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习作例文教学探索

2023-11-29周紫璇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教—学—评统编教材一体化

周紫璇

[摘 要]“教—学—评”一体化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习作例文时,教师要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和习作的具体内容,挖掘习作例文的功能,确立适切的教学目标;要聚焦教学评价,让课堂教学增值;要适时使用习作例文,解决学生习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这样教学,能充分发挥习作例文的教学价值,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在写作中掌握阅读策略,有效提高习作例文的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写作素养。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统编教材;习作例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8-0012-03

作为统编语文教材习作单元的特殊课文,习作例文该如何教?这是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疑问。笔者通过研读一些习作例文的教学案例,发现不少教师还是以普通阅读课文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此类文本的教学价值往往被弱化或异化,其教学质量和效益并不理想。目前,“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如何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展开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习作例文对学生习作的指导作用?下面,笔者结合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挖掘习作例文的教学功能,确立适切的教学目标

纵观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习作单元的“习作例文”编排在“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之后,单元习作之前。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前提和灵魂。习作例文的教学目标从哪里来?通过习作例文,教师要把学生带去哪里?

(一)范例引路

“习作例文”是习作单元的重要板块,是为学生习作量身打造的学习范例。学习例文能让学生获得写好作文的具体的、实用的方法。通过解读例文所“言”,解锁其中之“意”,提炼写作方法,學生能获得写作某一类文章的范式。只要会阅读、会模仿例文,就能掌握相应的习作知识及习作技能,提升习作能力。如《别了,语文课》一文,写了一直不喜欢语文课的“我”忽然爱上了语文课,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母语产生不舍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体现作者对语文课情感的变化,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直接表达痛苦的情感。这些方法的学习和梳理,有助于单元习作目标的达成。

(二)打开思路

每个习作单元都安排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虽然都围绕同一语文要素,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无论是选材内容、表达顺序,或是框架布局、写法运用,四篇文章既共同指向单元习作教学目标,又互为补充,让习作教学目标有效落地。同时,习作例文在习作单元的位置决定了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要求教师关注它的特殊性,了解它关联什么知识。习作例文的教学目标既要观照单元语文要素,也要联系单元的其他板块,做到前后贯通、拾级而上。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写作内容是“让真情自然流露”,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方法写出真情实感。《匆匆》一文,重在学习直接抒情的写作方法;《那个星期天》一文,则重在学习将真情融入具体的人、事、物中进行表达的方法;《别了,语文课》要关注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表达情感以及内心独白的写法;《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则要学习怎样围绕一条主线表达真情。在学习精读课文表达真情的写作方法后,拓展补充习作例文的写作方法,这样为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习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为此,笔者确定了这两篇习作例文的教学目标:《别了,语文课》学习用具体的、典型的事例、内心独白的方式写真情,让真情自然流露;《阳光的两种用法》要体会围绕一条主线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写出真情的方法。

二、聚焦教学评价,让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在于评价。评价作为检验习作目标是否达到的一种手段,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始终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为实现习作例文的功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教师应关注习作例文的课堂教学评价。

(一)对准教学目标设计习作例文的评价任务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下,习作例文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对准目标设计精准的评价任务。分析这两篇习作例文的教学目标,我们能发现它们隐含不同的评价标准:一是学习用具体、典型的事例描写人物,借助内心独白表达真情;二是将情感写真实、自然;三是学习围绕主线表达真情的写作方法。为此,习作课堂的教学评价首先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恰当地选择表达真情的素材,其次要检测学生是否学会写出真情的具体方法,最后要考查学生是否自然地流露情感。对准教学目标设计课堂评价任务,可以切实提高习作例文的教学质量。

(二)将课堂评价融入习作例文的指导全过程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课堂上,评价的全程性是指对课堂教学目标、内容呈现、活动展开、学习阶段、学习结果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同时也对课堂教学要素之间关系的匹配性进行评价。例如,教学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教师这样进行评价。请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作者为写出平凡生活的温暖,第5自然段选取了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这件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小事。作者怎样让这个事例真实可感呢?

生:作者细致刻画了孩子们用缸里的水洗澡的欢乐场面。(板书:场面描写)

师:是的。读读第5自然,你发现作者又是怎样写场面,让欢乐跃然纸上的呢?

