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2023-11-29◎范萍
◎范 萍
中华美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云“民以食为天”,直至今日,美食文化在我国仍占据重要地位。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美食文化,孕育了大量的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众所周知,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各地区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饮食文化呈现出种类丰富、花样繁多的特点。因此,传承与发展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护与传承非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非遗集市的兴起有效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我国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开展非遗集市。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详细论述如何更好地开展非遗集市。
■建设完善的城乡非遗消费型市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据统计,我国有近90万项非遗资源,其中,至少有20%为美食类非遗资源。如何开发利用这些美食类非遗资源,使其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并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各地相继开展了“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集市”等活动。与此同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非遗传承工作逐步向基层拓展,尤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许多乡村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非遗由此成为扶贫富民的“金钥匙”。开展非遗推广活动的目的在于丰富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然而,纵观各式各样的非遗活动,其活动开展效果会受到不同主题、不同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大量经验证明,美食类非遗活动和中医类非遗活动是当下最为热门、最受群众喜爱的两类活动。而在这两类活动中,饮食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其热度比中医类非遗活动更高。与此同时,低消费与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决定了美食类非遗活动有着独特的传播优势。因此,近年来,以“周末夜市集”为主题的美食类非遗活动在我国各大城市相继开展,并获得了良好的评价。
美食类非遗活动“周末夜市集”的开展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生活,还为传承非遗提供了良好的渠道。但是美食类非遗活动“周末夜市集”如何取得良好的效果则需要进行仔细研究。首先,开展美食类非遗活动“周末夜市集”需要从宏观层面进行合理规划。在开展美食类非遗活动“周末夜市集”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城市的特点合理分布活动点位。很多城市在开展类似活动时习惯性将其看作一次性活动或短期活动,从而选择人流量较大的广场或步行街等人口聚集区开展活动。这类活动虽然在开展当天有较高的热度,但是无法长期有效传承与发展非遗。因此,美食类非遗活动需要长期开展,同时多点位开展活动,以此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多点位开展活动除了能让更多人参与到美食类非遗活动中来,促进非遗的有效传播,还能为非遗传承人带来更多经济收益。很多美食类非遗传承人是以家庭或师徒为单位的,因此,多点位开展美食类非遗活动能够增加家庭或师徒类非遗传承人的曝光机会,为他们带来更多经济收益。
其次,美食类非遗活动“周末夜市集”不仅要在城市开展,还要在乡镇开展。与城市相比,乡镇的人口较少,但是乡镇中有大量的留守儿童与老人。近年来,一些乡镇依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吸引游客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因此,不论是乡镇的留守人口还是游客,对饮食都有着极大的需求。与此同时,许多非遗传承人居住在乡镇,在乡镇开设美食类非遗活动常驻点位有利于非遗传承人巩固收益,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拓宽美食类非遗项目的销售渠道
近年来,由于政策的支持,许多美食类非遗项目从众多非遗项目中脱颖而出并发展壮大,部分美食类非遗传承人通过投资或吸引投资的方式进行创业,美食类非遗项目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许多美食类非遗项目处于濒危的边缘。而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是传统美食类非遗项目一直以来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美食类非遗项目与其他类型的非遗项目有所不同,美食类非遗需要制作出成品,且保质期很短,如果无法及时销售就会造成浪费。其次,在当前环境下,我国的饮食类市场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近年来造价低廉的预制菜、零食超市以及各式各样的快餐占据了大部分市场。美食类非遗在资金、人力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导致许多非遗传承人不得不外出工作以维持生活。长此以往,非遗的传承就会出现断层。所以,建立稳定的推广平台与销售渠道来保障非遗传承人的收入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美食类非遗活动“周末夜市集”是一条传承与发展非遗的良好途径,但许多城市在开展该活动时并没有将其定位为长期活动,只是在短期内开展一次或几次活动。美食类非遗活动“周末夜市集”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促进非遗的传播,并为非遗传承人带来一定经济收益,从而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周末夜市集”必须长期开展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可以为非遗集市建设专门的市场,为相关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与此同时,传承与发展非遗需要有长期的规划以及完善的方案,而“周末夜市集”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很多城市在周末开展“周末夜市集”活动,因此工作日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为非遗项目提供稳定的推广平台和销售渠道。例如,部分城市为非遗项目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将非遗项目开设在各个夜市中,使非遗项目能够维持稳定的收入,同时也能增加非遗的曝光度,进一步推动非遗的传播。再如,部分城市为非遗项目开设了专门的“非遗超市”,超市内只售卖当地非遗特色产品,这也是拓宽非遗产品销售渠道的方式之一。
