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龙:用科技在沙漠中寻找绿种
2023-11-29马思遥
文/本刊记者 马思遥
我们人类和大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就不需要我们‘治沙人’了。这就是我所期待的毛乌素的未来。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其实,毛乌素并不是一直都是沙漠,大约在公元5世纪,毛乌素曾经是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彼时水草丰美、牛羊成群、风光宜人,是良好的牧场和内陆绿洲。然而,由于不合理开垦、无序开发、气候变迁和常年的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形成了后来的沙漠,并在后续的一两千年内迅速扩展,至唐朝时已经有大量积沙,明清时期已成茫茫大漠。新中国成立后,毛乌素沙漠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荒漠化地区之一。风起时黄沙漫天,风落后尘土满地,老百姓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当地的产业尤其是农业和畜牧业受此影响几乎难以发展。
如今,再看毛乌素,裸露的黄土地寥寥无几,漫山遍野的山林、果树、农田,若不是树木的种类彰显着这里是陕北高原,还真让人恍惚间觉得来到了江南水乡。
这天渊之别的改变绕不开一个名字——张应龙。
张应龙是陕西省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在我国众多治沙模范中,他的治沙面积最大、治沙办法更科学,治沙效果也更突出。2007年,他被授予“陕西省防沙治沙先进个人”“陕西省十大感动我的人”和“第6届中国时代和谐新闻人物”荣誉称号;2020年,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张应龙是土生土长的神木人。神木,犹如毛乌素的一粒沙,陷入在茫茫沙地里。在张应龙的印象中,小时候经常能看到漫天的黄沙像一堵墙一样,从天边压过来……在张应龙的学生时代,所有学生都接受过保护家乡、治理沙地的相关科普知识的教育。当地的学生,几乎每一个人都曾经在学生时代种下过一棵“固沙林”,张应龙也由此产生了治沙情结。
时光飞逝,转眼已是青年的张应龙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走出了黄土遍地的家乡,来到了大城市,他当过老师,做过公务员、外资公司的副总经理,大好前程在未来向他招手。然而,他却斩不断对家乡的那片连绵不断的黄土高原的惦念,自己是走出来了,但是那么多和自己一样饱受黄沙之苦的老百姓怎么办?落叶归根,而家乡的水土,无处生根……
2002年,已经在北京成为外资公司副总经理的张应龙回到家乡,申请在秃尾河源头之一的各丑沟以70年的时限承包了一块19.8万亩的荒地,启动治沙工程。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张应龙不承想,这块荒地在20年后,竟然会成为陕北最闪耀的“绿宝石”。他更没想到,自己的一生竟然会与治沙结下不解之缘。
回忆起当年治沙的缘起,虽然有治沙情结的鼓动,但是一切的缘起更像是一场“误会 ”。所谓无知者无畏,不管是张应龙最早承包的那片荒地还是整个毛乌素沙漠,对于专门做土地治理的“内行”来说,都是禁区。稍微懂行的人都知道,想治理这样的沙漠的难度有多大。在此治沙,就像是一颗绿色的种子掉在一望无垠的毛乌素沙漠中,而张应龙要做的,就是要找到这颗种子,在几乎无水的情况下,把它培育成一棵参天大树。
最初承包土地治沙时,亲朋好友都不理解,有的人是好言相劝,有的人则直接强硬反对,看到张应龙的坚持,最后也只能发出一声叹息。当时张应龙所在公司的领导得知了他的决定也十分不解,甚至开出涨薪的条件想要留住他。在2002年,张应龙的年薪已经达到20万元,但是张应龙婉言谢绝了公司的好意。最让家人不理解的是,他不仅辞掉了高薪工作,还又筹措了200万元,并加上家里的全部积蓄共350万元投身到毛乌素沙漠的漫天飞沙里。玩笑戏谑的话总说“钱打了水漂”,而在外人看来,张应龙的钱,是让“大风刮跑了”。
有志者事竟成,仅仅一年时间,张应龙就完成了500亩三北工程造林的任务,但是这点成绩并没有给张应龙带来喜悦与成就感,深深的焦虑和紧迫感时刻萦绕在张应龙的心头,锁住了他的眉头。500亩远远不够,毛乌素地区造林需要更大的投入,而且气候环境和地理环境决定了毛乌素治沙难度大、周期长且容易反复。张应龙意识到自己“势单力薄”,想要实现治沙愿景,需要借助更多的力量。为此,张应龙于2004年发起成立了“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积极吸纳政府、企业、机构、组织等各方治沙力量。
在治沙的过程中,张应龙深刻地意识到:科技,就是在毛乌素沙漠中找到那颗绿色种子的放大镜;科技,就是在缺水的情况下让毛乌素沙漠变成绿洲的重要力量。在他治沙的20年里,他积极引进土壤、水利工程等方面的专家,随着治沙进程的推进,固沙林拔地而起,生态监测站、气候监测站等监测体系也纷纷落地。结合当地的生态条件,张应龙又利用科技生产力,积极推动生态经济林模式、林下养殖模式、林下食用菌天然生产模式,固沙工作不仅创造出社会效益,更产生了经济价值,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与振兴。
2021年10月,张应龙及其合作团队选育杂交的毛乌素沙漠长柄扁桃随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这次“上天入地”的合作是张应龙在毛乌素沙漠奉献半生所结下的硕果、良种。
如今,在以张应龙为代表的众多治沙英雄的辛勤付出下,榆林市所在的毛乌素沙漠地区已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3.24%,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实现了生态环境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成为我国首个“拴牢”流沙的省份,为陕西省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国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的榆林经验。
谈及毛乌素沙漠的未来,张应龙反而期待自己“失业”。他说:“毛乌素沙漠形成已经1000多年了,我国治理毛乌素沙漠才70多年,如果想让毛乌素沙漠恢复到曾经的状态,可能还需要70年,甚至是百年、千年,但是我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能让毛乌素慢慢恢复完全的自我修复、自我循环能力。不需要人工干预,毛乌素就能有花、有树、有林。种子落下来,会自己繁殖,这就是一个最好的状态。我们人类和大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就不需要我们‘治沙人’了。这就是我所期待的毛乌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