,作者则进行了连续观察,这样才能把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清楚地呈现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最后,在学生对文本的语言以及作者的观察有了深入的感受、体验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读学写,要求学生选择一种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借助表格和图片等方式将所观察到的信息记录下来,尤其要注意观察过程中植物的变化。这一观察实践,为学生的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奠定了基础,实现了读写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总之,统编语文教材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体现了语文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把握语文要素的特点,有效落实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姜凌佳.小学高段“单元主题性阅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9(2):20-22.

[2] 毛成.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21(8):31-33.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统编教材读写结合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