在开展美食类非遗活动“周末夜市集”的过程中,应重视互联网的作用,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不仅能促进非遗的传播,还能吸引其他地区的游客前来参加非遗活动,提高活动成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网络销售平台,进一步拓宽美食类非遗产品的销售渠道。近年来,许多城市为非遗产品建立了专门的网络销售平台,但是因宣传不到位、技术支持不足等原因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对此,可以针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专门的网络销售培训,引导非遗传承人进行自媒体营销。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建立专门的网络销售平台的费用,还能够提高非遗的影响力,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建设美食类非遗生态链
传承非遗需要良好的环境。以美食类非遗项目为例,其传承与发展需要大众的支持。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很多年轻人倾向于选择方便、快捷的快餐,尤其是近年来,造价低廉且保鲜时间长的预制菜进入市场,使得饮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给美食类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了危机。但不可否认的是,风险与机遇并存,只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与策略,就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美食类非遗要与时俱进,满足大众的需求,通过加强对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步引导人们树立健康饮食的观念。因此,除了要注重搭建非遗平台、开展非遗活动之外,还要加大美食类非遗项目的宣传力度。
通过开展“周末夜市集”活动虽然可以增加美食类非遗项目的曝光度,但是无法让人们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所以,在开展“周末夜市集”活动时,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健康饮食的理念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饮食观念,使美食类非遗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开展美食类非遗活动“周末夜市集”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拍摄地方美食专题片、非遗宣传片,加大对健康饮食的宣传力度,实现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大众对美食类非遗还较为陌生,这就需要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加深大众对美食类非遗的印象。在开展“周末夜市集”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人们的活动体验,如通过现场制作的方式让人们了解美食类非遗的制作过程,或让人们直接参与非遗美食的制作;通过时尚的包装设计增加吸引力等。开展“周末夜市集”活动不能以盈利为唯一目的,其活动主旨在于宣传美食类非遗项目,而良好的活动体验能够加深人们对非遗项目的印象,从而促进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非遗传播体系
美食类非遗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在短期内实现美食类非遗的传播目标,就需要构建非遗传播体系。
与其他非遗项目相比,美食类非遗项目具备独特的优势,如何通过美食类非遗项目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在开展“周末夜市集”活动时要充分考虑非遗项目的展示,如一些城市将“周末夜市集”打造成非遗项目广场,通过在前排开设美食类非遗项目摊位吸引人们的注意,并在其中设置其他类型的非遗项目摊位。与此同时,如果场地足够也可以搭设舞台,安排曲艺、杂技等非遗表演。内容丰富的非遗集市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达到以美食类非遗项目带动其他非遗项目发展的目的。其次,不同的非遗项目之间还存在一定联系,包括历史渊源、民族文化等,各地区要深入挖掘当地文化与非遗项目之间的联系,建立专项工作小组,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播与创新。与此同时,联合宣传非遗项目可以提升宣传效果,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开展美食类非遗活动“周末夜市集”是目前能够带动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不能将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割裂开来,非遗不能只作为“展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周末夜市集”作为一个展示平台,可以有效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消费者的生活,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开展“周末夜市集”活动是促进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第一步,传承与创新非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推动非遗高质量发展仍需长期不懈地努力。