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深度参与合作共赢助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2023-11-29马春萍周涛

学会 2023年10期
关键词:学会科技

马春萍 周涛

学会名片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于1978年,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和科技创新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学会现有个人会员12 万余名、单位会员2100 余家,下设8 个工作委员会、72 个分会及专业委员会,涵盖环境科学、环境技术、环境管理、环境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2011年,学会获首批全国社团评估5A称号,2015—2020 年连续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社团建设”“世界一流学会建设”一类支持。

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学会”目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不断完善组织机构设置、国际合作广度和深度,在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主办国际会议、国际组织机构合作、创办英文期刊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理事会层面,学会成立了由副理事长牵头的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委员会,在秘书处层面设有国际联络部(含港澳台合作)。定期由学会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委员会负责人(院士领衔)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长期(5 年)和短期(1 年)工作计划,完善和补充有学术引领力、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知名院士、专家进入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委员会担任委员,共同推动学会国际化相关工作。学会国际合作网络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品牌稳步增加,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为传播生态文明思想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承办国际专题会议服务气候外交

生态环境治理、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已成为双边、多边国际活动中的重要关注点,而科技社团在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学会紧跟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发展大势来谋划工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努力贡献智慧。

在国际生态环境科技界,学会代表中国生态环境科技界发表意见,更加积极地关注、参与和推动重大热点问题解决,为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学会承办COP15 大会科学论坛,与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UNEP-IEMP)、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IGES)牵头举办其中一场研讨会,与会专家讨论了如何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和创新来支持2020 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

2021 年11 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 次缔约方大会(COP26)期间,学会支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专委会于英国格拉斯哥举办3 场“中国角”专题研讨会。会议得到伦敦大学学院、清华大学支持,围绕CCUS国际合作、新兴经济体碳排放以及结构经济学与气候变化展开研讨。研讨会不仅促进了全球气候领域研究和管理机构的交流,更推动了气候变化合作与谈判的多边进程。

2022年11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 次缔约方大会(COP27)期间,学会在埃及沙姆沙伊赫组织举办2 场“中国角”边会,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CCUS 专委会等联合承办。与会嘉宾来自国内外政府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及国际社团等。两场边会充分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专业水平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进展,为我国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做出了积极贡献。

COP27 期间举办“中国角”专题研讨

2023 年11 月至12 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 次缔约方大会(COP28)期间,学会将负责与联合国气候变化秘书处协调推进边会的组织实施,组织分支机构包括气候投融资专委会、CCUS 专委会筹备系列“中国角”边会,邀请中方专家参与论坛研讨等工作。在会议期间将组织与美国环保协会(EDF)、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城市气候领导联盟(C40)等知名国际组织开展交流,探讨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的研究合作、行动倡议和技术支持。

在生态环境高端国际盛会上,学会专家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专业水平,体现出中国的话语权和特色,彰显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由学会发布的《环境保护技术验证评价 通用规范》《再生水利用效益评价指南》《水回用指南 再生水分级与标识》等团体标准已经转化为国家标准。2021 年10 月,《再生水利用效益评价指南》在ISO 获批立项,成为团体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的成功案例。

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服务“双碳”目标

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现实情况,所合作的领域和方式也不尽相同。学会充分开展调研和前期考察,考虑双方优势,找到学科领域差异,有计划、有步骤地巩固、拓展与国际知名科技组织的合作。

在“双碳”目标下,学会在生态环境领域中的前沿及有潜在发展潜力的优势学科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学会与韩中科学技术合作中心、韩国绿色技术中心(GTC)组织召开“双碳”目标下的中韩科学与技术合作研讨会。会议促进了中韩两国在“双碳”领域科技界和产业界的交流合作,并为后续两国相关组织和机构在本领域开展深入交流提供平台和基础,推动中韩民间科技合作与交流。

为推动学科交叉创新,学会自2020 年起与美国化学会(ACS)出版社创办“CSES-ACS 联合科学论坛”,围绕环境健康、低碳化学、微塑料等学术热点开展多期专题论坛,取得学术界良好反响。其中,“碳中和与低碳化学”专题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南开大学教授何良年,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灿等作专题报告,6000 多位科技人员在线参会。碳中和技术研讨会邀请清华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聚焦低碳技术、碳中和技术,分享学术观点,吸引了23000 多名学者参会。上述专题会议推动形成“低碳化学”科学概念,引领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学会还与美国化学会于2022 年7月签署了合作意向备忘录,加强生态环境和化学的跨学科合作,与相关科学家、行业专家和组织机构一起努力,加快创新和科技转化。

