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的耕作能手——牛
2023-11-29凌丽君
凌丽君
上一期,我们讲到老鼠之所以能在生肖中排行第一,是因为沾了“牛”的光。本来牛跑在最前面,结果被老鼠搶占先机,最终屈居第二。
说起牛,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可能会想起《西游记》中的牛魔王,也可能会想起在地里辛苦耕作的老黄牛。从汉字的字形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人眼里,“牛”是牲畜家族的重要代表。
比如“牢”字,它最初是圈养牲畜的场所,类似现代的猪圈、羊圈等。它在甲骨文中有很多个写法——,这些字形都由两部分组成,外面代表围起来的场所,里面是各种圈养的动物,既有羊、牛,又有马。后来汉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用“牛”代替了其他动物。又如“牧”,放养的动物也不仅仅是牛,还可以是羊、马、猪等。在甲骨文中,字形同样既有用“羊”构成的
,也有用“牛”构成的,但是汉字最终同样选择了以“牛”作为所有动物的代表。最明显的要数“牲”字,它泛指所有的家畜,你看字形中却只有“牛”。可见,“牛”在古人心目中确实是牲畜中的“老大哥”。
“牛”在古代之所以能有很高的地位,首先因为牛的全身都是宝。估计你会说牛会产奶,牛肉是美食。对古人而言,牛可不仅仅是美食,他们还重视牛角,从“牛”字的构形中就可见一斑。金文中的“牛”既有牛头的形象
,也有只勾勒出牛角部分的,比如 。
牛角的功能很多,比如可以用作打仗时的号角,但你可能没想到它还能帮助人们读书。隋唐时期,有位叫李密的读书人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连走路都看书。过去有点身份的人出门,一般都有交通工具,或坐车或骑马等。不过马跑得太快,骑坐在马上看书只能一目十行,所以李密骑的是牛,优哉游哉。他用绳把书固定在两只牛角上,这样一来,牛角瞬时化身为我们现代人用的读书架了。想象一下,这位叫李密的隋唐人骑在牛背上一边行走一边读书的情景,是不是相当了不起?后来我们的汉语中便有了“牛角挂书”这一成语,比喻勤奋好学。
牛皮也很有价值,主要用作人类服饰的材料,比如现代人穿的皮鞋、背的皮包等。不过你可能同样没想到,在古代,牛皮和书籍也有关系。纸还没有被发明之前,比较早期的书籍用竹简或木简编缀而成。表示书册之意的“册”字,甲骨文写作 ,竖线就代表竹简或木简,中间的椭圆形表示绳索。因为要经常翻阅,所以绳索必须结实,古人常用坚实又有韧性的熟牛皮。但对于特别爱看书的孔子来说,即使熟牛皮也容易断,因为翻的次数太多,牛皮自然而然也受到磨损,这就是成语“韦编三绝”的来源。“韦”就是熟牛皮,“三”是多次,“绝”是断,意思是编连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后来常用“韦编三绝”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牛在古代还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在诗歌中,牛作为坐骑的形象比比皆是,而且大多和儿童联系在一起。比如清人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夏天的场景,放牧的儿童骑着黄牛正在欢快唱歌的时候,忽然闭上了嘴,原来是怕惊动了树上的蝉。宋人雷震则在《村晚》诗中描绘了乡村日暮时牧童吹着笛子,坐在牛背上回家的平和画面:“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骑牛,慢慢也成为很多绘画作品的题材。
除了以上这几点,牛还是人们耕作的好帮手。在农耕社会,这是牛最重要的价值,也是它有别于羊、猪、马等牲畜最重要的一点。耕地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但牛总是毫无怨言默默地工作着,所以在中国人心目中,牛渐渐成了憨厚、吃苦耐劳的代表。中国有位非常著名的作家——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高度赞扬了牛无私奉献的精神。他还有一句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的人,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敌人的憎恶和对人民的热爱,表明要像孺子牛那样不辞辛苦、笃实忠诚地为人民服务。
当然,人无完人,牛也不是尽善尽美的。牛一旦发起脾气,也是相当厉害的,现代人常用“牛脾气”来形容人倔强执拗。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