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学术交流现状分析与促进建议*
2023-11-29刘荣志
刘荣志
2020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1]。2021 年,中国科协“十四五”规划将学术交流列为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要求科协组织在高质量供给上迈出新台阶[2]。
长期以来,各类组织开展了大量学术交流活动,增进了学科背景相同或相似的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服务了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但部分学术交流活动存在学术报告质量不高、报告多交流少、成果应用分散等问题,学术交流的应有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学术共同体一贯倡导的价值理念。为发挥学术交流在服务科技创新、促进学科发展、加快科技经济融合中的作用,有必要结合学术交流多样化实践及其经验总结,分析研究学术交流的成效、内涵和面临困境,揭示其主要功能,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路径。
国内研究者关于学术交流的针对性研究不算多,可用来参考的文献亦比较少见。本文聚焦农业学术交流作为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内核,挖掘其内涵要义、主要功能和必要性,结合学术交流的重点内容与运行模式变化,农业及涉农院校、科研机构、学术社团等学术交流主体的实践案例,凝练农业学术交流成效,剖析当前农业学术交流面临的主要困境,并试图从多个视角提出新时期加快学术交流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农业学术交流的内涵、主要功能和必要性
农业学术交流包括农业学术研究开展、农业学术信息传播、学术思想凝练及其多样化交流互动,与一般意义学术交流的特点既有相似之处,又具有独特性。
(一)内涵及功能
所谓农业学术交流,即农业科技人员基于共同交流需要及目标需求,如学术研究的重要结论或共性难题、重要学术信息互动、重点学术思想凝练等,通过会议互动、线上交流、面对面探讨等形式,以及论文编辑出版、论文张贴传递等模式,对学术名词加以审定和释义,开展学科发展总结提炼,实现重要学术观点交流、重点学术成果展示、普遍学术规范统一、学术发展效用凝练。它既包括动态交流又有静态展示,亦使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术范式得以不断传承和创新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 年6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交流碰撞,倡导严肃认真的学术讨论和评论[3]。随着农业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农业学术交流深度融入科技创新工作,其参与主体由主要依靠农业学术社团转变为农业学术社团、农业及涉农院校及科研机构、科技型农业企业、民办非营利机构等多元主体。目前,农业学术交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学术思想交流、学术成果展示、重大学术命题破解、学术话语规范乃至促进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其中学术思想交流是根本性功能,其他则属于策略性功能。诚然,农业学术交流是原始创新源头、学术创新条件与动力,最终归于新学术思想和学术创新。
(二)农业学术交流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并存,大国竞争的实质取决于其综合国力,根本在科技实力。农业领域学术交流内涵不断扩展,功能不断得到延伸,特别是面临突破农业资源与环境约束、提升农业科技竞争力、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紧迫任务,农业学术交流为各方主体提供了及时表达、交流互鉴、协同提升的平台并发挥作用,从而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
首先,农业科学作为一门偏应用性的科学,通过实验室研发、小区试验示范、大面积普及应用,促进农业科技交流贯穿于农业产业链全过程,通过农业学术交流集思广益,更加精准发现科学命题和技术难题,持续揭示农业科技创新最新需求。
其次,农业学术交流作为交流学术观点、重要思想、最新成果的独特平台,通过及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学术活动,实现交流互鉴,更广泛分享各自观点、解决思路、标志成果,从而启发创新思维、助力破解科学命题和攻克技术难题。
最后,纵观农业科技发展历史,许多突破性成就、重要学科产生与发展大多由学术交流引致的。如杂交水稻技术的成功与迭代乃至升级发展过程,系在持之以恒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基础上获得认知趋同逐步得以实现的;当今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如合成生物学、都市农业、智慧农业等,则大多通过学术的不断交流和技术的持续创新,逐步凝练形成业界共识,继而建成成熟学科。
二、农业学术交流的典型实践及其作用
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任务[4]。农业学术交流作为可以联动多方、共享成果、集智聚力的重要载体,以其激荡思想“火花”、加快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之作用,为农业学术机构履行主责主业、拓展重点业务、提升学术引领力提供重要途径,从而更好服务农业强国建设。
档案文化主要是由馆藏为主要基础的,并且同时以文化为主要的创意,通过市场为运营为主的机制新形成的能够顺应当前时代发展的一种文化产业。这种档案文化产业通常以影视、设计、教育、咨询等为主要形式对档案文化进行相应的展示。新媒体时代下的档案文化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乡音的档案文化的新形势来引导群众进行消费,并且向群众提供水平层次较高的档案文化产品。对于档案文化的产品设计来说,当前的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本身的传播能力较大,因此,档案文化在进行其周边产品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移动终端的交流性和应用型进行重要研发,通过移动终端的WebAPP等各种平台进行传播。