经两年精心筹备,学会于2023 年5 月在珠海举行亚洲低碳技术和创新大会,联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美国环保协会(EDF)、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北京代表处、韩中科学技术合作中心(KOSTEC)、(韩国)国家绿色技术研究所(NIGT)共同组织会议。大会围绕绿色低碳赋能新兴产业、新型电力系统与绿色能源、城市低碳转型、气候投融资、数字碳中和、“一带一路”低碳技术和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安排上百场学术报告分享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前沿进展与未来合作展望,构建国际开放合作生态,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会议同期还举行了绿色低碳技术展览、技术路演会和“科创中国”美团青山环保科技创新示范项目路演。大会按照《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通过减排和获捐赠绿色水电核证减排量,实现大会“碳中和”。《21 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环境报》及央视网等媒体对参会院士、专家进行专访,澳大利亚联合通讯社等130 多家海内外媒体进行报道。

“双碳”目标下的中韩科学与技术合作研讨会

此外,学会与美国环保协会、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伦敦大学学院等合作开展《碳中和公园实施指南》《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美丽中国建设的减污降碳协同科技创新路径研究》等相关团体标准和课题研究。从2021 年起,学会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连续三年共同主办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国际研讨会,充分发挥国内外专家智库优势,搭建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交流平台,通过提出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造国际学术期刊传播前沿环境科技

《 环境科学与生态技术( 英文)》(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ESE)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爱思唯尔出版集团负责发行的国际学术期刊,创刊于2020 年1 月。ESE 已入选中国科学院一区、JCR Q1 区、中国科协《环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 区,并被DOAJ、Scopus 和PubMed数据库收录。ESE 编委会及青年编委会由120 位全球生态环境研究领域顶级科学家组成。

期刊对国内外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迅速反应,并撰写文章进行发表,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关注。2022 年9 月26 日,北溪公司的两条天然气海底管道突发严重泄漏。为评估此次爆炸事件造成的甲烷泄漏量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学者快速反应,第一时间收集了地面站点和卫星观测数据,应用三种反演方法进行甲烷泄漏量的反演,投稿至ESE。编辑部为此开启“绿色通道”,王金南副主编、审稿人、爱思唯尔制作团队和作者团队高效沟通、通力合作,论文从投稿到上线仅用时11 天。论文发表后,包括phys.org在内的多家国际知名科技新闻媒体关注并报道了这篇论文的重要成果。2023 年2 月3 日,美国俄亥俄州发生列车脱轨事故,导致约11.5 万加仑的氯乙烯及其他有毒化工原料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当地环境多介质。对此,美国、中国、丹麦、马来西亚等多国学者联合在ESE 发表了一篇评述文章,重点讨论这次事件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可能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建议。文章于2023 年3 月1 日在ESE 正式上线发表。2023 年3 月2 日,爱思唯尔以Highlighted Paper 的形式在其官方媒体平台面向全球重点推介。

在中国科协指导下,召开第二届生态环境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暨我国科技期刊优质内容传播与推广策略研讨会。100 多家生态、环境、气象、水利、地质、林学等领域的科技期刊及AAAS/Science、Springer Nature、Elsevier、ACS 等国 内外知名期刊机构,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共同探讨生态环境科技期刊发展与国际一流期刊建设。

发挥智力密集优势扩大国际影响

学会在开展国际合作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建设,针对低碳、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等国际生态环境的重点合作领域,开展标准制定、课题研究、项目示范、主办英文期刊等业务,充分利用近20 个生态环境国际组织和国外科技机构资源,既促进了科技合作,也加强了人才流动,并取得了实质性和持续性的进展。

学会支持和推动中国科技组织及专家在国际科技组织担任重要职务,积极参与一些国际科技规则、标准、决议的制定和重大科技问题的处理,支持和鼓励由科学家牵头组织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科技活动和会议,活跃学术气氛,促进学术交流。学会副理事长、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江苏环保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副理事长任洪强院士领衔组建的标准化基地智慧水务领域首个国际标准化平台——智慧水务管理标准化平台(ISO/TC 224/WG 15)正式获批。这是目前全球智慧水务领域唯一的国际标准化平台,对引领智慧水务国际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6月,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张寅平当选国际室内空气科学院(IAIAS)主席,任期两年。学会名誉理事、香港大学教授李玉国获得2022 年Pattenkoffer Award 奖项。2020年和2022 年,国际室内空气科学院共选出16 位新任会士。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副主任、郑州大学教授邓启红和分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副教授莫金汉当选。学会专家在国际室内空气领域与决策层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和长远发展目标,提出有前瞻性的重大议题。

下一阶段,学会将在中国科协和生态环境部的指导下,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导向,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我国在生态环境领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继续巩固、深化和拓宽生态环境科技合作领域和交流渠道,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改进,开创国际合作新局面。

猜你喜欢

学会科技
学会给自己发糖
笔中“黑科技”
学会保护自己
学会分享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