生1:这段场面描写首先交代了洗澡的时间(黄昏)、地点(家门口)和主要人物(毕大妈和孩子们)。

师:这是场面描写的第一个要点,就是叙述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板书:叙述三要素)

生2:接着,作者通过动作、语言等对毕大妈展开细致的描写,写出毕大妈的智慧和她对孩子们的爱。

师:这是对主要人物“点”的具体刻画。(板书:点——具体的动作、语言……)

生3:作者还写了孩子们“大呼小叫”“个个演出一场哪吒闹海”,对孩子们欢乐兴奋的整体情况做了概述。

师:对孩子们的描写更能反映毕大妈的生活智慧,这是对其他人物“面”上的概述。(板书:面——概括的描述)现在请你参照这段场面描写的写法,把你所写的事例写得更具体吧。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始终基于学生对例文的思考和发现,让学生知道将场面写具体的写法,也掌握了习作的评价标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似乎并没有呈现具体的写作要求,但展示了可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模仿写作或对照修改的范例,其中就隐含了习作评价的标准。这样的评价与教、学形成合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深入学习。

三、适时使用习作例文,解决学生的问题

“教—学—评”一体化指向有效教学,而教学有效的证据在于目标的达成,在于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果把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比作“爬楼梯”的话,那么教师精心设计的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就是“扶手架”。习作例文虽然处在习作单元的中间位置,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适时使用,实现例文价值的最大化,以有效促进目标的达成。

(一)写前使用,提炼写法——表达实践“用得上”

习作例文由“例文文本+课后练习题+旁批”组成。例文文本是反映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材料,课后练习题则指向对写作知识的思考,旁批则是对写作方法的梳理。因此,在写作之前使用习作例文,能为学生习作提供迁移运用的范本,让学生将所学的写作知识和方法运用到习作中。下面是习作前使用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的教学活动设计(见表1)。

习作例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写作方法,都是学生深入学习写作知识、形成写作能力的关键“用件”。教学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通读例文,发现文章多次用“阳光”“老阳儿”一词串联前后;再适时梳理、总结课文圍绕一条主线表达真情的写法;最后结合相关文段,让学生掌握借助具体事例充分表达真情的方法。“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学习活动切实发挥了习作例文的“用件”作用,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表达实践时能“用得上”。

(二)写中使用,搭建框架——困难之时“仿得来”

不同的习作例文谋篇布局各有不同。因此,在学生进行写作活动的过程中引入习作例文,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篇章结构问题,也可以聚焦某一具体描写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下面是写中用例文《别了,语文课》的教学设计片段。

1.默读第7自然段及旁批并思考:这段内心独白为何能如此直接表达出作者即将离开时内心的遗憾和痛苦?

2.学生交流。

3.引导搭建“内心独白”结构框架图(见图1)。

4.拓展补充两段课外内心独白片段,学生研读,说说还有哪些途径能让内心独白更真切。

我们发现,在“让真情自然流露”写作过程中引入习作例文(或例文片段),学生能够解锁其中表达真情的言语密码。这样,为学生具化事例写作提供框架支持,在学生下笔困难时“仿得来”。

(三)写后使用,参照省察——力求习作“臻完善”

作文评改的过程是一个“知—行”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习作知识转化为习作行为,学生对习作行为的反思促使其进一步理解习作知识,形成新知后再次转化为习作行为。习作例文不仅可以在学生写作活动前作为写法指导的帮手,可以在写作活动中成为搭建框架的范式,还可以在写作活动之后使用,成为评价标准的参照物。这样,让学生成为习作评改的主体,为他们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提供指引。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习作情况进行整体了解,并预设相应的教学要点。

在学生完成本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后,笔者对所选事例和表达情感的方式两个方面梳理归纳、学生的突出优点和共同问题。本班46个学生的习作都能选择一到两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共同问题出现在事例上:一是选择的事例不够典型,二是很少用描写的方式叙述事例。针对这样的现状,两篇习作例文有了新的教学价值。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借鉴:一赏读习作例文,进一步学习、梳理表达真实情感的方法;二是研读《别了,语文课》第12、第13自然段,学习选择最能凸显心情的事情和只在自己或少数人身上发生的事;三是研读《阳光的两种用法》第5自然段,学习用场面描写让事例更加真实可感的方法。

写作活动完成之后使用习作例文,目的是促使学生反观和复盘自己的习作,在省察过程中形成习作思维,获得习作能力的提高。在进行习作诊断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对自己的习作最有借鉴作用的例文或例文片段,在比较参照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再通过同伴互助和师生共议的方式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下,教师只有精准确定教学目标、对准目标进行评价,并组织有效的写作学习活动,才能让习作例文有用、好用、实用,从而切实发挥习作例文的教学功能,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4-6.

[2] 王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例文的教学价值探究[J].江西教育,2023(2):24-28.

[3] 施云.“教学评一致”的习作教学课堂评价[J].语文建设,2021(20):14-18.

[4] 黄伟.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课堂实践:要义与操作[J].中学语文教学,2021(6):10-14.

[5] 丁晶晶.发挥习作例文在评改环节中的作用[J].江苏教育,2022(89):32-35.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教—学—评统编教材一体化
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分析
课堂观察助力高中地理课“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怎样设计课时评价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