从农业学术交流工作实际看,农业学术交流机构主要包括农业及涉农院校、农业及涉农科研机构、农业学术社团等三大类别,各自举办的学术交流特点因机构性质、活动内容、活动类型、会议周期有所差异,所发挥的作用亦有所不同。科技型农业企业、民办非营利机构举办的会议,虽时有涉及学术交流的成分,但大多属产业经济信息互动,不作为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农业及涉农院校举办的学术交流
农业及涉农院校以教书育人为主责主业,在农业基础研究、成果试验示范、转化应用上有着独特人才及学科资源优势,其开展的学术交流主要有导师同门、教研室(现今系级)、院系、校级等四个层面。在导师同门层面,主要围绕研究专题或学术论文形成所涉及的学术问题进行观点分享、问题研讨、路径探讨,以短平快方式进行,集思广益,解决关注的学术问题,研讨报告的主角多为学术研究生,由导师做学术引导、学生参与交流,意在帮助解决学生研究过程碰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助力研究生培养;在教研室层面,围绕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共性问题组织交流,往往采取重点教师引导发言、全体人员分享观点的形式展开,形成相近或相似问题解决思路或办法,意在精准找到专业学科领域涉及国家关切、落实国家需求并集智攻克;在院系层面,围绕教育教学重点关切、本学科建设共性问题、社会关心涉及本学科热点难点,以知名专家或一线卓越研究者进行重点学术报告为主,并就重要观点展开讨论的形式组织,这种研讨往往是机制性的,意在解决学科领域常见问题和体现国家在学科领域重点关切;在学校层面,主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在学校教育教学及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以综合或重点主题的形式进行,以领军专家报告、重点问题讨论为主,意在由国家需求牵引下解决学校发展面临共性问题。2022 年1 月,中国农业大学举办教育部分子设计育种前沿科学中心暨农业农村部基因编辑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成立大会[5],聚焦前沿科学和基因编辑进行前瞻性部署,提出后续学术研究重点举措,明确学校在相应领域方向指导和重点任务,向全社会广泛加以宣示。这既是一次工作部署会议,又是一次更广泛凝聚各方共识的学术交流活动。
(二)农业及涉农科研机构举办的学术交流
农业及涉农科研机构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主,创新活动侧重点因机构层级差异而有所不同,开展学术交流具有人才及科技资源优势。以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科研机构为例,其学术交流活动主要在所级和院级层面。在所级层面,围绕所处学科领域和科研项目进展,多以一线科研骨干为主组织学术报告,介绍主要研究进展、分析研究难点及解决路径设想,围绕难点全面研讨,报告最新研究成果,反映领域内科研进展和未来发展预期。在院级层面,发挥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或骨干特色创新团队作用,聚焦“四个面向”,邀请战略科学家和一线骨干专家做主题学术报告,介绍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进展、前沿热点和机遇挑战,研讨创新实践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反映科技界服务国家大局的最新成果和未来展望。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中国农学会等机构举办的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6],已形成研究报告分享、重大成果发布、院士专家报告、创新热点分论坛和媒体重点传播的交流机制,成为科研报告首发、创新成果展示、重大政策观点分享的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报告观点之权威、发布成果之特色、参与人员之众多实属以往少有的。
(三)农业学术社团举办的学术交流
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是农业学术社团履行职能的核心内容。中国科协业务主管的210 多家全国学会,分布在自然科学各领域,其中农业及涉农学会累计有16 家,它们将组织开展农业学术交流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学术交流组织能力不断提升,学术交流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学术会议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学术引领力不断提升。相关研究显示,中国科协所属农科类科技社团主办的高端前沿学术会议呈逐年增长态势,从2016 年的89 场次增长到2018 年的98 场次;主办的国内学术会议参会人数不断增加,由2016 年的6.37 万人增加到2019 年的9.76 万人;学术会议集学术报告、展览展示、成果发布、智库交流等于一体,综合交叉愈发显著①(图1、图2)。
图1 2015—2019 年中国科协所属农科类学会学术会议分类组织情况(单位:场次)
图2 2015—2019 年中国科协所属农科类学会学术会议参加人数情况(单位:人)
例如,中国农学会通过持续不断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孕育了新学科、新产业、新业态,乃至促进学会持续发展的新平台。学会通过举办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学术研讨会、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系列讨论会,促进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盐碱地综合治理乃至现代农业启蒙发展;组织中国国际农业科技年会,搭建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民族种业、植物保护、旱作农机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持续开展涉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食物与营养、农业文化遗产等领域的学术交流,共商与大食物观相似的理念,促进涉及农业绿色发展、食物与营养等学科的逐步形成与发展。
三、当前农业学术交流面临的困境
