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2023-11-29谯江龙

师道 2023年11期
关键词:雨巷语文老师

谯江龙

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已整整六年时间,这六年时间里喜忧参半,既有师生同伴之间互相激发、深度参与的瞬间,也有让人自我怀疑、沉闷徘徊的时刻,每一次的“高光”或是“至暗”其实都构成了自我作为教师生命的整体,它们不断拓展着我的边界,书写我的历史。

见贤思齐 反求诸己

余华在谈到伟大作家对自己的影响时说了一个很精妙的比喻:“当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产生影响的时候,就好比是阳光对树木产生了影响,但重要的是,树木接受阳光的影响时,是以树木的方式在成长,不是以阳光的方式。”对于年轻教师成长而言,阳光之于树木,就如同师父之于徒弟。

学校对青年教师培养很是重视,17年初入职,确定师徒关系,签订师徒协议,我的师父是语文组资深老教师朱洁萍。之前早已耳闻朱老师在语文组德高望重,专业能力极强。开学第一天我兴奋地拎着小板凳去朱老师班上听课。老教材第一课是《沁园春·长沙》,朱老师讲的是这节课的前奏——中国诗歌发展脉络,从《诗经》《楚辞》《汉乐府》一路而下梳理到唐诗宋词元曲,这本是文学史的惯常讲法,但五十多岁的朱老师并不讲理论,而是对各个阶段的典型诗歌甚至冷门诗歌引用信手拈来,重要的是,她完全不是掉书袋式的展示,她会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绿蚁”的色状、讲古人对喝茶的讲究、讲那些郁愤诗人的坎坷经

历……尖细的声音配合时而半屈时而半仰的身体,提到每一句诗时都带着强烈的生命共鸣,这种共鸣让上高中第一节语文课的学生和我都大为震撼。后来一次聊天中我说起这次听课的感受,朱老师淡然地说:“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不管教学如何改革,语文老师要心中有数。”我知道,她之所以选择第一节语文课那样讲授,当然是想重塑学生对语文的态度,从而把游离于语文学科之外的学生拉回到语文学习的阵地上来,也是用行动告诉学生伟大灿烂的诗歌传统如何在一个个体身上真实地延续。从此,授课当老师,听课当学生,两种角色无缝切换成为我那两年的常态。但朱老师对我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观察生活中的朱老师,让我解开了她上课时如此有感染力的奥秘,那就是热爱和真诚。她爱养兰花,办公桌几乎被各式兰花包围;她爱分享做饭的过程,爱和年轻人讨论当下热门的电视剧,并买了“偶像”座签大大方方摆在办公桌显眼的位置;改作文遇到好文章她第一时间给办公室老师大声朗读,带着享受和自豪的语气;她的第一批学生早已结婚生子,但时常“拖家带口”来看她;有学生留学归来面对就业选择困难时仍然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听听她的意见;当年她偷偷买了毛衣塞到自己班上一个意外失去亲人的学生书包里,之后每年收到该学生从天津寄来的大麻花和感谢信……后来当我读到《教学勇气》,我才找到一个专业的术语去形容她生活和教学的样态——“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我们如何为人,也就如何教学”,她对自我的大胆认同、对待自己和学生的真诚态度让她在课堂上不用刻意就可以收获忠实的“粉丝”,用一种统一的而非割裂的方式将生活和教学统摄在一起,生命饱满有力。

除了朱老师,还有许多老师让我受益。2018年有幸参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织的全国诗歌教学研讨会,各地名师纷纷亮相,进行课堂展示,大有武侠小说中英雄相会之感。活动中,来自甘肃本土的特级教师霍军讲杜甫《登高》惊艳全场。霍老师拥有西北汉子的豪爽直率,那震慑全场的浑厚声音以饱满的激情为支撑,以一个接一个追问为手段,一步步“逼”学生关注每一个字背后的心血,达到和暮年杜甫生命体验的强烈共鸣,古时有人讀杜读到“气竭”,那节课的师生和观众都无限接近了“气竭”的体验。会上,来自南方的肖培东老师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肖培东老师给初二学生上高中篇目《雨巷》,刚开始上课就发现学生未带课本,全班也仅有三位同学自己抄录或者复印了《雨巷》文本,台下的语文同仁看到这一幕瞬间都屏息凝神,为他捏了一把汗,暗暗发问:这节课可怎么上下去?肖培东老师不急不躁地说:“没事,同学们,诗歌是用来读的,也是用来听的。这节课,好好读,认真听,我们一样可以走进深深雨巷。”之后,便利用那仅有的三份文本和自己手中的课本,让学生交替读雨巷,品咂每一个词语,感受其背后的画面,甚至还关注到了处在角落里没有举手的学生,鼓励他读出自己心中的雨巷。学生在老师的镇定自若中也变得沉稳淡定,循着同伴们投入的声音走进了幽深的雨巷,那一刻,似乎真正能听到青石板雨巷雨水酝酿的心事,嗅到潮湿而又带一点儿霉味的江南气息,我在心里赞叹:这真是语文最美的样子!后来,当我在课堂抛出问题无人应接而急火攻心的时候,这个画面总跳将出来提醒我:“慢慢走,欣赏啊。”

