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仅展示三天朋友圈”怎么就冒犯了你

2023-11-29闫红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 2023年11期
关键词:拉黑礼貌乒乓球

闫红:编辑、作家,著有《她们谋生亦谋爱》《从尊敬一事无成的自己开始》等。

有次翻某位老友的朋友圈,劈头只见一句提示:“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它像一个栅栏,告知我必须在此止步,我却为之一震,这是多么人性化的设置,我也要赶紧试一下。

在此之前,在某些场合,每当听到别人说“加个微信吧”时,我总是有点纠结。回绝是不礼貌的,不回绝但一边加一边顺手把人给屏蔽了,不但不礼貌,还虚伪。可是,就那么门户大开的,我也有点不安,使用微信好几年了,一直在写朋友圈,最初的朋友圈,跟现在可不是一回事。

一开始朋友圈里只有几个人,是比较核心的朋友,朋友圈近乎一个扩大的树洞,充满各种吐槽、撒娇、怨念。午夜睡不着的时候,随手发几句碎碎念,若正好有人同样没睡,就能在一条朋友圈下面聊上几十句人生。

那时候,连分组都是非常态,必须发图片,才能出现分组选项。所以,你常常会看到,有人的朋友圈里特别注明,图文无关,只为分组。有时候,人家没有注明,但若你看到一张风马牛不相及的配图,是应该暗暗感谢对方对你的信任或赏识的,起码这一条,你被分进了“允许谁看”的小组里。

渐渐地,朋友圈开始扩大,出去参加个活动,被主办方拉进一个大群,很快,会冒出好几条加好友的申请,有时,还附带着一句半句久仰之类的寒暄。你赶紧通过,有的后来会成为微友,有的就再也没有然后了,双方不但没有进一步进行沟通,甚至连点赞之交都不算。

也许,对这些社交族群来说,朋友圈是一个社交新阵地,多多益善。我经常看到有人在朋友圈里声称,好友已过五千上限,我曾疑惑他们交友为何如此广泛,直到听到一个人说,他和他们小区所有的保安都加了微信,这疑惑才烟消云散。

我的微信虽然没有添加所有的保安,但渐渐也凑齐五花八门各色人等,有些属于即时性交际,比如卖保险的、卖房子的,一开始还记得屏蔽,但有时嫌麻烦,或是不小心忘了,加上一向懒得加备注,久之,朋友圈里就有了很多根本搞不清楚是谁的人。

在这样的微信新形势下,早先那些疯疯癫癫、痴痴傻傻、三观不正的话,可不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是可以选择“仅展示半年”的,可是作为一个今是而昨非的人,我自己的想法都瞬息万变,又何必留给别人做呈堂证供?

当然,这么说有自作多情之嫌,谁有工夫把你的朋友圈挖掘得那么深入啊,但小概率事件也不能不防,这是其一;其二,万一人家不小心搜索某个关键词搜出来了呢?

所以,这个“仅展示最近三天”的设置太好了,既帮我们躲避了被“挖坟”的风险,也跟这个动辄反转的时代合拍,偶尔兴至乱言,也不害怕被打脸了,发明这个设置的人,太懂人性了。

就在我欢呼雀跃地用上没多久,突然发现朋友圈里出现很多愤恨之声,有好几位朋友宣布,对那种使用“仅展示最近三天”功能的,一律拉黑,而这类声音下面,应和者众。有人气咻咻地说:“别三天了,我一天都不想看。”

我倒是没被吓到,也没被拉黑,只是很好奇地找某个朋友交流了一下,为什么这么痛恨“仅展示最近三天”。那个朋友说:“会有一种被拒绝的感觉。”我说:“可是这个功能并不是对于某一个人,是针对所有人的。”那个朋友说:“是这样啊!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很清楚这一点。”

啊!原来如此。我收回设计者懂人性的话,对人性,这位设计者只能说是一知半解,单发现了“仅展示最近三天”的需求,忘了标明这功能针对所有人,若是把那行提示改成“对所有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并且将“所有朋友”四个字放大加黑,耿耿于怀的人想必就没那么多了。

这是大家的理解力不够吗?但有些文章写得非常好的朋友,也表示不爽,这可能跟语文水平无关,主要还是,“朋友圈”本来就是一个容易产生芥蒂的所在。

如前所言,朋友圈里并不都是朋友,大家原本应该不在乎,但它顶着一个“朋友圈”的名头,又让人无法不在乎。

它看似降低了交际门槛,你随随便便就能窥视到一个频发朋友圈的陌生人的日常,但是,正因为它降低了社交成本,解除了各种未必不是保护性的壁垒,也让人与人之间的鸿沟,显示得更为分明。

比如,有次我在朋友圈随手发表了一段关于某热门事件的感叹,几天之后,我儿子的乒乓球教练忽然回复了长长的一大段,观点不同很正常,关键是口气极其气愤激烈,看得我目瞪口呆。

且不說对错,只说在正常的社交环境里,我和孩子的乒乓球教练,是不大可能争论这些的,首先没有提起的机缘;其次当我发现可能话不投机,按照我的个性,大概会礼貌一笑,避开交流。虽然写作时我不惮于表达我的观点,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并不喜欢和人进行争论,尤其不想和孩子的乒乓球教练争论。

我没有回复他,只是给孩子续班时有点纠结,当然,这也是我太小人之心了。

在朋友圈里,这还只是“茶杯里的风波”,我的朋友小A碰到的事情更有代表性。她的一位原本算是点头之交的同事,忽然对她冷若冰霜,她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经其他同事提醒,才知道那个同事曾经多次在她的朋友圈里点赞,她却没有礼尚往来。小A这才发现原来这也是一个问题,看来维持点赞之交比维持点头之交更难。

难怪有人发明了这样一个段子,说:“我不是故意不回复消息,而是看到消息就直接用意念回复了,我忘掉我并没有回复的事实。”这一说法被广泛传播,但依旧不足以消解受伤者心中的不快,许多人也许就在毫无察觉的时候被拉黑了。

但也有人很想知道自己有没有被拉黑,隔三岔五就会收到“系统检测”的微信,收到者觉得不胜其扰,在朋友圈里表明,恨不得真的拉黑。我不太明白这点打扰何以让他们如此愤怒,就好像他们从没有接到过各种卖保险、卖商铺、求贷款的电话,一直过着不被打扰的生活似的。

总之,一个“朋友圈”,让并非志同道合者,在同一个空间里倾心吐胆,让互相没有信任基础的人,多了勾肩搭背的机缘。在这里,只言片语,也许就能激发出巨大的认同;一言不合,也会让曾经的示好,都灰飞烟灭。你会看到各种卿卿我我、恩恩爱爱,在这一团喜乐之下,不可言说的猜疑、委屈、愤怒正汇成暗流,蓄势待发,一发而不可收。

而在日常的匆匆来去之间,人们保持着适当的生物距离,无法似这样图穷匕见。

朋友圈式的交际门槛低,使它充满张力,也更加紧绷,在这样的背景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被视为一句具有针对性的有敌意的提示,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自《意林》

猜你喜欢

拉黑礼貌乒乓球
乒乓球悬浮术
拉黑这件事
跳舞的乒乓球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靠拢的乒乓球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学会“拉黑”自己
群发微信真能看出谁拉黑了你?
小猴买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