经过长期实践,农业学术交流的作用愈发显著,在筹办机构、活动形式、管理要求、成果形态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致力于高质量发展及学术交流提质增效,应正视农业学术交流面临的现实挑战,其中以下几方面亟待重视。
(一)农业学术交流不再“传统”,参与集中度呈下降态势
区别于20 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以学术社团为主的传统农业学术交流筹办特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学术社团筹办的学术活动活跃度呈下降态势,而科研机构、新兴组织凭借其阶段性资源优势开展的学术研究活跃度与日俱增,特别是近年来基于产业全链条产学研联合体筹办的学术交流异常活跃,加之由于施行期刊管理属地化措施致使学术社团对学术期刊的管理集中度普遍下降,传统学术交流影响力存在下降趋势。以往学术社团组织的农业学术交流活动,与会人员海量集中的特征发生显著变化,综合性学术交流活动的与会人员规模发生经常性波动,单一主题学术交流活动的与会人员人数趋于下降,加上近几年疫情等不可控因素,一定程度上导致传统农业学术交流提质增效面临困境。
(二)农业学术交流不再“纯粹”,公益性属性存疑
(三)农业学术交流不再“单一”,品牌打造面临挑战增多
农业学术品牌之所以成为品牌,是基于长期学术交流历程积淀,参与者共同学术价值追求和历久弥新呈现影响力。建立农业学术品牌,要考虑活动策划持续新颖、学术话题与时俱进、活动管理以人为本、成果凝练精准到位,其中缺一不可。如今学术话题热点切换频繁,合适的热点把握、话题捕捉成为主办方面临的挑战之一。学术交流活动在报告形式、互动方式、传播效用等方面均发生着深刻变化,要求活动同时注重内容分享、充分互动、传播及时,对活动策划形成现实挑战,迫使学术交流活动既要管策划案、又要管活动进程,既要管报告内容、又要突出效果传播。高质量学术交流活动亦离不开及时、高效、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凝练,对学术组织参与者的知识储备量、精准把握长期趋势特别是热点观点构成现实考验。
(四)农业学术交流不再“寡头”,资源统筹挑战增多
学术社团学术交流由传统一家或少数几家“一统天下”的“寡头”为主转变为现今多元参与的“群雄逐鹿”式竞争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学术社团提高学术交流筹办质量,同样难以避免造成学术交流“蛋糕”碎片化,甚至学术活动组织无序化,对学术社团更好发挥组织功能统筹学术交流资源带来挑战。随着学术社团的更迭演替,数量增多,导致学术交流活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参与离散化、主题分散化、内容细碎化、效果不确定,因疲于面对多元组织主体,学术交流参与者的参会意愿降低,这对有效统筹学术交流资源带来现实困难。
四、促进农业学术交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业学术交流既有悠久实践、丰硕成果,又面临着现实的困境与挑战,对此,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强化学术交流在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以学术赋能适度提升农业学术交流参与集中度
农业学术交流筹办机构都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农业学术交流是打造农业科技战略人才力量的题中之义。农业及涉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科研实践中问题难题解决,加快科研进程,发现潜在农业科技战略人才。科技型领军企业通过参与学术交流,探索形成生产实践中关键核心技术解决方案,发现企业创新发展的实现途径,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效率,发现潜在农业科技战略人才。发挥学术交流对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基础性作用,倡导在科研项目执行和日常业务活动中落实好学术交流赋能机制,适度加强对学术交流组织主体统筹协调,提升农业学术交流参与集中度。
(二)强化农业学术交流公益属性,提升日常管理的针对性与可持续性
农业向人类社会提供有效的食物保障、美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天然公共服务属性,没有农业发展就没有人类永续发展。农业学术交流须秉持公益性,坚守纯粹性。农业学术交流日常管理应密切联系农业生产发展和科技创新进展新态势,以参与者为本、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生命,聚焦农业学术界集中关注主题,确保学术话语权合理分配,保障学术观点凝练精准,保持适度交流频次,提出并分享有质量、高水平凝练成果。
(三)明确农业学术交流主体职责,持续打造农业学术交流品牌
学术交流是农业学术社团的主体职责,也是农业及涉农院校、科研机构等机构的衍生职能。农业学术交流主体应设立大范围学术交流信息公开制度,结合学术交流需求特点,采取差异化策略,持续打造农业学术交流品牌。全国性农业学术社团大型综合学术交流会议应采取联合协助机制,适当压缩会议数量,精心策划主题,提升研讨效果,固定会议名称、举办周期,稳定参与者交流预期,使学术资源在权威平台发挥最佳效用。全国性农业学术社团专业性学术会议应严格规范至专业范围内,尽可能采用特色小切口,突出小型高端和成果凝练,体现研讨交流即时性,追求学术交流机制灵活性。此外,应重视学术研究成果展示交流,发挥学术期刊在传播学术交流凝练成果、提升学术传播效果中的独特作用,通过活动约稿以及设置活动专刊、活动专栏或会议专题等形式,传递学术界声音,稳定学术交流活动的效果预期。
(四)优化农业学术交流经费保障机制,提升农业学术社团资源统筹能力
以农业学术社团为重点对象,提升各学术交流主体的经费保障能力。积极争取农业及涉农院校、科研机构在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中设置学术交流预算比例上不封顶;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对学术交流活动资助采取增值税抵扣政策;农业学术社团的学术交流管理预算列入支撑单位或主管单位年度预算,给予尽可能保障;对承担农口学术交流统筹职能的学术社团,其学术交流管理实行由主管单位和支撑单位统筹保障的制度,在日常绩效管理中突出体现学术交流成效权重。
注释:
①来自刘荣志主持的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研究课题报告《我国农科类科技社团发展态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