记得大学老师将启功先生的诗送给我们作为毕业寄语:“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于我而言,这六年是学着立身、学着站讲台并逐渐站稳讲台的六年,在这过程中,来自大学老师的指点鼓励、师父的无私相授、团队的互助交流不一而足,无法细数,这些都帮助我不断完善教师的人格和技能。

以书会友 以友辅仁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朱永新语)点滴的阅读汇聚成教师成长的河流,教师的改变也往往从阅读开始,借此攻破自我闭塞、狭隘、偏执的堡垒,但同时也需防止“一山放过一山拦”,时刻警惕“拥书自重”的风险,走出一座围城,进入另一座,陷入“我读了书,所以我可以高高在上俯视一切、轻视一切”的另一种极端。

在我看来,教师阅读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路径:一是实用性阅读,这类阅读,着眼于备课教课,查阅资料、弥补漏洞、确证知识,或者了解方法,直接拿来为我所用,它的推动力是摆脱教学中的障碍;另一种是超功利性阅读,不直接用于当下一时一刻的教学,推动力也不是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焦虑,而是来自于“我想做”,想更了解历史,就读二十四史;对诗词感兴趣,那就读《宋诗选注》《唐诗百话》《沧浪诗话》之类,总之它满足的是一些更深层的需要。教师的这两种阅读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专业阅读,则会趋向偏狭,阅读会被矮化成工具;而如果只有超功利的阅读,则可能大水漫灌,飘若浮云,无法有的放矢,于实践无益。

因此,我习惯于两条路交替行进,进行参读,并把自己超功利阅读的内容用在课堂上。上《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课,既读红楼原典,打好基础,也读《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习得技术支持;同时还读《大观红楼系列》《红楼梦里的经济账》,进行深入思考和拔高;学习《乡土中国》,除了费孝通先生的原著之外,带领学生选读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和张柠的《土地的黄昏》,并读李娟和刘亮程的乡土散文,力求从不同角度建构对学生而言已经比较遥远的乡土经验,那些经验不仅是终将死去的历史,更是大部分人的父辈、祖辈经历过的日常生活,有必要在重新审视中理解他们。

在今天,阅读随处可见,阅读的机会唾手可得,阅读早已不再是赶时髦、值得炫耀的事情,也正因为阅读经历了自身的祛魅,回归到了相对单纯的本质,阅读才显示出它真实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教师而言,阅读和写作共同塑造自己,可以让自己内在看到更多,从而使得外在可以看到的世界也变得更加广阔。工作之后,让我庆幸又心安的就是一直坚持了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我也极力将这种习惯带给我的学生,因此,每个学期,我都至少精心组织一次读书分享会,在学生三年的高中生涯中陆续分享了一些自己认真读过的书,有《平凡的世界》《活着》《人生》《自我的诞生》《人类简史》《大宋之变》《极简思维》等。阅读是输入,分享是输出,写作则二者兼而有之,更重要的是,思维上迸溅的火花需要写作沉淀,思考上的偶发的灵光乍现也需要写作去确认,所以学习《滕王阁序》,让学生为自己城市的某一处楼阁撰写文章;学习《逍遥游》,就结合现实的处境谈谈对“逍遥”的见解;学习《六国论》《过秦论》,写自己对历史事件和规律的认识;学习现代诗单元,就和学生一起写新诗,并给杂志投稿,当老师和学生的作品同时被采用出现在同一期杂志时,那种惊喜是不言而

