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戏剧表演促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
2023-11-29吴霞
吴霞
[摘 要]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戏剧表演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文本内容,在对话处、动作处和生活处引导学生表演,使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戏剧表演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戏剧表演;核心素养;语言实践;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8-0027-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但求知欲旺、表现力强。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语文新课标精神,我们将戏剧表演引进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无痕教育的目的,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开花。
一、戏剧表演的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戏剧表演是教师有计划、有目标地将戏剧的各种元素渗透进语文课堂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批判能力及思辨能力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统编语文教材的文本体裁、形式多样,但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运用表演的形式展开教学。因此,我们要筛选出可以表演的课文,或可表演的内容进行再创作,制订表演方案,引导学生探究与思考,并进行表演,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一)对话处,角色扮演
在阅读教学中,当读到人物对话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朗读出不同人物的特点。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模仿人物性格特点进行说话。一会儿他们模仿铁罐的傲慢,一会儿他们又模仿陶罐的谦虚。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教师让他们进行角色表演,他们会非常高兴地接受任务。课堂上,他们戴上头饰,装扮成陶罐和铁罐,进行表演。“铁罐”恼怒地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陶罐”则云淡风轻地说:“何必这样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化身为一个个角色,亲身体验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充分理解了谦虚和傲慢、善与恶、美与丑,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二)动作处,即兴表演
低年级的课文很多是童话,赋予了植物、動物人的特点,学生特别爱读。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荷叶圆圆》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边读边表演。于是,他们张开双臂,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他们蹲下身子,像青蛙一样蹦来蹦去;他们双手前伸,像蝌蚪一样游来游去……课堂成了小池塘,演着演着,学生仿佛看到了小乌龟、小白鹅、小鸟……仿写句子,他们能轻而易举地完成。
(三)生活处,创作表演
小古文言简意丰,很多地方可以让学生进行二次创作,展开表演。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学弈》一文,有这样一句:“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这句话进行二度创作,并表演出来。于是,学生开始表演。专心致志听讲的孩子一会儿微微颔首,一会儿凝神思考,手举棋子迟迟不肯落定。而那个开小差的孩子一会儿抬头看大雁,做出搭弓射箭的样子;一会儿他好像看到有蝴蝶飞来,伸手去促它。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答非所问。
在戏剧表演过程中,教师要考虑文本与表演的关系。对语文教学来讲,研读文本是必要任务。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学生不仅能掌握文本的知识,并且能将知识进行运用。戏剧表演重在开发文本,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想象、创造。因此,两者的融合首先不能脱离文本。在融合时,要有一定的框架以及目标达成的要求,要对文本的重点内容进行研读,要基于文本进行再创造。其次,要考虑创造性表演的必要性,即表演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人物、情节,有没有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戏剧表演的作用
(一)锻炼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研究和实践表明,人的语言能力是通过与人交流、沟通,通过阅读积累而慢慢培养、逐步发展起来的。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被现代人重视,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学生,在课堂上要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等。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语文实践才能实现。戏剧表演是一种有效的语文实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将相和》一文时,教师要求学生先认真研读文本,然后把故事表演出来。表演时,学生制作道具,扮演蔺相如、廉颇、秦王、赵王等。在表演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时,“蔺相如”先是谨慎地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然后怒发冲冠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现在和氏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见了“秦王”,说了4句话:先说为什么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再说把璧送回来的条件,然后说赵国不敢得罪秦国,最后请秦王好好考虑。这样的语言,内在逻辑特别强。在表演中,学生理解了“怒发冲冠”和“完璧归赵”的意思,同时也领悟蔺相如说话的技巧,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戏剧表演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丰富了学生对人物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汉语言的精妙以及语言表达的内在逻辑关系。
这样的课堂表演,使语文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在表演中,学生用心灵去触摸、感悟人物形象,同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作者情感等。这样,使学生对文本的学习由单纯的接受知识变为自己探索的过程,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同时,生动有趣的表演把文本语言和生活语言结合起来、他人语言和自己语言相融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丰富的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课堂表演,使学生受到人物的品质、爱国的情怀、优秀的文化熏陶感染,并内化为素养,外化为语言。于是,学生就有了举手投足间的儒雅、言谈举止的从容。
(二)加强合作探究能力
小学生爱表演,喜欢展示自己,可以说是天生的表演家。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草船借箭》一文,当读到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和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时,学生跃跃欲试,热情高涨,期待表演课本剧。接到任务后,他们再次研读课文,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排练。
在表演过程中,我感受到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每一个小组都有优、中、差的成员。能力强的学生挑起大梁,写剧本,组织排练。他带领其他成员,合理安排角色,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表演的戏份。这让我感到特别欣慰。更让人欣慰的是,他们把本学期教材节选的四大名著的文章都改成了剧本,搬上了舞台!通过主动阅读、自主探究,学生对名著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
(三)彰显文化自信能力
中华民族走过了5000多年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语文新课标将“文化自信”置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首位,意在强调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让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古典名著单元,单元后面的“快乐读书吧”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四大古典名著。阅读古典名著的意义在于:一感受中华智慧,理解中华文化;二受到人文的熏陶,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三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感受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相较于儿童文学作品,经典作品的语言和思想都更深刻,学生阅读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以戏剧的形式演绎经典作品,能深化学生对经典的认知,丰富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验。这是学生逐步认识、感悟经典的过程。阅读经典,用戏剧的形式演绎经典,就是阅读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同时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阅读经典、表演经典,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并将这些民族智慧、精神、文化溶进血脉中,融化在灵魂里,产生一种“生在华夏,何其有幸也”的自豪感。无论在何时、何地,学生都会以成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幸福,产生学习文化的动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文化自信是前提。只有文化自信,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及审美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四)形成整合资源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导,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资源不断开发和创生的过程。只有学生的参与,才能开发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实用有效的课程资源。
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具有艺术才能、思辨才能等,这些才能是可开发的课程资源。戏剧表演是开发这些资源的重要途径。大多数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戏剧常识,参加过校外培训的学生更是积累了一定的表演经验;同时,学生还具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和冲动。这些都是潜在的可开发的课程资源。为此,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角色造型、语言、动作等方面来思考如何表现人物,如何根据故事内容的变化转换场景等。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创作热情。在教学《负荆请罪》《草船借箭》等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改编剧本、挑选角色、排练演出,并成立评审组;而我退到幕后,成为学生表演的欣赏者、评价者。
从三年级开始,我班学生就开始排练课本剧。在读书月活动中,《负荆请罪》演到了学校的儿童剧院舞台,《小兵张嘎》演到了学校的集体晨会舞台。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锻炼。
在教学中,学生为了表演好自己的角色,都会自觉地投入到角色的创作中。他们会自觉地查资料、看剧本、讨论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探讨作者创作的意图……在这种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了转变,创造性思维得以锻炼和开发,语文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课本剧表演是需要共同完成的。在表演中,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得到锻炼,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之一。
(五)培养跨学科学习能力
语文新课标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提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并指出:“本學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跨学科学习活动,能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增强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戏剧表演能有效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整合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资源,引导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戏剧表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与其他的教育手段相比,戏剧表演具有形象性、艺术性、审美性、思想性等特点。戏剧表演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一种教学艺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的发展,同时这种影响又是深远持久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既要深刻认识语文教育的内在规律,又要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采取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池夏冰,董蓓菲.教育戏剧在语文课程中的功能与路径[J].基础教育,2017,14(6):9.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