喻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成长路上同伴和同志者的提醒、激励与交流和书籍相伴同样重要。入职之初,我们几个年轻教师建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学习共同体,日常备课磨课,各自争鸣,提出自己的见解;分享教师写作和做课题的经验,推介优质电影,分享书籍,相约去参加高品质研讨会……往往当自己苦思冥想一个课题无法打开局面的时候,可能同伴一句话就让自己豁然开朗,有了新的想法和点子,他者的生命经验丰富着自我的经验世界,并促使我不断修正自我的航向,追逐理想之境。

有过则改 于误处进

常常听到“教学是缺憾的艺术”这样的说法,诚然,缺憾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面对教学和面对断臂的维纳斯该是同样的态度,对断臂的维纳斯,我们欣赏、把玩其展现的残缺之美,体味雕塑中凝聚在一起的时间和偶然性;而对于教学,我们承认教学是不可能完美无瑕的,总会有遗憾发生,但我们是在承认缺憾的基础上想办法尽量在下一次课上弥补类似的

缺憾。

于我而言,教育教学中实在是有不少令人不想回顾的瞬间,这些瞬间里有因自己焦虑而生的态度暴力,有课堂突发事件中自己的慌乱和失误,有和学生交流中不经意而出的不恰切的措辞……这些令人不那么愉悦甚至不愿回忆的场景也是真实自我身份的一部分,当诉诸笔端进行反思时,它们再次揭开内心的“伤疤”,让自己逃离出软弱、变得强大,我深知它们也应该被纳入自我成长的叙事中,并希冀以反思的力量避免重蹈覆辙。

入职第一年,我教两个班,还是其中一个班的副班主任,上课大概一个月,两个班的风格越发显露出來,任副班主任的班级风气很活跃,学生有强烈的表达欲,班级里有几个学生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积淀,彼时的我很是惊喜,觉得学生中难得遇见“知音”,上课互动很多,久而久之就觉得这个班的学生天真可爱,学生大概也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师生关系良性循环,更加融洽,成绩当然也不断提高;而另一个班级的孩子比较害羞,上课不太爱发言,我经常在课堂行进的过程中停下来向他们“兜售”上课互动的理论,可是尽管如此,仍然没有多少改观,故而在两个班相较之下我敏感而草率地认为这个班学生不配合我的工作,挑战我的权威,所以时不时流露出愤怒和拒绝的情绪,后来课堂更加沉闷、师生之间隔膜越深,直到有一天一个女生在作文本上写了一句:“老师,你对我们班太凶了,对隔壁班那么温柔。”我才意识到对待两个班没有做到公正,尽管这是无意识的,而恰恰是自己的无意识的表情、语气和暗流涌动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被忽视和差别对待的不公,从而激起他们用同样的态度回应和“报复”。“当我们自己改变了,一切似乎改变了。”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有意调整自己的内在认知和态度:成熟的教师要适当降低自己的自尊标准,学生就像一面镜子能够体察并反馈你的情绪。后来,他们顺利毕业,毕业的时候我们互相拥抱致意,所有曾经的隔阂都已烟消云散。

教师拥有影响学生的权力,但要学会把权力关在笼子里。《教师里的非暴力沟通》对教师权力做了区分界定:“权力分两种。一种是通过惩罚使别人心生恐惧而获得,另外一种是通过爱的行为来获得。而从有效性来看,后者是前者的千倍。”更多地以爱的方式获得权力,也就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尊敬和支持,师生关系才有可能进入良性的可持续的循环,正如《教学勇气》中所说“年长者给年少者以经验,年少者给年长者活力,他们在一起翩翩起舞。”教师的物理生命在不停衰老,而学生给予我们活力;学生成长中遇见困惑,我们尽可能提供有益经验,如此方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

益友。

佐藤学将学习比喻为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行。我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学习,从已知世界迈向未知世界的过程,向书本、向周遭、向学生汲取力量,积累经验。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身相遇。”“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身对话。”(佐藤学)在这种对话性的实践中,不断调整自我的认识、心态和对待自己和外在的方式,从而朝着教育更深入、更高远的方向迈进,向着青草更青处漫溯,一路求索,一路感受。

(作者单位:甘肃兰州市第五十八中学)

责任编辑 成 盼

猜你喜欢

雨巷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戴望舒《雨巷》(节选)
雨巷,你可曾记得我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初恋是条幽深的雨巷
梦中的雨巷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